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谈不厌“孝”文化‖文/李查拉

 522小窝 2022-07-04 发布于河北

百谈不厌“孝”文化

我们中国人很重视孝文化,古有《孝经》,且孔子也被认为是传播孝文化的代表。
在说“孝”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何为“不孝”吧!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不孝,有两个:
一为,先于自己的父母死亡;
我觉得对于一个父母来说,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所以,客观上你只要别死在父母前面,就算避免了冠以“最不孝”之名了。
二是,不传宗接代;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不要孩子的,我也很尊重他们自己的决定。
但我现在探讨的是“孝”,所以我只能在父母承受痛苦的高低来划分孝否?
所以这一条很自然的被排到“不孝之二”的位置了。
我们能够以人的身份活在当下,从我们的父母开始往上,经历了数十数百万年的基因传承,可如果到你这一代祖先们一代一代传递的“信息”,就要消失殆尽了,我想一般的老人们是会感到十分痛心的。
那么,怎么做才算是真正的行孝呢?
我觉得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全世界不可能有完全一摸一样的人一样,行孝没有办法复制、标准化。
外国人虽然没有“孝经”,也是会孝顺自己父母的吧!
只是对孝的概念和行孝的方式方法上,和我们有所差异而已。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在孝的概念传播和行孝的方式方法上,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教育。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和统计这种孝文化的传承,也不知道这种文化本身,在孝顺父母这件事情上能起多大作用?
按理说,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和习惯,应该已经形成非常自然的习惯状态才可以。
但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孝的事例和故事数不胜数。
其实,这种现象太正常不过了。
即使再历经数百数千年的孝文化教育和传播,到时候还是无法杜绝不孝之子的出现。
因为,父母子女是关系、是概念,而更深层的真相是,我们都是人。
只要是个人,他就会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也即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无论是年迈的父母,亦或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对于一个要求所有学科都要得满分的家长来说,考99分的孩子,一定是不够优秀的。
但对于考试及格就能满足的父母来说,考99分的孩子,就会让他们惊讶不已。
一个亿万富豪给自己父母买个别墅,也不一定会让其父母真正开心。
但对于另外一位父母来说,平时一个问候的电话,就会让老人心里乐开花。
那么无法给自己父母买别墅的子女就是不孝的吗?
我想说的是:“我无法想象一个深爱自己父母的孩子,会因为没学过《孝经》,或者没读过《弟子规》和孔子的儒学,就不会行孝了??”
我更无法想象:“一个怨恨自己父母的孩子,会因为能把《孝经》倒背如流,就会孝顺自己父母??”
孝,不是教出来的,也没法强迫去执行。
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我觉得除了他精神上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医生介入之外,很大可能应该要追究其父母和家人的责任。
因为,所有孩子是从“无知”的状态通过模仿观察,慢慢走向“认知”的。
在这个模仿学习的过程当中,起最关键作用的人,恰恰就是其父母和家人。
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不应该承担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责任,甚至谩骂。
因为,孩子是无辜的!
再进一步讲,无论父母子女,只要是拥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成年人,就应该学会撕掉任何依附在个人身上的身份标签,去客观地评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学会冷静地看待一些“不正常”的事情。
“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一定要孝顺父母”,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
既然是绑架,它就是不正确的,没道理的。
我们不应该总用血亲关系来“绑架”他人,更不好随意去猜测和评判他人。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年龄大、是长辈、是父母,严格说来就是出生时间早晚的问题,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理由。
如果一个人想用自己的年迈,或者以父母长辈的身份来说事,那这个人就是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
身份、立场的不同,的确很容易产生不一样的观点和判断,但面对分歧,我们更应该要学会尊重和理解。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不容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教育批评,甚至侮辱。
尊重,只存在于平等对待他人的前提下,孝顺也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