分享

倪匡早年的逃亡之路,大雪之夜骑马狂奔,倪匡:今天做梦都会梦到

 激扬文字 2022-07-04 发布于四川

文/谁来跟我干杯

黄霑曾在专栏中写道,

倪匡来香港,是一段传奇。

冬夜里骑匹瘦马,雪地中逃亡的往事,

经常在他口中重复,好像是一篇创作出来的小说。

的确,“雪夜、瘦马、狂奔”

这无疑已是标准的古龙式小说的开头了。

关于倪匡这段往事,传闻有很多,每一版都像武侠小说一样精彩。

蔡澜曾就此事问过倪匡,

“有人说你从内蒙古骑着一匹马,像侠客一样,一路骑到香港的…”

“胡说八道!”倪匡大叫:

“那么远的路,叫他们骑给我看看。”

可见,倪匡不是侠客,这也不是小说。

不过,零下三十几度的大雪之夜,倪匡骑着一匹没有马鞍的瘦马,

在雪夜中不辨方向,狂奔的场景倒是真的。

只是,这不是去行侠仗义,而是逃命。

“直到今天,我做梦都会梦到这个情景”

时隔几十年后的倪匡,仍心有余悸地说道。

01、逃亡

1951年,初中毕业后的倪匡,选择了参军。

先跟大队去治淮河,后被派到内蒙古垦荒。

到内蒙古后,倪匡爱搞怪的本性开始暴露。

当时内蒙古有很多狼,生于上海的倪匡自然没见过这种场面。

好奇心起,便引来小狼和小狗交配。

结果,生出小狼狗来,把人咬了。倪匡也因此受到了处分。

但更严重的事还在后头。

运煤途中,大雪封路,一行人被困在了山里,冻得要死。

倪匡作为一个小队的小领导提议,把烂木桥拆掉,生火取暖。

坚持了两个星期,救援队到的时候,一座木桥也被大家拆完了…

倪匡称,因为当时冬天河水都冻住了,过汽车都没有问题,桥没有作用了,只能先顾眼前。

不过,上级领导却不这么认为,毕竟等到来年春天,河水融化时,这里的交通将陷入瘫痪…

倪匡因为破坏交通,被定为“反**”。

如此一来,罪名就大了,是要被枪决的。

倪匡被关进了小木屋里,天天写悔过书。

食物每两个星期送一次,是一大块冻豆腐,要用斧头砸开了吃。

黄霑听到此处大笑,“用斧头砸豆腐,有没有搞错!”

那段日子,倪匡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只不知从哪跑来的野猫,身上有很多结。

倪匡天天给他解,却总也解不完。

“《老猫》这本小说的灵感,就是来自这里。”倪匡解释道。

一天晚上,倪匡的内蒙古朋友来看他,说道:

“你必须要走了,不然死定了。”

朋友把倪匡偷偷放了出来,又偷来了一匹马,让倪匡骑着。

倪匡一看这匹马,简直瘦得不得了,也没有马鞍,只有两个破麻布袋。

朋友对他讲,一路向北走,遇到部落就停下,他们一定会收容你。

最好再娶个蒙古老婆,生个孩子,就可以脱身了。

倪匡跨上马背,绝尘而去。

“这人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来的!”倪匡感慨。

不料,刚出发便下起了大雪,

天地茫茫,哪里还分得清东南西北,只好随马而行。

“这匹马真是好了”倪匡又感慨:“老马识途说得一点也不错。”

不知走了几天几夜,这匹马竟把倪匡带到了一个车站。

“是黑龙江省泰来县火车站”倪匡记得很清楚。

到车站后,倪匡先去买了张地图,又去旁边的豆浆摊买了碗豆浆。

一碗喝下去,温暖到手指脚趾都能感觉得到。

铺开地图,倪匡又陷入沉思,接下来该去哪?

看到鞍山市,倪匡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哥哥:倪亦方。

在哥哥那住了一个多月后,倪匡又非走不可,因为户口办不下来。

于是又乘船,先到大连,过青岛时躲起来,等船开了再出来,继而回到了上海。

“到了上海就可以回家了”蔡澜忍不住插话道。

“哪里还有家!父母都去香港了”倪匡回答道。

倪匡的父母早在1950年时搬到了香港,

当时的倪匡是热血青年,说什么也不会到香港那种殖民主义地方的。

回到上海后,倪匡去投奔了亲戚,

结果那些亲戚都像瘟神一样对他,生怕受牵连,恨不得马上把他送走。

倪匡被逼无奈,思来想去,如今能容下自己的地方只有香港了。

据倪匡所述,他是从一个小广告上看到了,说可以帮忙人家去香港。

条件是,不会讲广东话的收四百五十块,会讲的只需三百块。

“你付了多少”蔡澜故意问道。

“当然是四百五十块了!”倪匡回答道:“这么难讲的方言,我现在都说不流利…”

从上海到香港的过程,因为十分复杂,倪匡称好多事真的忘了。

只记得要先坐火车到广州,再用船运到澳门,最后再从澳门到香港。

“到香港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吃了一碗叉烧饭。”

倪匡边回忆边赞美,天底下竟然有这么好吃的叉烧饭!

满满一大碗饭,上面铺着几块叉烧,肥得油都溢了出来,

流到碗边,再滴在手上,那种感觉真是想忘都忘不了。

饭还没来得及吃,倪匡就先笑了起来。

“我到今天,看到满满一大碗饭,仍然会笑”倪匡笑着说道。

02、谋生

倪匡的父母虽在香港,但倪匡向来独立,

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只好自己生饭。

倪匡回忆道,那时候有一大批从大陆来的年轻人,

蹲在荃湾地盘的工地上,等工头来叫去开工。

日薪三块七,工头抽取八毛,剩下两块九。

当时大家很团结,开工的拿了钱,回来和没开工的一起去吃饭。

有时,钱不够吃饭,就拿去喝咖啡(糖免费,可以随便拿)

至于怎样在工地写起小说来的,倪匡记得很清楚,好像是昨天的事一样。

大家在工地上等开工,闲时就看看报纸,

最受欢迎的是副刊上的万言小说,倪匡边看边说:

“这种东西,我也会写。”

没人相信,倪匡就花了一个下午写给他们看。

写完后,确实像模像样,大家鼓励倪匡投稿,

倪匡便不抱希望地投给了《工商日报》。

几天后,编辑就找倪匡来谈,要用这个稿,并给了倪匡九十块稿费。

倪匡大笑三天。

那可是两块九就可以吃四碗叉烧饭的年代。

这篇小说就是讲述地主子女遭遇的《活埋》,倪匡的处女作。

此后,倪匡开始用笔谋生。

投《工商日报》的同时,也投杂文到《真相》。

杂文并没有稿费,因为报馆小,付不出钱来。可倪匡并不在意,权当练笔。

时间长了,《真相》的老板过意不去,得知倪匡没有工作,便叫去报馆当副主编。

这是倪匡第一份体面的工作,月薪一百三十块。

倪匡因此又大笑了三天。

来到报馆后,倪匡的求知欲大增。

白天在报馆上班,晚上还要去联合书院念夜校。

“不光要谋生,也得自我增值!”谈起读夜校的经历时,倪匡这样说道。

读夜校,倪匡是否实现了自我增值,不得而知。

但倪匡的夫人,李果珍,的确是倪匡在读夜校时认识的。

入秋后,天气很冷,一阵风把教室的后门吹开了。

李果珍回头看了看,

“这一眼,很动人”倪匡回忆道。

接下来,倪匡一跃而起,一个箭步冲上去,把门关上。

李果珍见此,向倪匡笑了笑。

“这一笑,是不是更动人了?”

“我立刻决定,要娶这个女孩子!”

后来,两人在公交站相遇,巴士没来,倪匡趁机搭讪。

没想到,李果珍上来就问倪匡:

“衣其”(倪匡当时的笔名)和你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原来李果珍早已看过倪匡的小说,并怀疑那个人是不是他。

倪匡赶忙承认,“可不是就是我嘛!”

从此,便聊个没完没了。

同李果珍拍拖后,倪匡又在《工商日报》加了一个专栏,名叫《生饭集》。

在这个专栏上,倪匡一天写一千字,酬金是八块钱。

其中,三块钱同李果珍看电影,五块钱一同吃饭。

“随便写几个字,饭就生出来了,《生饭集》就是这么来的。”倪匡大笑道。

倪匡那会儿什么都写,除了小说和杂文,还在《新生晚报》写影评。

当时,有一位笔名叫“何观”的影评人,也在《新生晚报》。

倪匡称,这人的影评很怪,不评电影,只评其他人的影评。

倪匡说这部电影好看,这人说倪匡讲的不对,对骂起来,还约好了时间见面。

结果一碰面,两人一口标准的上海话,倍觉亲切,竟做了朋友。

而“何观”,也就是武侠片鼻祖张彻,在不得志时用的笔名。

经张彻介绍,倪匡认识了董千里。

董千里当时正在编《武侠与历史》,是《明报》的一个分社,邀请倪匡来写稿。

从此,倪匡开始了武侠小说创作,笔名岳川。

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和尚抢书》,就是倪匡在《武侠与历史》上发表的作品。

1961年,已小有名气的倪匡,作为《武侠与历史》的主要撰稿人,

出席了《明报》两周年的酒会。

酒会上,一位小老板模样但很斯文的人,手握酒杯向倪匡走来,问道:

“有没有兴趣到《明报》做事?”

倪匡当然认识这人,他就是刚写完《神雕侠侣》的金庸。

03、成名

“到《明报》后,第一件做的什么事?”蔡澜好奇道。

倪匡称,当时是武侠小说的全盛时期,报纸上除了查先生的文章外,

还需要有一个人写大块头,要求每天写二千字左右。

压力很大,找不到人写,就叫我写了。

做如此艰巨的工作,薪水一定少不了。谈及薪水,倪匡又大笑了三天。

“六百三十块一个月,其中有一张五百块的大牛。”

大牛,香港人又叫棉胎,面值和样子都是最大的一张钱。

倪匡拿回家后,高兴地拼命往墙上刮,看看是真的假的。

(真的会掉色,假的不会)

后来,倪匡愈写愈多,《明报》也发展的越来越快。

转眼间,报纸上连载两篇倪匡的武侠小说了。

但还不够,金庸找倪匡再开一篇新派的,倪匡听后,索性答道,

“与其写新派,不如写一点与旧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金庸同意了。倪匡从此由武侠转向了科幻,

以冬虫夏草为题材,写细菌侵入人体的故事,结果大受欢迎。

《卫斯理》系列小说由此诞生。

卫斯理的故事在《明报》刊登后,倪匡出了名。

其他报社纷纷来抢稿,倪匡来者不拒,只要交钱,就给写稿。

最多的时候,倪匡一天有十二篇连载小说,四五个专栏。

稿费加上出书的版权费,简直是天文数字。

怪不得连黄霑都感慨,在香港几乎没有人可以靠写字发财的,连金庸在内。

只有倪匡,我的大哥,一个。

倪匡下笔有多快?江湖传闻,每小时最快八千字。

据倪匡自述,自己一个小时可以写十一张稿纸,共五千五百字。

“我写一个字,最慢不过一秒”倪匡骄傲道。

倪匡平时吃吃喝喝,玩玩贝壳,听听音乐,

最主要的,是要给喝酒留出足够时间。

所以,一天当中写作的时间只不过三个小时,

尽管如此,照样平均日产一万两千字。

如此神速,想来也只有外星人能做到了。倪匡就被称作外星人。

据说,台北著名作家高阳,经常洋洋自得,声称自己写字最多。

结果,倪匡在台北出现后,高阳甘拜下风。坦言道:

“如果文字有奥林匹克的话,我最多获铜牌。”

倪匡除了写小说,还有电影剧本。

就剧本来说,倪匡是幸运的。第一部剧本就是张彻的《独臂刀》。

《独臂刀》不仅让张彻成了武侠片鼻祖,也让倪匡在电影圈声名鹊起。

当时的武侠电影,只要挂倪匡的名就大卖,不挂扑街。

这种情况下,倪匡想不火都不行。

倪匡的剧本费,始终都是剧本界的天花板,

开始时,五千块,写到最后一个时,已高达五万。

等到台北片商来抢剧本时,倪匡已开到了七万块的天价。

不少同行编剧纷纷感慨:

“是倪匡提高了编剧的薪酬,不然,剧本在电影制作费中,是不成比例的。”

据《邵氏经典》一书记载,倪匡共为邵氏写了260部电影剧本。

这仅仅是拍成成品公映的数量,还有买了剧本没有拍成的。

再加上偷偷为其他公司,或者台湾片商写的,少说还得有一百多部。

具体写了多少,连倪匡自己都记不清了。

“钱呢?”蔡澜忍不住问道。

“一半给了夫人,其他一半,我花光!”

“那可是两三万块,就能买一层楼的年代呀!”

倪匡笑道,每次存够了钱,就去买金条,一条一条的存。

存到一百两时,就换成现金再炒黄金。

结果,存了十年的第一桶金,在一个月内,完全亏掉,输得干干净净。

“这样也好,要是赚了,还有什么兴趣去写稿呢!”倪匡哈哈大笑道。

倪匡不仅对“钱”看的开,对“名”同样如此。

从倪匡撰写的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便可见一斑。

在这两件最得意的事中,倪匡都把自己放在了第二位。

从不为虚名徒劳伤神。

倪匡晚年能全身而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如此。

黄霑常常感叹:“知易行难”

“写,容易,再豁达的歌词我也能写出来。但做起来,实在太难。”

倪匡却真的做到了。

难怪两人到了晚年,彼此都风光不再的时候,

一向以狂放不羁著称的黄霑回忆起倪匡,仍不免感叹道:

“做人我服倪匡,倪匡是真狂。”

相关精彩:港片时代的一代枭雄,晚年来大陆拍片竟无人认识,黄霑为其写挽联

发哥称自己没见过化妆漂亮,卸妆还靓的女人,黄霑:我家就有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