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学概论——第一章

 德清居士图书馆 2022-07-05 发布于河南
                   红学概论——第一章

                                红学概论



                                   上  集 




 ——高举新红学的大旗,以胡适为起点,沿着俞平伯的脚步走。


           郁百川

 

1          总论

 

1           引子

 

红学就是研究《红楼梦》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概论就是概括地、简明厄要地论述。合起来我的书名的意思就是概括地、简明厄要地论述那种研究《红楼梦》及与其相关问题的学问。 据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是清朝乾隆中期盛行于世的一本人情小说。《红楼梦》问世以后受到各方人士的欢迎和追捧。二百多年来,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热潮一阵高过一阵,研究《红楼梦》的文字、文章和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由于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红学家们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在红学的历史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近几十年来,专门研究红学历史,也即红学各流派的形成发展过程、各流派之间的论战过程、每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等的书籍也不胜枚举,其名称多为红学百年(几十年)小史通史红学史等。这类书籍大多只罗列红学史实 和红学各派的观点、叙述各类事件的经过,对各学派和各位红学家的观点不作是非对错的评判。可能是这些书籍的作者对《红楼梦》没有自己的观点,也即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读懂《红楼梦》,当然就没有评判是非对错的能力。也可能有的作者不愿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害怕卷进红学纷争之中。

实际上,进入红学领域并写那样的书,要想不表明自己的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有一种缺乏定力或曰自控力的通病。不可能在用词造句中不流露自己的意识和思想情绪。于是,无形中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这类书籍和这些作者,我后面还要谈到。(今天是二零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本书开篇之日,又本月三日到美国,特记之)

我这里推出的《红学概论》就是这类专门研究红学史上各流派、各派红学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书。与上述作者不同,我在《红楼概论》中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用这样的观点审视并评判红学历史上的事件、各流派和各派红学家及他们的著作。也即评判红学中的是、非对、错。在全面展开论述之前,我先要讲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怎样研究《红楼梦》。我认为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思路回到二百多年前《红楼梦》作者写书的时代,根据以往红学家考证和研究的成果,想象那个时候作者的创作条件和创作环境,考虑到影响作者创作的各种因素,再结合《红楼梦》文本,研究《红楼梦》作者的情绪和思想状况,我们就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即有可能得到对《红楼梦》的正确认识。当然,我这里所说也只能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作者当时的环境和思想状况。但不管怎样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带着自己的情绪去看《红楼梦》。也就是说,不能先就有某种观点,然后再从《红楼梦》文本中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曲解《红楼梦》的文字,用曲解后的文字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论证过程是错误的,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我们关于《红楼梦》的任何观点、认识和得出的结论都只能从《红楼梦》文本中来而不能从想象中来,更不能预先带来。也即不能受他人影响、受某种外力协迫而从外面引进来。按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说法就是只能从《红楼梦》文本中逼出来。我以为那些红学家们都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是不是自己亲自从《红楼梦》文本的研究中得来的,否则就要怀疑其正确性 。

我这里还要强调《红楼梦》的核心内容、核心思想也即全书的主题思想是唯一的而且是不变的。这就是主题思想唯一原理和不变原理,也即主题的唯一性和不变性。也就是说,主题思想只有一个,不因人们的眼光而异。《红楼梦》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其思想意识流露在笔端,变成文字,由于其思想意识是一定的、不变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的文字的思想意识也是不变的、一定的。也就是说,《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有些人借口时代变了、社会发展了,我们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新的思想去研究《红楼梦》。这种认识与刻舟求剑类似,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在舟行驶后的位置找原来掉在水中的剑,当然找不到。社会发展了,时代变化了,但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没有变化。用现代的思想和眼光来研究《红楼梦》,得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也当然找不到其主题思想。

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才算读懂了《红楼梦》。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都知道,只有领悟了《红楼梦》原义,也即知道了《红楼梦》作者的意图,就算读懂了《红楼梦》。我们到哪里去找这种原义意图呢?只有到《红楼梦》文本中去找。向来研究《红楼梦》的人与下象棋的人一样都不太谦虚,都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都得了《红楼梦》的真谛。其实这些人都只是在做盲人摸象的游戏。当然我也可能是这些盲人中的一员。至于谁真正读懂了《红楼梦》,我以后将详细论述。

第三个问题 就是正确错误这两个词的含义。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两个词的内含是不同的,多的话不讲。在我的这本书中,在研究红学、《红楼梦》的过程中,这两个词的使用就要以《红楼梦》原文原义为标准。符合《红楼梦》原文原义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我这里判断正、误不以任何时代的任何阶层、个人的利益和思想意识为标准。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复杂。首先就是《红楼梦》有不同的版本,红学界对这些版本的看法不一致,我们不能确定哪种版本是原文或比较接近原文  ,我们只能以各种版本的共同文字作为原文,对于不同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我这里使用和依据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于一九八一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九二年出版的三卷本《红楼梦》,我将其简称为《艺研院本》。

其次就是如何理解原义。我这里都是以我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原义,作为判断是非正误的标准。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原义是我所理解的原义。当然 我深信我的理解基本上与《红楼梦》原意相符,所以才敢在这里大胆地说,凡是与我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的都是错误的。如果我所理解的原义不是《红楼梦》的原义,我的一切判断就都是错误的。

接下来我就要谈到我阅读研究《红楼梦》的经历。本人也算理科出身,退休后的二零零七年,闲来无事就翻看闲置多年的三本《红楼梦》。以前也看过,但由于心没有闲下来,所以看后印象不深。现在退休了,心情轻松,翻阅多次后 就发现《红楼梦》中有很多自相矛盾和舛讹之处 。于是我就写了《质疑红楼梦》的小文,内心发问,何以《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会有这样的疏漏呢?由于好奇,就想探个究竟,订了二零零八年的《红楼梦学刊》 。除了手头的三本《红楼梦》,我当时没有任何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和信息,头脑里也没有任何观点,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也就是说,我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是从零开始的。后来在《红楼梦学刊》上看到了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爱玲的一篇名为意淫——人类本真情感之精魂的文章。我觉得孙爱玲的观点和这篇文章的内容都是错误的,即与我最近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我又试着写了一篇名为评孙爱玲的意淫观的小文。再后来在深圳图书馆又看到了孙爱玲写的《红楼梦本真人文思想》一书。这本书和前面那篇文章的意思是一致的,只是内容更多、错误也更多。孙爱玲的书不仅思想内容是错误的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遣词造句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我写了十五万字的批评文章。由于孙爱玲的这本书是其博士毕业论文。评审团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所以我的文章不仅批评了孙爱玲而且还严厉批评了评审团的博导和专家。

随后又对祝秉权教授等几位专家学者的著作进行了评论,也写了十几万字,其中主要是批评。这几位专家学者对《红楼梦》第五回、特别是对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和警幻仙姑的讲话的理解是错误的。关于这些,我以后还要谈到。最后我又批评了崔耀华的《丹道天成解红楼》。我认为崔耀华的这本书乃至整个红学体系所持的经书说是完全错误的。不仅如此,书中的语法错误也很多,可以说崔耀华书中没有几个正确的句子。

以上三部分合起来有五十多万字,最后定的书名为《〈红楼梦〉第五回总纲论》,(以后将其简称为《总纲论》)意为论述《红楼梦》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书稿是写成了,到哪里出版发行呢?我是头一次做这样的事,没有经验,只好硬着头皮到出版社联系。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多是些不太大的女孩——根本不理你,又不是名人、又不是权威,他们不给你出版,自费出版也不行。后来托熟人联系,那些审稿的编辑有的说看不懂,有的说我的文章批评的人太多了,不能出版。我心里想,难道你们编辑什么都能看懂吗?批评人多了有什么错吗? 第一本书还没有出版,我又在写第二本了。

还得讲一下,要想出版书,还得过政审关,所以我这里写书也应该象《红楼梦》作者那样毫不干涉时世。我们只谈《红楼梦》不谈时局。凡是读《红楼梦》、谈《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我都当他们是《红楼梦》爱好者或红学家。在《红楼梦》面前,人人平等。  闲话少说,接下来我就要讲对《红楼梦》的认识和理解了。

 

2           研读《红楼梦》前四回

 

 我这里主要只谈研读前五回的认识和体会。《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每回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这一小节先研究前四回。

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回书讲了两个神话故事,介绍了两个人物。第一个神话故事是由女娲补天神话故事改编而来。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的远古时期,讲的是一僧一道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女娲氏炼石补天时剩了一块未用的顽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并将美玉缩成扇坠大小的情节。第二个神话故事出现在甄士隐的梦中、发生在神仙世界,讲的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修成女体的情节。

第一个神话故事是一僧一道的亲身经历。第二个神话故事是一僧一道亲自讲述的。《红楼梦》作者在甄士隐的梦中将这两个神话故事结合在一起。事情的起因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由绛珠草修成的绛珠仙子也要下世为人报答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恩。由此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结此案。于是一僧一道就趁此机会将那蠢物——顽石变成的美玉——夹带于中,让他去人间经历经历。在两个神话故事中间还有空空道人访道求仙途中看到大块石上编述这石头在人世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陈迹故事并将故事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这样的情节。

我上面简单地复述了两个神话故事,下面就谈几点认识。

一、谁都知道神话故事是假的,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红楼梦》作者也只是用神话故事作为工具写小说。但是这些神话故事一经作者写定我们就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任意发挥。如果这样说那样说就是瞎说。对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我们也没有必要深究。《红楼梦》作者说到哪我们就看到哪。比如有人说神瑛侍者是个什么职位呀,他是不是嫌职位低了,不安心本职工作呀等等,这些想法都很幼稚,我认为没有必要管这么多。

二、在《红楼梦》作者的意念中,神仙世界的人物与人世间的人物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他没有把这种关系在笔端直接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书中没有直接写谁转世为谁。红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那僧所说的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的意思就是那僧将顽石变成的美玉交给警幻仙子并让警幻仙子将美玉放入即将投胎入世的神瑛侍者的口中。

神瑛侍者下凡后就是荣国府的贾宝玉。那块顽石变成的美玉就是贾宝玉嘴里衔下的五彩晶莹的玉,也是那块挂 在贾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绛珠仙子下世后就是当时钦点鹾政林如海的女儿林黛玉,也即贾宝玉的姑舅表妹。这三者前世今生的对应关系,《红楼梦》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也曾作过多次暗示。脂砚斋就讲得更加明白。我在《总纲论》一书中作过详细论述。一般读者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书中人物、情节的安排表明了这一点。

作者创设神话故事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的男女主角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是无可争议的。也即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转世后一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红楼梦》的原义。

但在有些红学家的书中可以看到贾宝玉是石头变的这样的句子, 凡是这样开口讲的话都是错误的。如果说贾宝玉是石头变的,那么通灵宝玉是哪来的呢?神瑛侍者到哪里去了呢?林黛玉的泪不是还给石头了吗?

有的版本说那块顽石由于灵性已通而变成了青年小伙并到处游走,后来到了警幻仙子处被收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在这里,石头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接着就变成了神仙,这完全是瞎说。从另一方面说,女娲补天神话故事发生在地球上,即人类的现实世界,顽石就在大荒山。地球上的顽石一下就变成人,一会又变成神仙,这样离奇的情节不可能是《红楼梦》作者的意思。这种说法也不能解释通灵宝玉的来源。这样的版本是经人篡改过的。

老红学家周汝昌错得更离谱。他曾说石头偷了神瑛侍者的像貌变成了贾宝玉,神瑛侍者转世成了甄宝玉,绛珠仙子转世成了史湘云。我在《总纲论》中作过详细分析,这里不多讲。

三、神话故事中的石头前后起两个作用。一是由通灵宝玉所起的见证和记录所见所闻的作用;二是由大块石所起的传播陈迹故事的作用。在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中,《红楼梦》作者借石头讲述了当时市井俗人的喜好,对石头上的陈迹故事作了一番介绍。

这一回的后半部推出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好了歌好了歌注表现出来的宿命论意识就是《红楼梦》作者当时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准。这与当时的世道是一致的。世事如过眼烟云,瞬息万变,转瞬即逝,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两个人物就是甄士隐和贾雨村。

 第二回回目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一回写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贾雨村被革职后游览天下胜迹,到林府处馆。贾夫人仙逝等。这些都是为林黛玉到贾府所作的铺垫。

第二方面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红楼梦》作者借冷子兴之口介绍了贾府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对小说 中的人物、地点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可节省大量笔墨。

第三方面是《红楼梦》作者借贾雨村之口推出的秉气说。其意为人出生时,天地赋予人某种,人就秉这种而生。人所秉之就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这是《红楼梦》作者宿命论的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

第三回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一回除了写贾雨村得林如海推荐、贾政竭力内中协助而复职外,大量的笔墨都花在描述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情形上面。《红楼梦》作者借林黛玉的眼光花大力气将贾府的排场描写了一番,这里不多讲。

第四回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回大半回文字都是写的应天府贾雨村断案的事。两家争买一丫头,薛家公子打死人命,按《红楼梦》文本的说法,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后面小半回文字写的是薛公子打死人命后就带着母亲、妹妹和家人到京都去的经过。

 作个归结,前面这四回文字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中起四个不同的作用。

其一是第一回的两个神话故事。其作用是润色小说,即增加小说的趣味性、神秘性和可读性。如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转世后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情节就增加了主人公的神秘性和份量。从女娲补天遗石到贾宝玉衔玉而诞的这些情节无疑使小说更有趣味,更加神秘,更加可读。《红楼梦》作者还赋予通灵宝玉以观察,记录所见所闻并传播小说的作用。

其二是第一回的好了歌好了歌注及第二回的秉气说。其作用是渲染小说的气份。这是《红楼梦》作者当时的思想意识的流露,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表露了作者的心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表明了作者的世界观。

其三是第二回的贾夫人仙逝、贾雨村林府处馆、贾雨村复职、林黛玉进京、贾雨村断案、薛蟠进京等内容。其作用就是聚集小说人物,即将林黛玉、薛宝钗、香菱等都聚集到荣国府。

其四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林黛玉在贾府的见闻等内容。其作用是介绍小说的人物、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的人物、地点。

我这里说的应该与《红楼梦》的原意和作者当时的意向相去不远。至于其它红学家的不同看法和认识有待以后再讲。

 

3           研读《红楼梦》第五回

   

       第五回回目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一回的全部内容都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前面一小部分文字只起铺垫作用。这第五回犹如军事上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即各派红学家奋力拚搏、倾全力抢占的重要阵地。我的《总纲论》也对这第五回作过详细论述,我这里只作概括性的论述。

我先从《红楼梦》作者的构思和时间顺序方面来考查。我们从《红楼梦》文本可以看到,贾宝玉刚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至一所在,也就是到了太虚幻境。我这里要问,贾宝玉是怎样到太虚幻境的,即贾宝玉怎么会到太虚幻境的?我们从后面警幻仙姑的讲话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是以特引前来可以看出是警幻仙姑将贾宝玉接引到太虚幻境的。我这里要强调一下,因为警幻仙姑受了贾宝玉先祖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所以才将贾宝玉接引到太虚幻境。

我们从后面警幻仙姑与几个仙子的对话可以看到警幻仙姑原欲往荣国府接绛珠仙子,遇到宁荣二公之灵后就没有去接绛珠仙子而将贾宝玉接到了太虚幻境。

那么我们再要问,警幻仙姑为什么要将贾宝玉接到太虚幻境,即警幻仙姑将贾宝玉接到太虚幻境干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答案还得从《红楼梦》文本中找。我现在将包括剖腹深嘱的一段话引录在下面。

 

       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我们刚才的问题从这段话里就可以找到答案。在剖腹深嘱的最后,宁荣二公之灵担心宁荣二府无人将贾宝玉规引入正,所以就委托警幻仙姑将贾宝玉规引入正。具体做法是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所以我们的答案是警幻仙姑将贾宝玉接到太虚幻境的目的是要对他进行警戒,即警戒贾宝玉不要再痴顽,要跳出迷人的圈子,要走上正路。

接下来我们还要问,宁荣二公之灵为什么要将贾宝玉规引入正?答案还是要从剖腹深嘱里面找。我们可以看到宁荣二公之灵知道贾府运终数尽不可挽回,马上就要衰败了。但宁荣二公之灵不甘心自己创造的家业就此败落,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使贾府再度复兴。在众多的子孙中只有贾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但贾宝玉又禀性乖张,生情怪谲即痴顽成性、正陷在迷人的圈子中不能自跋、没有走上正路。为了让贾宝玉能担当起复兴贾府、继承祖业的重任、为了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所以宁荣二公之灵就要将贾宝玉规引入正。

我们可以看到,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讲贾府的功名富贵、兴盛繁华已传流百年。二是讲现在贾府运终数尽,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三是请求、嘱托警幻仙姑将贾宝玉规引入正,走上正路,进入仕途,担当起继承祖业、复兴贾府的重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红楼梦》这本小说的三个组成部分。

我这里还要探讨一下剖腹深嘱的出场过程。

从时间顺序上看,应该先有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然后才有警幻仙姑受嘱后将贾宝玉接引到太虚幻境的行为。也就是说,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以及随后的部分行为都在剖腹深嘱的后面。关于这个问题,澳大利亚学者金宋平的一篇文章《<红楼梦>第五回的时间与动力结构》中有这样一段话荣宁二公托警幻规引宝玉之事发生的时间应在宝玉进秦氏卧室之前,警幻仙子作为叙述者以倒叙将梦幻中的时间往回推到了宝玉午觉之间……”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金学者对剖腹深嘱中宁荣二公之灵托警幻仙姑规引宝玉入正情节的理解与我前面的解说是一致的,金学者所说剖腹深嘱发生在宝玉进秦氏卧室即在梦中进入太虚幻境之前与我这里的分析也是一致的。这说明我不是孤立的。当然,遗憾的是金学者这里没有谈到宁荣二公之灵托警幻仙姑规引宝玉的目的,或许这个内容不在文章的主题范围之内。另外,金学者将警幻仙姑当作叙述者也不太准确。叙述者是《红楼梦》作者,警幻仙姑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只按作者的安排发声。是《红楼梦》作者使用的倒叙法。同时我们也看到金学者并没有认识到《红楼梦》作者使用倒叙法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剖腹深嘱的重要性。

从文字顺序上看,剖腹深嘱发生在先却出场在后。《红楼梦》作者这里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这无疑是为了强调剖腹深嘱的重要性。

从叙述方式上看,《红楼梦》作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某种意向要请出贾府先祖。我们回顾一下,在第一、二两回,作者通过跛足道人、甄士隐推出了好了歌好了歌注,又利用贾雨村推出了秉气说,还让石头对小说作了介绍和评价。《红楼梦》作者在将自己的意思变成贾府先祖对警幻仙姑的剖腹深嘱的过程中,写作手法又有了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剖腹深嘱不是由宁荣先祖之灵直接讲述出来而是由警幻仙姑转述的,这无疑又增加了剖腹深嘱的份量。

从出场情形来看,《红楼梦》作者为剖腹深嘱的出场设计了一个小闹剧并特意增设了几个仙子这几个人物。警幻仙姑是在几个仙子的怨谤声中转述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的。这样作的结果就增加了剖腹深嘱在读者中的印象,突出了剖腹深嘱的重要性。以上所说的倒叙法、转述法和小闹剧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即都是为了强调剖腹深嘱的重要意义。

 我们下面讨论剖腹深嘱在第五回中的地位,也即是剖腹深嘱与第五回其它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从第五回的文字可以看到,警幻仙姑转述剖腹深嘱的那段文字与后面警幻仙姑与贾宝玉对话的那部分文字合起来只有两页书。而与太虚幻境相关的文字共有十九页。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读第五回时都把眼光集中在占十七页文字的金陵女子册籍和《红楼梦》十二支上面。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两方面内容的文字较多并且还预示了小说众女子和贾府的命运,因而就有人认为这两部分是全书的总纲。这当然是错误的。

实际上,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听到的歌声、宫门前的对联、看到的册籍、听到的词曲都对贾宝玉有警戒意味,即都是警幻仙姑安排的对贾宝玉进行警戒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剖腹深嘱和警幻仙姑讲话等方面的内容是安排这些方法、手段的原因和要达到的目的。我说原因和目的起主要的、决定的、支配的作用,方法和手段只起着次要的作用。所以剖腹深嘱在第五回中起着统帅的、决定的、支配的作用。

 再看剖腹深嘱在全书中的地位。我刚才讲了剖腹深嘱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红楼梦》全书的内容相对应。也就是说,《红楼梦》作者就是按剖腹深嘱的意向或就是以剖腹深嘱为线索写作《红楼梦》的。

《红楼梦》前八十回写尽了贾府的荣华富贵,兴旺鼎盛,这些内容就是以剖腹深嘱中的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为根据的。

文本中预示的、八十回后即将要写的贾府的衰败也是以剖腹深嘱中的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为线索的。

剖腹深嘱第三个方面内容的意思是宁荣二公之灵不甘心贾府的衰败而希望子孙能继承祖业,复兴贾府,同时认为只有贾宝玉一人聪明灵慧可以担当起复兴贾府的重任。剖腹深嘱这第三方面的内容就决定了《红楼梦》最后的内容是贾宝玉复兴贾府。这就是《红楼梦》作者来不及写或没有写完的部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文本内容都是由剖腹深嘱决定的或确定的。也可以说剖腹深嘱是写作《红楼梦》的线索、提纲或脉络。所以我说,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第五回,第五回中的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才是《红楼梦》的总纲。

这里还要探讨一下《红楼梦》作者当时的思路。按我的分析,《红楼梦》作者当时想将自己设计的《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和文本内容向读者吐露,觉得以自己的名义讲、请僧道出面讲都不太妥当,最后就决定请贾府先祖出面,将自己的安排以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的形式推出。

另外,《红楼梦》作者还为贾宝玉复兴贾府设置了一些障碍。首先就是贾宝玉本人还陷在迷人的圈子里,还没走上正路,需要安排对贾宝玉进行警戒的场面。于是《红楼梦》作者就将这两方面内容结合在一起,又利用前面出现过的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写出了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样的情节。

由此可见,剖腹深嘱由两部分组成,各有各的作用。前面部分是全书三个方面内容的浓缩和概括,是全书的总纲。后面部分是宁荣二公之灵嘱托警幻仙姑对贾宝玉进行警戒,是第五回内容的浓缩,也是第五回的总纲。总之,剖腹深嘱既是第五回的总纲也是全书的总纲。

接下来我还要探讨一下《红楼梦》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和目的。我们从前辈红学家的考证成果得知《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书香之族,大贵族家庭。其祖辈、父辈历任江宁织造之职达六十多年。曹雪芹小时就生活在这样大富大贵的家庭,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时世变迁,曹家败落,曹雪芹沦落为贫民,衣食无着,过的是举家食粥的生活。曹雪芹也可能曾经发奋努力以振兴曹家,但天不如人愿,回天无力。曹雪芹终于没有实现复兴曹府的愿望。在愧对祖先之余,就发奋写书,将自己复兴家族的愿望寄托在书中主人公身上,让书中主人公实现自己的愿望以表示自己复兴本家族的初衷和决心。

接下来我要谈到第五回警幻仙姑的讲话。为了便于分析,我将这部分内容引录在下面。

 

……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袴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

 

第五回的所有内容都是红学界争论的焦点,尤其是警幻仙姑的讲话更为突出。我在《总纲论》一书中评论孙爱玲的《思想》一书时对这部分内容作过详尽的分析和解说,这里就只作简短的概括。警幻仙姑的第一段话包括五个句子,前面四个句子讲的是世间那些淫污纨袴与流荡女子污染了舒适的环境,破坏了美丽的风景;那些轻薄浪子用来作为掩饰所说的好色不能算是淫,用来为犯案作借口所说的有情不能算是淫都是饰非掩丑的话;实际上好色就是淫,有情更是淫;人世间的淫的行为都是由情色所致。第五句话就是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接下来我重点解说警幻仙姑讲话的第二段。开始所说的非也意为不对、不是这样的。即说宝玉所说不敢冒字和宝玉对的认识是不对的。接着就指出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其意为不同形式的都是一个理,即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只是不同形式的在意义上有差别。为了证实这句话,后面就举了两个例子,即用两个引出两种不同的人和两种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第一种人就是世上那些只是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只求片时之趣兴的好淫者。警幻仙姑称这些人的淫为皮肤滥淫,称这些人为皮肤淫滥之蠢物。第二种人就是宝玉,警幻仙姑将宝玉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推崇为意淫

从这里可以看到,警幻仙姑将皮肤滥淫意淫看成两种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淫。也就是说,意淫也是的一种。警幻仙姑讲得很清楚,痴情就是意淫,反过来也可以说意淫就是痴情,也是的一种形式。我们在研究《红楼梦》,我们就要以《红楼梦》的语言或说法为准。如有些红学家所说的警幻仙姑称宝玉为意淫、宝玉就是意淫都是错误的。

关于意淫中的,我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有多种含义,词典的释义为不正当的性关系和过多、过度,放纵等。一般来说,前一种释义用得比较多,我们现在研究的第五回中所有的字用的都是这种释义。不过我这里要说明一下,词典中的解释不太准确,应该是个中性词,没有任何褒贬意味,泛指一般的性关系或性行为而不是特指不正当的性关系。如果按词典的解释,指不正当的性关系,那么正当的性关系该用什么词来表示呢?看来就没有词了,这不恰当。须知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或曰性行为是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基础,这样重要的行为不可能没有恰当的语言文字来表示。实际上,表示所有的性行为,加不同的修饰语就表示不同的性行为。我刚才讲了,第五回所有的字都表示一般性行为,这是我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个问题上,红学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些学者认为意淫中的过度过甚的意思,意淫就是情感过度释放。关于这些,我以后还要详细论述,这里不多谈。警幻仙姑列举两种不同性质的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出宝玉的意淫品质。

接下来所说的“'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指出了意淫的特点,即意淫具有心领神会、心意相通的特点。有些人从这两句话得出意淫很神秘的结论,这也是不对的。

后面几句话是整个讲话的重点,也是理解的难点。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意为你现在仅仅只具有意淫品质,固然可以成为闺阁中人的好友,然而在世道中就难免不切合实际,使人觉得怪诞奇异,受到世人的嘲讽和诽谤,遭人怒视和白眼。警幻仙姑这里说的也是宝玉的意淫的特点,也即意淫品质本身造成的后果,并不是说世人不理解意淫而嘲谤和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这句话前半部分的意思是今天既然遇见了你的先祖宁荣二公并受其剖腹深嘱,我不忍心看到你仅仅只是为了使我们闺阁增光而被世道抛弃,所以特地将你引到这里来。这里见弃于世道是一个被动语态句子,意为被世道抛弃而不是抛弃世道。这部分不能理解为不仅要为闺阁增光,还要为世道增光。后面将要谈到,孙爱玲就有这样错误的认识。

后半部分是说将宝玉引来的目的是以饮馔声色之幻警其痴顽,其中的警以妙曲就是用《红楼梦》十二支对宝玉进行警戒。这里点明了警幻仙姑接引宝玉到太虚幻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宝玉进行警戒。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字面上的意思是仅仅让你认识到仙境的风光也只不过就是这样,人世间的情景就更不用说了。警幻仙姑要表达的意思是仙境的风光就是这样,不值得迷恋,人世间的风光就更不值得迷恋了。警幻仙姑要宝玉不要向往、留恋情色,要跳出迷人的情色圈子。

最后一句话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是整个警幻仙姑讲话的重点。其意为从今往后一定要去掉意淫品质,不要太痴情,要改变以前对情色的认识,努力学习孔孟的学问,研究经世济民、安邦治国的道理。这句话就点明了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灵的重托对宝玉进行警戒,要宝玉跳出迷人圈子以后研究为官做人的道理,走上正路,进入仕途。

  我这里还要谈到宝玉与可卿出去游玩遇黑溪阻路时警幻仙姑从后面追来时讲话的最后一句,尔今偶游至此,设若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矣。警幻仙姑在这最后一句话中再次点明了前面所说的那些话都是对宝玉的谆谆警戒之语,这就给前面所讲的那些话作了定性的说明或结论。《红楼梦》作者在这里直接或明确用了警戒这个词,这就表明第五回的主要内容或主题就是对宝玉进行警戒。可见我前面所说并不是我杜撰的。

还有必要说一下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听到的山后传来的歌声、在宫门上看到的对联对宝玉都有警戒意味。我在《总纲论》中对此作过详细论述,这里也只作简述。歌词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意思是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眼前的荣华富贵都会象春梦和飞花一样随云飘散、逐水流失;带信给那些儿女们,不要无故寻愁觅恨,自寻无味的烦脑。可以看到,这歌词也有警戒意味,只不过是第一次,所以警戒意味不太浓。

宫门上的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的警戒意味比较浓。其意是实可叹人世间古往今来的情色欲念缠绵,没完没了,没有止境,没有尽头;深深叹息痴情男儿和哀怨女儿之间的情爱纠纷实在难以排解,情债难以偿还。言下之意就是这些痴情儿女们陷进迷人的情爱圈子不难自拔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实在是又可叹又可怜。既然人世间的情爱这样凶险,对联进一步的意思就是向痴情儿女们发出警告,要他们悬崖勒马,跳出迷人的情色圈子,不要做爱情的牺牲品。横联孽海情天意为情天就象孽海,也即人的情欲就象是使人沉沦的罪恶和罪恶的根源。沉溺于情色无异于沉沦于罪恶的海洋。言下之意就是告诫那些闺阁儿女们不要再沉湎于情色之中。

关于警幻仙姑讲话的警戒意味和太虚幻境警情者的作用,二百多年前的脂砚斋就谈到过。在有脂砚斋批语的《红楼梦》版本中,文稿写到宝玉随警幻仙姑进入二层门,在匾额对联字样的上面书眉处有两段脂砚斋批语: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 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似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我在《总纲论》一书中对这两段脂批也作过详尽解说,这里只作简述。

我将这两段脂批的含义归结为三点。第一点,脂砚斋认为《红楼梦》作者幻造太虚幻境的目的或曰太虚幻境的作用就是警情者,即警告那些痴情儿女不要太痴情、不要再痴情。太虚幻境的说法新鲜别致。第二点,脂砚斋将幻造太虚幻境与修庙造塔、修七十二司进行比较,认为幻造太虚幻境更有功德,即功德更大。第三点,脂砚斋认为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的作用比僧道修庙造塔以点俗人的作用更大。

我归结的这三点也即这两段脂批点明了《红楼梦》作者写第五回、写太虚幻境的意图和目的就是为了警戒情者也即警戒宝玉。在当时崇尚菩萨天尊、崇尚僧道修庙造塔点化俗人的社会风气中,脂砚斋进行这样的对比,作这样的评论,除点明《红楼梦》作者写太虚幻境的目的是警情者以外更突出了警情者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除了我上面谈到的第五回相关内容对宝玉有警戒意义以外,第五回其它内容对宝玉也有警戒意义。警幻仙姑转述宁荣二公之灵的剖腹深嘱、向众仙姑讲的那段话的最后两句是: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在歌完《红楼梦》十二支之后,书中有这句话:警幻见宝玉甚无趣味,因叹:'痴儿竟尚未悟!’”我们可以看到,警幻仙姑讲的三句话中用了三个字。宝玉看完册籍后警幻仙姑讲的是尚未觉悟;听完歌曲后讲的是竟尚未悟。这就表明册籍歌曲里面有使宝玉觉悟或曰醒悟的内容,只是宝玉没有看懂或听懂这些内容而没有觉悟。也就是说,这些内容隐含着对宝玉进行警戒的意味。将来一悟也表明饮馔声色之幻有警戒意味并可能会使宝玉将来醒悟。

总而言之,从以上对整个第五回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第五回的主题或曰中心思想就是对宝玉进行警戒以使其入于正路,最后复兴贾府。由此我们知道《红楼梦》作者所写的只不过是一些家庭琐事,也即以自己家族为背景的家事而不是新老索隐派所说的他事,也不是经书说和主流红学所说的经事国事

 为了对上面所述作进一步说明,我们再回过头看第一回空空道人抄录石头上的故事那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这里只重点看曹雪芹题的这一绝

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以不同的方式提到过这一绝。但他们大多都只针对别人,说别人没有理解和解释这一绝,似乎自己不需要理解和解释。而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理解这一绝的意思,当然就无从解释。

我认为读《红楼梦》必须解释这一绝。我这里不揣浅陋尝试着解释。这一绝里重要的是每联的后面一句,我这里就重点解释这两句。什么人都不注意一把辛酸泪这句话,我说正是这句话是这一绝的大关键。

我前面讲了,我们要研究二百多年前《红楼梦》作者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一定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与书中一定的内容和主题相联系,也即有什么样的情绪和状态写什么样的书。这句话与脂砚斋在这一绝后的批语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都表明《红楼梦》作者是在哭着写书,也即一边写书一边哭。为什么会哭?无非是所写的内容以及与这些内容相联系的事件使作者伤心悲哀以至痛哭。也就是说,书的内容使《红楼梦》作者哭。于是我们就可以从来推测书的内容和书的主题。

我们下面就要考虑世间哪些事情可能会使《红楼梦》作者哭。按我们中国的传统,男儿有泪不轻弹。也就是说,男人轻易不哭。《红楼梦》作者也是七尺男儿,本不应该随便哭。但实际上《红楼梦》作者是哭着写书,那一定是悲痛至极。我说世间使人悲痛至极、伤心落泪的莫过于家破人亡。嚎啕大哭,如丧考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红楼梦》作者出生在世代织造之家,从小过着花天酒地,繁华奢侈的生活。家庭破败之后沦落为贫民,衣食无着,父母因之或病或亡,这就是家破人亡,这就是《红楼梦》作者哭的原因。《红楼梦》作者边写书边哭,所写的内容也即书中的内容一定是作者家破人亡、伤心的往事和容易勾起那些伤心往事的情节。总之书中有作者家族的影子也有作者的影子。这就说明《红楼梦》是作者以其家族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其内容就是描写一个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再到复兴的过程。

下面我们再考虑一下,那些红学家所说的那些事情会不会使《红楼梦》作者哭。旧红学索隐派所说的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纳兰家事、张侯家事、和珅家事等都与《红楼梦》作者无关。写着、讲着、看着这些故事犹如坐山观虎斗、黄河岸边看翻船,作者哪里会哭。按《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的说法说着别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也就是说,旧红学索隐派所说的这些事只是别人家的闲话,只能下酒而不会使《红楼梦》作者伤心痛哭,也即没有一把辛酸泪。这就说明这些事不是《红楼梦》作者所写的内容。

最近发展起来的新索隐派将《红楼梦》看成经书、说《红楼梦》是明亡清兴录、说贾宝玉是传国玉玺,说《红楼梦》作者与林黛玉合谋杀害了雍正皇帝等。主流红学说《红楼梦》的内容是反对封建宗法制度,贾宝玉是反封建的英雄、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红楼梦》作者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等。我说,这些内容都不能触到《红楼梦》作者的痛处,都不能使《红楼梦》作者伤心痛哭,当然也就没有一把辛酸泪。这就说明,这些内容都不是《红楼梦》的内容,而都是那些学者专家自己想象的、强加给《红楼梦》的。所以那些学者专家的这些认识和解说都是错误的。这样一来,谁解其中味中的就不可能是指新老索隐派所臆说的那些内容,也不可能是指主流红学所说的反封建论等内容,而只能是指作者自己的家事和复兴自己家族的愿望与志向。

 

4           二百多年红学概述

 

综上所述,我这里对二百多年的红学作一个简单的归结。

早期的评点派对《红楼梦》作了认真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正确的结论,但研究不夠深入不夠全面,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

接下来的索隐派则走错了路,用猜谜,谐读等牵强附会的方法将《红楼梦》说成是关于顺治皇帝、纳兰性德、张侯、和珅等的故事或是关于明清改朝换代的故事。

一九二一年,当时的北大学者胡适研究了大量康乾时期的档案资料和一些文人学者的诗词文章,确定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掌握了曹雪芹本人及其家族的一些情况。在此基础上,胡适针对索隐派的他传说推出了自传说,认为《红楼梦》是作者以其家族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对小说本身也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与胡适一起进行研究的有当时的北大学生俞平伯和顾颉刚。胡适出版了一本《红楼梦考证》的书,对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接着俞平伯又出版了一本《红楼梦辨》的书。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顾颉刚将索隐派称为旧红学,将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从此新旧红学两军对阵,旧红学没有事实作基础败下阵来,新红学有考证的结果作后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新红学的发展受到了时局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大革命时期,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胡适去了台湾,俞平伯和顾颉刚留在大陆。新红学三位领军人物的分开对新红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新红学便停滞不前,没有继续向《红楼梦》文本中深入。

一九五四年李希凡、蓝翎二位的文章拉开了阶级斗争红学的序幕。从此,《红楼梦》研究,也即红学便上了官方或政治的船。李、蓝二位的文章迎合了当时政界的需要或者说当时的政界利用了李、蓝二位的文章。李、蓝二位的文章引发了一场批判俞平伯、批判新红学、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李、蓝二位立足于现代,用新的意识、新的观点即阶级斗争观点研究《红楼梦》得出的结论——反封建论、叛逆论、预示清王朝灭亡论——当然都是错误的。

我说,在此之前,红学领域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无论是旧红学索隐派还是新红学考证派都是在没有外来影响即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研究《红楼梦》。而自从李、蓝二位的文章发表以后,红学就纳入了政府的控制范围,即受到干预和钳制。由于当局重视并想利用《红楼梦》,所以就发动了批判俞平伯的运动,其正面效应就是掀起了读《红楼梦》的热潮,其负面效应就是使《红楼梦》研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也就是说,李、蓝二位开创的阶级斗争红学将红学引向了斜路,其所有观点和认识都是错误的。

随后的主流红学或曰官方红学,也即是冯其庸所说的新中国红学继承了阶级斗争红学的衣钵,承袭或接受了阶级斗争红学的所有观点。于是,红学就在错误的路上走过了六十多年。从那场批判俞平伯的运动中脱颍而出的主流红学家或者是那场运动的急先锋,或者是站得很近的旁观者,当时就心胆俱裂,事后还心有余悸。这些人迫于生计、迫于生存、迫于名誉地位不得不接受那些来自上面的观点。很简单,不按那些观点写的文章不能发表、写的书不能出版,你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出书就不能晋级、不能评教授、不能成博导,当然就没有饭吃。

近几十年,那些红学家所做的就是在《红楼梦》中寻找只言片语去附会那些上面来的观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锦池的《红楼管窥》一书。这本书将贾宝玉独喜'内帏厮混’”游荡优伶说成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特征,这真是奇谈怪论,谬误至极。那些红学家还能做的就是唱高调。为了适应那个时代看重《红楼梦》、逢人便推荐《红楼梦》的大形势,一些红学家就极力拔高《红楼梦》,似乎谁的调子唱得最高,谁的伟大的口号喊得最响,谁就是伟大的红学家。关于这些,我以后将作详细论述,这里不多讲。

在主流红学存在和发展的这几十年中,新红学受重创而一蹶不振的时候,各种不同形式的新索隐派蜂拥而起,大行其道。我以为索隐派之所以能够死灰复原并暢行无阻,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比较好、语言环境比较轻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主流红学自身难保,哪能顾及其它。主流红学只忙于论证那些接收来的观点,至于这些不是他们通过研究《红楼梦》文本得来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并不清楚,因此他们对索隐派的错误也就认识不深刻,所以就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不象当年胡适那样坚信自己通过考证历史资料和研究《红楼梦》文本得来的观点的正确性而对索隐派进行尖锐的、强有力的批评,其结果就使索隐派丢盔弃甲、偃旗息鼓而树起了新红学的大旗。

新索隐派的主要特点就是借口《红楼梦》寓意深刻而不顾《红楼梦》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对一些字词进行改组变换使这些字词具有另外的意思。其目的就是使这些改组后的字词的意思与自己臆造的《红楼梦》的主题一致。也就是用这些改组后的字词来证实自己臆造的结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往往多次使用谐读、拆字、移位等方法改变原来的文字结构。这些改组后的文字不是《红楼梦》原文,其意思也不是《红楼梦》原义,得出的结论当然就是错误的。可以说索隐派所使用的方法和对《红楼梦》的理解以及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

另外还有几类红学家和《红楼梦》读者。一类就是象土默热那样持不同观点的红学家。再有一类就是象我这样的《红楼梦》爱好者。这些人大都是半路出家的业余爱好者,其中的代表有农民柏文远、工人杨兴让和转业军人柯三龙。还有一类就是热心《红楼梦》研究的海外学者,其中有港澳台的华人和其它国家的华人和外国友人。对于这些,我以后都将谈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二百多年的红学历史长河中只有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在三十多年中走过的路是正确的。胡适所用的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即考证法是正确的。胡适对《红楼梦》的理解、对《红楼梦》作者的认识也都是正确的,尤其是自传说更是不刊之论。俞平伯所说的《红楼梦》的风格和态度也都是正确的。在众多的红学家中只有胡适、俞平伯等为数极少的学者在老老实实地做学问。说得简单些,起码他们没有瞎说。遗憾的是胡适逝世太早,俞平伯受到运动的冲击、蒙受不白之冤,新红学过早受挫而停滞不前。也即胡适他们没有把《红楼梦》研究完。

我的《红学概论》的副标题高举新红学的大旗,以胡适为起点,沿着俞平伯的脚步走。就表明这个意思。这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新红学是正确的,我这本书的基本观点与新红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号召红学家和《红楼梦》读者都集合到新红学的大旗下。后面两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用新红学的方法、沿着新红学的思路继续研究《红楼梦》。

话讲到这里,不免有人会说我高攀、找大树上。诚然,如果新红学现在正处于兴旺时期,我一介平民、无名之辈冒昧来投当然有沾光和掠美之嫌。但自从一九五四年受到围剿以后,新红学已经溃不成军、阵地尽失、名存实亡。不仅如此,六十多年来,以主流红学为首的各派红学一直都在对新红学穷追猛打、不依不饶,大有将其扫出地球之势。在这种情势下,我向在危难中的新红学敬献花篮,以《红学概论》作为敬见之礼,大概也不会辱没了新红学,也就可以洗刷我沾光和掠美的嫌疑。患难见真情,逆境出真知。

这里我还要简述一下各派对新红学批判围剿的情势并进一步探讨一下这种批判围剿的性质。阶级斗争红学和主流红学对新红学的批判围剿的声势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是前所未有、尽人皆知。新索隐派对新红学怀恨已久,为了报一箭之仇也对新红学大打出手。

逗红轩在所著《石头印红楼之传国玉玺传》的《自序》中破口大骂胡适,直呼之'狗屁可也胡适是典型的'胡曰,即胡说八道。崔耀华在《丹道天成解红楼》中随时都以自传说为批评对象。

以上事实说明主流红学和新老索隐派都以新红学,尤其是自传说为主攻对象。也就是说,主流红学和索隐派在批判围剿新红学的斗争中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据此我们可以说主流红学的本质也是索隐,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否定《红楼梦》是以写家事为主的小说而将各种不同的主观臆造的内容和思想强加给《红楼梦》并将《红楼梦》说成是写它事的政治书。主流红学与索隐派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它们各自索隐的内容不同,主流红学索隐的是反封建论叛逆论等。

说到对新红学和胡适的批评,我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文新。陈文新著有《红楼梦的现代误读》一书。我这里简称其为《误读》。在这本书的《自序》中陈文新公开向新红学叫板,公然声称本书以胡适为主要批评对象。我认为陈文新对新红学的认识、对胡适和俞平伯的批评,对红学源流及各种红学现象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这里不及多谈。以上所论都只是概述,以后还要作详细论述。

作为结束语,最后说一下,这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对《红楼梦》的基本认识和观点以及对二百多年红学总的评价。后面将对这些内容作进一步论述。以后各章的中心或主题不一致,有的以某一个论题为中心,比如下一章就论述各派各家对总纲的认识;有的以某一学派为中心,有的则以某部著作或某位专家学者为中心,这里特作说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