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也谈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陈刚大夫讲糖 2022-07-04 发布于河北
这是我2016年的一篇文章。至今已经过去6年了,很多新型的降糖药物不断问世,尤其是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由于其心肾获益,对近几年世界领域对糖尿病的诊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为经典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磺脲类,虽然使用地位被逐渐减弱。现实中,医生处方磺脲类的几率也下降了很多但是,非一无是处,或者根本没有那么可怕。
知彼知己,才是用兵之道。
磺脲类的历史:

      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最早上市的口服降糖药之一。1954年,甲苯磺丁脲就已经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至今它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市面上经常见到的药物(问世时间)有:格列本脲(1969)、格列吡嗪(1971)、格列喹酮(1975)、格列齐特(1979)、格列美脲(1995)。


磺脲类的作用机制: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与胰岛β细胞上的磺脲类受体结合,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Ca2+内流,从而促使胰岛素分泌;此外新型的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还可以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接触受体后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增敏作用。但是促使胰岛素分泌是主要的作用,所以,这就决定此类药物的使用与效果必须依赖于一定量的胰岛β细胞。故而,禁用于1型糖尿病,对胰岛功能损害极其严重的2型,几乎是无效的。

     
 

      随着新型降糖药物的上市,很多人都在追逐着所谓的“标新立异”,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在使用这些“新药”的同时,可能会对这些“老药”产生误解,拉远距离,甚至惧怕使用。

     误区一、“鞭打病牛”。-------这个词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认为它促使本已衰退的胰岛β细胞分泌,就会加重“病牛”的死亡。很多医生也经常使用这种方式,鼓励患者尽早接受胰岛素治疗。这种“鞭打病牛”的证据始终是不足的,而在最著名的UKPDS研究中,证实,不论使用胰岛素还是二甲双胍或磺脲类降糖药物,2型糖尿病的β细胞功能都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衰退。并且有研究证明,使用格列美脲和格列齐特,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同时,β细胞功能得到改善。

(这是鞭打快牛,哈哈)

      误区二、它增加体重,所以肥胖患者不宜使用。------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磺脲类促泌剂仍然是1线用药。为不适合使用二甲双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选(国内还有糖苷酶抑制剂)。

      虽然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此类药的增重作用,个人认为此类药物增加体重,最主要的原因和胰岛素有类似,就是低血糖和防御性、治疗性进食问题。

       国人糖尿病,肥胖情况明显低于欧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低下在血糖升高当中的作用比例是有区别的。相对胰岛素数量不足的国人,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数量或许更重要,这就是需要胰岛素促泌剂。而具有胰岛素促泌作用的药物,目前主要是: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DPP-4抑制剂。(哈哈,很多人害怕磺脲类,却偏好后两者,什么原因?-----低血糖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

       误区三:此类药物可以引起严重低血糖,要少用。------ 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的最主要的副作用和胰岛素一样,就是预防低血糖。此方面我讲5个问题:1、要根据血糖谱选择适当的磺脲类,空腹或基础高血糖的,可以选择中长效磺脲类促泌剂;对餐后高血糖为主的,可以选择格列吡嗪等,或用格列奈类;2、根据年龄和低血糖风险高低,选择低血糖风险相对较小的,比如,格列喹酮、格列齐特缓释片等,同时要从小剂量开始;3、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比如格列本脲的代谢产物仍然有降糖活性,当肾功能降低时,其仍然活性的代谢产物会在体内堆积,加重低血糖发生;4、随身携带糖果类预防低血糖。只要使用此类药物,就有低血糖的风险,预防观念不能放松;5、低血糖的确是它可能被DPP-4抑制剂取代的原因之一。但是,磺脲类的降糖力度大才是根源(有大本事也是过错)。面对糖化血红蛋白10%的患者,如果不用胰岛素,使用这两类药物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我还想为它“表扬”几句。

此类药物,是促进胰岛素的自身分泌,最主要提高的是门静脉中的胰岛素浓度,其所产生的降糖作用,更多的作用部位是在肝脏,这是最接近正常人胰岛素“流程的”,这也是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永远不能比拟的。
再加上它疗效确切、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等等优势,它仍然是抗糖药物中最主要的药物之一。

磺脲类促泌剂的禁忌症:
药物过敏、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透综合症、严重肝肾损伤和妊娠哺乳期患者等等。

      此类药物治疗欠佳时,可以和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基础胰岛素等药物联合。

但是:

      不建议两种磺脲类之间联合

      不推荐磺脲类与格列奈类联合

      当胰岛素治疗方案更换为有餐时胰岛素治疗的时候,一般就不再建议使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2012年,出台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的专家共识》,您不妨也搜索一下看看。

这是10年前“姥姥”写的指南。
我重发这篇文章,自有我重发的道理。
喜欢我的老朋友,记住这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根据病人情况,量体裁衣,用好了,才是王道。

我在中国抚宁,助你抗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