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不起,我不该抑郁”

 竺言小聚 2022-07-04 发布于湖北

原创 壹心理App 壹心理 

唐一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Pexels | 图源

「因为抑郁症荒废了5年时光,到底该如何坦然面对?」

最近在知乎,出现了这样一个热门话题。

提问者曾得过抑郁症,经过5年多治疗,现在才有好转。

5年时光白白浪费,他内心充满恐慌,不知道要如何应对。

这个提问吸引了2000多人回答,多数回答都是表达着同一个意思:

得病只是意外,为了活下去努力治病,怎么算得上荒废时光?

话虽这么说,但抑郁病人真正无法面对的,恐怕并没多少人理解。

很多人在患病之前,都是天之骄子,前途一片光明。

但得病之后,他们就会从原来的位置消失,与同龄人渐行渐远。

不知道病什么时候能好,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回「上升渠道」。

更糟心的是,曾经和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同龄人,现在都过得有滋有味。

那些美好与光鲜,本来他们也能拥有。

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抑郁症的内心痛苦、活力丧失或自杀倾向上。

但他们最痛苦的不安与挣扎,却往往被人忽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片暗角。

和他们说一句:发生过的一切,并不是浪费的人生。

如果她真的是懒

或许就不会抑郁了

21岁的橘子,平时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目光无神地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一动不动。

从黑夜,到白天。

这是她得抑郁症的第3年。

橘子就读于知名985高校,是不少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她对大学生活有过很多幻想:考研出国,享受青春,谈一场美美的恋爱……

但之后橘子的人生,却因为抑郁症,偏离了她本来预想的轨道。

一开始她并不知道自己病了,只是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连最喜欢的金庸武侠也不想看,更别提课本了。

她以为是自己犯懒了,便拼命鞭策自己继续努力。

毕竟身边的同学,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中龙凤。

一向是别人家孩子的她,当然也不允许自己落下。

她没日没夜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甚至比高三的时候还要努力。

但她越努力,就越痛苦。

后来连课都没法上了,只能躺在宿舍床上,像溺水一样拼命挣扎,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寸一寸,沉入海底。

确诊抑郁症之后,橘子休学治疗。

但只要情绪稍微平静,也要拼命看书。

她想着,之后还得准备考研,学习可不能落下。

但她发现,过去看一遍就能记下的英语单词,现在背上几十遍还是脑子空空如也;

过去她可以集中精力学习一整天,但现在看书看上十来分钟,就开始走神。

这给了她沉重一击,她这才意识到,抑郁症已经将她拖离了同龄人的轨道。

一年之后,好不容易有了好转。

但偶尔刷一刷朋友圈,发现不少成绩本不如她的同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去处:

保研本校,

考上清北,

进了部委,

拿到了北美TOP10的offer……

而橘子呢?

陷入抑郁,学业荒废,一事无成。

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自己的学习能力彻底退化了。

哪怕再怎么拼命,也不可能达到她本来可以轻松够到的层次。

橘子无颜面对父母,更无法面对自己,深恨自己不争气,不上进。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啊。

试想一下,如果橘子真的是那种不求上进的人。

抑郁症也未必会找上门来。

成绩不好怎么样?比不上同龄人又怎么样?让爸妈失望又怎么样?

无所谓,吃好喝好,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但橘子的人生信条就是:努力,然后做到完美。

不能允许自己做不到。

所以,不要以为抑郁症患者就是不思进取。

相比焦急的父母,无谓的看客。

他们比任何人都痛恨失败,他们比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今天的样子。

在你骂「又在找借口」「还不是就是懒」之前。

抑郁症患者早已骂了自己10万次。

因为,他们「本可以」。

躺平的青年

无力的中年

谁都有自己的焦虑

得病这几年,橘子经常会有一种感觉:

我站在原地,别人却一直往前走,边说边笑,直到我慢慢看不到他们的背影。

这种被同伴抛离的痛苦,其实并不只20出头的年轻人会有。

它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抑郁病人的头上。

百度有一个「家里蹲」贴吧,关注人数83万,发帖累计超过1000万。

有个网友今年28岁,因为抑郁症在家蹲了快5年。

她当年也是名校毕业,不少同学都在投行或者互联网大厂,个个混得风生水起。

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躺平,靠爸妈的退休金养活。

其实她也知道,自己已经长大,爸妈也慢慢老去,不能在家里当寄生虫。

但一想到要出去面对社会,就会升起灭顶的恐怖。

她很害怕自己做不好工作,害怕别人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躺在家里,偶尔刷刷手机,看着昔日同学光鲜的样子,再看看爸妈鬓角的白发,她的内心又开始挣扎:

我努力了吗?

我对得起爸妈吗?

我让他们失望吗?

在这样的拉扯中,她饱受折磨,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病情也一再反复。

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病人是不是就能慢慢接纳自己了?

可能并没有。

虽然说四十不惑,但人到中年,疑惑和迷茫其实一点都没少。

比如曾经三夺香港金像奖影后的惠英红,年轻时红极一时。

但到了90年代,和她同期的张曼玉、关之琳成为大众的宠儿,她却无人问津,只能接一些妈妈、阿姨的角色。

惠某红没办法接受这样的落差,也得了抑郁症。

她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就只是蜷缩在床上痛哭。

甚至好几年不敢看自己,家里的镜子都用毛巾包了起来。

她一次次问自己:难道我真的那么没用?

最痛苦的时候,惠某红吞了100多颗安眠药,幸亏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可以说,在每一个年龄段,抑郁症患者都像被同龄人抛离了。

他们因为得病,没办法像旁人一样轻装向前,于是纷纷从那条世俗认可的「流水线」上掉了下来。

看着别人升学出国、结婚生子、升职加薪……他们更受打击。

仿佛掉进土拨鼠之日,苦难的循环永远没有尽头。

原来真实的生活,

也没有那么糟糕

还好,很多事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就像橘子,她得病这几年,虽然一直像行尸走肉。

但求生的本能,也驱使她不断做点什么,让自己活下去。

她拾起了中断的画画爱好,看着画笔在画纸上涂抹,生命力也一点一滴从笔尖流淌下来。

虽然这些许活力,很快就会被巨大的木然淹没,但正如长夜里的微光,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

偶尔把这些画放在网上,

看着陌生人热情洋溢的彩虹屁,她虽然还是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配被夸,但也会慢慢开始想,「没准我真的没那么差」。

而那位在家蹲了5年的网友,也终于走出家门。

这是因为有一天,她情绪又爆发,哭着对爸妈说:

「我这辈子都没办法赚钱孝敬二老了,让你们失望了。」

没想到爸妈居然笑了:

「傻孩子,我们有退休金有存款,家里还有房子,养你没问题,你想在家待多久就待多久。」

这一刻,她失声痛哭,某种遗忘许久的力量,也随之破土。

至于在鬼门关走过一趟的惠英红,也在自杀后振作起来。

因为「我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好怕的?」

她选择复出,从没人关注的小配角做起,一步步咬牙坚持,直至两个金像奖影后加身。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萨拉·埃德尔曼曾说过:

很多抑郁症患者,他们的认知模型叠加了「专横的应该」和「恐怖化」两个概念。

所谓「专横的应该」,就是脑子里有很多非常不讲道理的「应该」:

我就应该上清华北大;

我就应该永远比别人强;

婚姻就应该永远没有矛盾……

但这不可能的,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应该」?

如果这些“应该”没达成,脑子里的“恐惧化”又会起作用:

我应该考上清北,但我没考上,我这辈子就完蛋了。

我本来应该和领导打招呼,但我没打,领导一定会对我有意见了……

当后果极端化、恐惧化,人就只能活在自己构筑起的恐怖幻想中。

然而,这层幻觉是可以被打破的。

在无尽的黑暗、无助的挣扎里:

父母鼓励的微笑,网友的一句夸奖,自己换上的一件漂亮裙子……都会让自己冲破这些幻觉。

原来那些所谓的「应该」,没实现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唯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拨云见日,击碎这「楚门的世界」,重见无垠的蓝天。

其实,一切真的没有那么糟糕啊。

我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

并没有比别人慢

有一首非常出名的小诗,叫做《不必比较,在自己的时区前行》: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虽然我们为了治愈抑郁症,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就像前半辈子比别人都拼命奔跑,中途摔了一跤。

那总得先躺下歇歇,再花时间站起来吧?

心理咨询师崔庆龙认为,暂时的放弃和退出,是一个很必要的选项。

因为「当我们持有两个选项的时候,一个选项就是另一个选项的战略纵深,是可以腾挪、后退的一个余地」。

而唯有如此,才能在「紧绷和松弛的区间维持一种稳定的内在张力」,进而维持活力感,不至于被巨大的倦怠、抑郁和无意义所淹没。

况且,这份看似拖后腿的经历,在未来,可能还会成为人生的助推器。

有个心理现象叫「抑郁后的心理繁荣」。

说的是抑郁症康复之后,有一部分人能获得比普通人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因为抑郁的经历,可以让人更深刻去思考,甚至能带着重生的力量,去迎接未来。

自此之后,

我们切除了心灵上的白内障。

从此眼中所见,尽是「常人」无从得见的风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浴火重生。

其实不仅是面对抑郁症,任何看似浪费时间的抗争,都不会是虚度。

那些在自习室埋头苦读的通宵,

在辗转难眠的深夜流下的眼泪,

甚至那些无能狂怒的自暴自弃和自我拉扯……

都将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从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未来化作一份滋养,照亮着我们一路前行。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我真的很棒》,作者丛非从

2、《总有一天,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作者萨拉·埃德尔曼

3、《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人物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