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白头翁汤

 谷山居士 2022-07-0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第一百零四方——白头翁汤

厥阴四十四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欲饮水者,阳复而有内热也。白头翁汤,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

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1 厥阴之病,厥则下利,热复则利止,复厥则复利,此是一定之理。下利者,此为厥盛之象,欲饮水者,阳复内热之象,白头翁汤,清泻内热也。(热复之太过,而湿盛下脓血。)

下利欲饮水者,此以热复,而利当止而反未止,渴欲饮水者,知有热故也。(观厥阴十一,与十二则知。热复当利止,若不止者,必便脓血)。也是下利将止,厥退而阳复之义,厥阴四:厥深者热复也深,而下利欲饮水者,暴热来复也。下利欲饮水者,是厥将终而热将作,以有热故也,应当下之,以救营血而息肝风,使阳与阴平,则热不作,白头翁下之。泻利时之热渴,与阴相平,则热来不致伤肝肾之阴。

厥阴四十六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也。

1 热利下重者,就是阳复热盛,热伤营阴之利。厥热往复,厥多与热多,皆是厥逆证,下利不止,而益以后重,是肝气愈陷之故。厥阴肝木与手少阳三焦之火,陷于大肠,热过伤阴,风火疏泄,则热利下重。白头翁汤,清泻积热也,泻其热多,和于厥少,阴阳和,则病愈。。

此利者,是因热过伤阴,而不止也。此肝气郁陷者,也是因积热也,所以肝气越陷,则越后重坠。热利下重者,也因热复太过,就是热多而厥少,也是阴阳互厥的热多而厥少之证,仍是阴阳互厥证,白头翁汤,泻厥阳之盛,与厥阴相平。阴阳不互厥,阴阳和则病愈。厥阴四,不然热来则伤肝肾之阴,厥来又伤心肺之阳,厥热胜负不已,则正气损伤为重。养虎贻患,非计之得者也。热与寒者,皆是厥逆之象。阴厥为木陷,热复者,也为厥逆证。热复太过,积热伤阴,也为木陷,故下重者,肝气郁陷而越陷。

当归四逆汤——厥盛而无热,阴不化阳。阴盛而病进。

白头翁汤———热过而厥少,厥热不平,积热而伤阴。

2 热利是何病象?厥阴四十一,下利,脉数而渴者。厥阴四十二,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此两条即是热利下重。

论:即然是阳回热复,为何仍有肝气郁陷,这就有点难理解?作热复太过,热邪伤营之故也,因热复,也是热多而厥少,仍是阴阳不和,阴阳互厥之象。泻其热多,以与厥平,阴阳和则病愈。黄连、白头翁,泻上阳之太过,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泻其积热,以与阴平,,阴阳不厥,肝气自升。

图片

下利二十四 《金匮》卷十三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肝气遏陷,郁生下热,魄门重坠者,宜白头翁汤。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1 所谓的热复太过,就是热多而厥少。厥阴病,厥热往复,厥热相平则病愈,不平则不愈。厥多热少,与热多厥少,皆不能愈。阳复而热过,积热伤阴者,就是热多厥少而伤阴。

厥多者,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

热多者,白头翁汤。(厥多者温之,热多者泻者,调和阴阳也。)

寒热错杂者,乌梅丸,干姜二黄人参汤,麻黄升麻汤。

厥阴总共就这六方加四逆与通脉四逆汤。这就是厥阴的结构。

四逆汤,是中气合于阴脏之方。通脉四逆汤,是中气合于经阳之方。也是阴阳互厥之义。

2 当归四逆汤———厥阴病,厥多而无热,阴不化阳,调和阴阳。

加吴萸生姜汤——厥阴病,厥多而无热,脏腑有寒,阴不化阳,调和阴阳。

通脉与四逆汤——厥阴病,厥多而热少,扶阳抑阴,调和阴阳。

白头翁汤————厥阴病,热多而厥少,泻阳平阴,调和阴阳。

乌梅丸—————厥阴病,下寒而上热,寒热错杂,调和阴阳。

干姜黄参汤———本下寒而误下,是实其实,下实而中伤,发为寒格,调和阴阳。

麻黄升麻汤———太阳病大下误治,坏成阴厥,表有寒闭而里有厥逆,调和阴阳。

3 这个白头翁汤,一直搞不懂,其实就是泻热多而和于厥少,厥热往复,其厥盛与热盛,都是厥逆的一种表现,都是阴阳不交的表现。而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等,就是温阴寒之厥多,以化阳而和于热少。阴阳和则病愈。厥阴愈理,厥热相平则愈,此是一定之理。而厥多热少,热多厥少,皆不能愈。厥多与热多者,都是厥逆。阴极与阳复,都是厥逆。

图片

附一,本方类解

1 聂惠民——白头翁汤由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白头翁二两组成,此方妙意神通。凡见有湿热内蕴而致的热性下利,伴有口渴欲饮水,里急后重之症,用本方治疗最为适宜,效果珍奇。《聂氏伤寒学》

2 陈明——本方主治热性下利,临床以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特征。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病,见有热毒内盛,下利脓血证候者。《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3 本方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伤寒来苏集》:四味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盖脏腑之火,静则治,动则病,动则生风,风生热也。故取其静以镇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阳之气,佐白头翁以升阳,协连、柏而清火,此热利下重之宣剂。《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癖;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利而厚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医宗金鉴》: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利便脓血也。《国医大师经方传承实录》

附二:便血一证,在厥阴篇中的结构。

1 读完白头翁汤的医案,我发现很医案,都读不懂,也理解不了,其根本原因还是对厥阴病厥热往复的结构病理理解不透彻,也没有好的办法解决,着急也没用,就又想一个方法,就是把厥阴病发热、还有热不除,热复太过,积热伤阴的有关提纲,都给在此处附上,这样至少能似懂非懂一些,以后再读第二三遍,或更多遍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厥阴七(厥少热多证)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师解)阳胜而发热四日,阴复而厥者反止三日,复阳胜而发热者又是四日,厥少而热多,其病当愈。然热不宜太胜,四日至七日,而热不除者,积热伤阴,必便脓血也。

论:本条是接提纲厥阴六而来的,其理是厥与热相平,则病能愈。本条是从厥算起,厥三热四,热多一日,其病当愈,若四至其七日,其热不除者,积热伤阴,必便脓血。(也就是五六七天时,仍发热者,必便脓血)

厥阴八(热盛便血证)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师解)热少者,阳将退也。厥微指寒者,阴欲复也。默默不欲食而烦躁者,阳未全退,阴未全复也。追至数日,小便利而色白者,是阳退阴复而热除也。热除则默默不欲食者,必欲得食,其病为愈也。若厥逆而呕吐,胸胁烦满者,则热未尝除,其后必便血。盖阳外而阴内,平人阴阳相交,故外而偏热而内不偏寒。病而阴胜,则格阳于外,内寒而外热,病而阳胜,则关阴于外,内热而外寒。此之厥微指寒者,阴气内复,故渐自外退也。而阴未全复,阳气犹旺,故不食而烦躁。追至便利色白,则热除烦退,而病愈矣。若厥而不微,是阴未内复,而兼之呕吐,胸膈烦满者,是胆木刑胃,胃气冲逆,必不能食,较之默默不食而烦躁者,其病颇剧。甲木逆行,则相火升炎,内热不除。肝胆同司营血,营血欲静而风火不息,金水失其收藏,木火行其疏泄,其后必便血也。

论:本条提纲的结构,是热复热除证,对比积热不除,而热盛伤阴证。黑线为热盛伤阴之理。这个积热伤阴,就是甲木相火之热与三焦相火之热,伤其营阴也,木火行其疏泄,其后必便血。而实际医案又一时难懂,就照搬此理就行,以后慢慢理解再注解医案。

这个胆从少阳相火化气,也是指手少阳三焦相火。肝陷不升,则手少阳也陷,而足少阳上逆之热也。(白头翁药解)

图片

厥阴十(热盛痈脓证)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师解) 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兼下利。凡厥而下利者,土亏阳败,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及食以索饼,而不发暴热者,知胃气尚在,非除中也,其病必愈,盖阴盛而病厥利,而一见能食,必是阳复而发热。阳复之热,续在而不去,除中之热,暴来而暴去,恐厥后暴热之来,自内出外,不久复去,便成除中。追至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而不去者,期之旦日夜半必愈。所以然者,始本热六日,厥反九日,今复发热三日,并前发热之六日,亦为九日,与厥之日期相应,厥热相平,彼此不偏,故期之旦日夜半愈也。然热不可太过,三日之后,其热渐除,乃可全愈,若后三日脉之,而脉犹见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郁蒸血肉,而发痈脓也。

论:本条提纲,对比上条,一看就知道了。本条是厥盛而除中证,与热复自愈证,对比热盛伤阴而成痈脓证。厥九热六,厥去热复,热复三日,与厥九相平,彼此不偏,此病当愈。三日之后,其热渐退,乃可全愈,若后三日脉之,而脉犹见数,此为热不罢,而热气有余,必郁蒸血肉,而发痈脓也。

厥阴十二(热盛喉痹证)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先厥后热,利必自止。然热不可过,发热利止,而反汗出,咽痛者,是热气上蒸皮毛,而冲咽喉,其喉当痹塞也。

论:本条提纲的结构,就是热复太过,热邪外蒸皮毛,热邪上冲咽喉。

厥阴十三(热盛便脓证)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发热无汗,是阳不外蒸,里气温暖,利必自止。若其不止,则内蒸营阴,必便脓血。便脓血者,热邪下行,其喉不痹也。

论:本条提纲的结构,就是热复太过,热邪内蒸营阴,必便脓血。便脓血者,热邪下行,而未上冲,其喉不痹。与上条提纲是上下呼应的。

厥阴四十一(阳回圊脓证)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阳已复矣,可令自愈。设利不差,必圊脓血,以其阳复之过,而有余热,以伤阴也。

论:脉数而渴者,以有热故也。脉数而渴,此是抓主症,用白头翁汤重要辨证依据。

图片

厥阴四十二(阳回圊脓证)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下利而寸脉反见浮数,是阳复而上盛也。尺中自涩者,是阴退而下虚也。阳盛必俯侵阴位,郁蒸营分,而圊脓血也。

论:寸为阳,寸脉反浮数,尺为阴,尺中自涩者,此为阳盛,必俯阴位,郁蒸营分,而圊脓血。此也是下痢便血之证。这又是一种阳盛伤阴的辨证依据。浮数为阳盛,尺涩为阴伤。

厥阴四十三阳回自愈证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有微热而渴,是阳复矣,脉弱则无余热,故令自愈。

盖脉数则阳复,数而大则热有余,而便脓血,数而弱则热不胜,而令自愈。前章: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正此义也。

论:本条为阳回自愈证。对比上条,更为易懂。(同厥阴四十一,上句)

厥阴四十四(阳回有热证)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欲饮水者,阳复而有内热也。白头翁汤,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论:本条是阳复而热盛证,热盛证,也为厥逆之证,上热盛而下阴虚,仍是中虚厥逆,热厥伤阴,下利而欲饮水。

厥阴四十六阳回热利证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也。

论:阳回热盛,仍是厥逆之证。厥阳之盛,积热伤阴,肝气益陷,则热利下重也。白头翁汤,清泻厥逆之阳复热盛,以和于厥少,阴阳和则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