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教育家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孔子明确了行孝的本质内容、基本要求与三种境界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2-07-04 发布于北京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行孝的本质内容是什么?在孔子看来,情郁于衷,必发于外。所谓行孝,说到家乃是爱敬父母之心的自然流露,是感念父母之情的由衷抒发。这也就是说,归根结底,行孝乃是人生的自我需要,而非外在的强制性要求。行孝的这一本质内容,理应贯穿于行孝的全过程,而与人之生命共始终。这也就是《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所载孔子曰——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

从其具体实践方面来说,孔子所谓的行孝,基本分为三个层级。孔子分别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

最基本的层级是赡养父母,使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得以安享晚年。相对于这一层级,孔子特别强调行孝的本质内容,亦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与感念之情。例如《论语·为政》所载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其意是说:当今人们所谓的行孝,只是指能养活父母;如果没有对父母的爱敬与感念之心,这与喂养犬马之类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再例如孔子回答子夏问孝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其意是说:有劳累的事,子女去做;有酒食,留给父母享用:难道说这就是行孝了吗?行孝还另有其很难达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侍奉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为此则必须对父母深怀爱敬与感念。这也就是《礼记·祭义》所载——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据此可见,孔子这显然又是在强调,必须以爱敬与感念之心赡养父母。

在赡养父母方面,孔子基于其“物质生活”观(详见本篇第三节),并不太强调物质条件的优裕。孔子认为,即使是在一般家庭中,同样也能敬行孝道。例如《礼记·檀弓下》所载孔子曰——

“啜菽、饮水,尽其欢,斯谓之孝。”

其意是说:即使是吃煮毛豆,喝汤,只要能让父母开心,从而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也就可以称之为行孝了。

更高层级的行孝,是使父母无忧,亦即子女不应让父母为其担心。例如《论语·里仁》所载孔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认为,父母在世,孝子不应离家远游。如果确实有其必要,那就一定要准确告知父母其去处,以免父母为此而牵挂担忧。又例如《论语》所载孔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孔子这是在说,孝子不会恣意妄为而致父母忧,只是在其偶尔患病时,才不免会使父母为自己担忧。使父母为自己担忧尚且不可,当然就更不能由于自己的胡作妄为,而给父母带来羞愧与耻辱了。这也就是《礼记·祭义》所谓,“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最高层级的行孝是尊亲,亦即由于自己学以成仁的成功,从而给父母带来尊宠与荣耀,使父母成为人们普遍羡慕的对象。这也就是曾子所谓——

“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羡慕)然曰:'幸哉,有子如此!’如此,所谓孝也已。”(《祭义》)

对孔子关于行孝内容与要求的思想认识,曾子做了简明概括。此即《礼记·祭义》所载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的这一简要概括,显然符合于孔子的思想实际。

在行孝的内容与要求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应该进一步说清楚,这就是所谓“孝顺”问题。在孔子看来,行孝当然应该顺遂父母的意愿,但这却并非是无原则的绝对顺从,唯命是听。在孔子的“父子”观一节中(详见“伦理篇”第二节),对此将做具体介绍,这里暂不具述。

在孔子看来,行孝所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其一是行而心安。具体而言,就是自己的行孝行为,能使自己的内心安生而无愧怍与歉疚。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论语·阳货》所载孔子与学生的一次讨论。学生宰予认为,应该把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丧制改为一年。孔子的回答是:如果改为守孝一年,君子会为此而感到心中不安,所以不忍为之;你既然为之而心安,那么你就这样去做吧!宰予离开后,孔子又对其他学生们说——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孔子这里首先指明了,宰予的错误实质是背离了仁道;进而又结合三年丧制的由来,指明了宰予所犯错误的直接原因。宋儒朱熹认为,孔子之所以又作上面这一补述,是希望宰予听说后能有所醒悟并改正。深入体味此章意蕴可见,在孔子看来,心安乃是行孝不可突破的道德心理底线;行而心安,则只是行孝的初级境界。

其二是行而合理。具体而言,就是行孝的具体实践,不仅能使自己心安,而且还能合乎人类理性,从而使自己心安而理得。这是行孝的高级境界。

孔子的“礼乐”观认为,“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这也就是说,人类理性乃是礼规仪则的精神实质;而礼制规范则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具体体现。据此可见,所谓行孝而合理,从其具体实践方面来说,其实也就是在行孝的全过程中,始终依照礼制规范而行之。这也就是《论语·为政》所载孔子曰——

“(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三是行孝乃自我人生需要。具体而言,亦即行孝纯粹是缘自于对父母的爱敬与感念之情。情聚于衷,必发于外,势不可已。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行孝的最高境界。这时的行孝,已经完全不再是外在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而纯粹成为了自我人生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

在孔子看来,升达于行孝的最高境界之后,才能真正看轻父母的不足与过错,而永远牢记父母的优长与恩德。这也就是《礼记·坊记》所载孔子曰——

“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也只有升达于行孝的这一最高境界之后,才能在即使是极端的情况下,依然能自觉地敬行孝道而不辍。例如舜帝生于“父顽、(后)母嚚、象(异母弟)傲”之家。父母冥顽不化,而且厌弃舜;弟象对舜也不友善,但是却讨父母的喜爱。就是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舜对父母的爱敬与感念之心,依然毫无改变,对父母依然恭行孝道而不辍。舜帝的行孝,堪称已是极致境界的纯孝。也就是基于此,所以才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赞誉。此即《中庸》所载孔子曰——

“舜其大孝也与!”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

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墨横姿、笔力劲挺、笔力险劲、笔酣墨饱;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春蚓秋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笔扫千军;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老墨秀、一字见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下笔风雷、大气磅礴;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气韵生动、气韵流畅、风格秀媚、风姿多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平和畅达……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又归于虚旷,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