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法战争之台湾沪尾大捷——淮军名将刘铭传的一场生死豪赌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5 发布于上海

1883年底,中法两国之间开始发生冲突后,台湾就成为了法军的进攻目标之一。如何防御台湾的问题摆在了清朝当局面前。

为了加强台湾的防御,清廷决定派淮军的著名将领刘铭传到台湾主持军政。此时,台湾尚未建省,刘铭传被授予福建巡抚的职务,专门负责办理台湾事务。台湾当地的文武官员均需听从他的指挥。

文章图片1

刘铭传

刘铭传于1884年7月16日以偷渡的方式来到了台湾。到了台湾之后,他发现自己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的台湾兵力不足,武备废弛。全台兵不满万,而且战斗力都较为低下。各处的炮台工事也都荒废已久,不堪一战。

刘铭传到任后,立即着手从大陆调兵增援台湾。当时法国海军已经开始对台湾实施封锁。刘铭传经过与李鸿章的商议,决定采取雇用外国轮船结合偷渡的方式,向台湾运送兵力。

不过这一做法并没有太大的成效。到了9月份,只有两千多清军到达台湾,此外还有70万两白银和一批枪支弹药,这些部队并不足以缓解台湾兵力紧张的局面。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些新来的部队基本都是刘铭传的嫡系主力,指挥上较为便利。刘铭传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组织当地团练来补充兵力。

刘铭传作战经验丰富,他到台湾后,很快就意识到台北是整个台湾的防御要点,而靠近台北的基隆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这里有基隆煤矿,是法军很想得到的。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采用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煤矿,比唐山还早。这里的煤质颇佳,而且靠近海岸,运输方便。法国海军很想占据这里,为舰队提供燃料。

文章图片2

8月5日,三艘法国军舰突然出现在了基隆附近的海面上。法舰首先开火,很快就击毁了基隆的炮台。随后,有大约200名法军乘坐小艇登陆上岸。

刘铭传得知消息,急忙赶到基隆,布置反击。6日,清军向着法军发起了进攻,打死打伤法军13人,其余的法军被迫退回军舰。

基隆保住了。但是刘铭传意识到,法军这次进攻规模很小,应该只是一次试探,大规模的进攻还在后面。

同时,通过这次短兵相接的战斗,刘铭传也领悟到法军的舰炮实力强大,正面对抗清军根本就不是对手。基隆炮台轻易被摧毁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清军必须在法军的舰炮射程之外作战。这样一来,放弃滩头阵地就是必须的选择了。

因此,刘铭传做出了相应的布置。他让镇守基隆的清军向后撤退,放弃近海的阵地。同时,刘铭传下令拆掉基隆煤矿的机器,放水淹没矿井,还把煤矿的一万五千吨存煤付之一炬,以防法军利用。

布置好了基隆的防御之后,刘铭传又把眼光盯在了台北附近另一处理想的登陆地点——沪尾。

沪尾就是今天的台北市淡水区。这里是淡水河的入海口。由于当地有个村子叫沪尾村,所以这里叫做沪尾。

沪尾是个港口,通行便利。法军如果在这里登陆,也可以直捣台北。因此,刘铭传在这里十分认真地布置防御。他首先派人堵塞了淡水河的航道,使得舰船不能溯河直上,另外就是修筑工事炮台,准备迎击敌人。

(二)

1884年8月23日,马尾海战爆发,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中法两国也正式宣战。台湾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此时,台湾兵力有限,大多集中在台北附近。主力部队八个营四千余人的淮军镇守在基隆,在沪尾防御的清军加上团练也不过1650人。如何调配兵力,是刘铭传最为头疼的事情。

9月30日,法国舰队司令孤拔(今天的译法应该是库尔贝)率领五艘法国军舰出现在了基隆附近的海面上,后来,法舰逐渐增加,最后达到了十一艘。

文章图片3

10月1日早晨6时,法国舰队开始向着基隆炮击,随后,一支两千人的陆战队乘坐舢板在基隆港西岸的仙洞山脚下登陆。到了上午9时,法军占领了仙洞山,接着就向纵深发展,对二重桥的清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清军在提督章高元、总兵曹志忠的指挥下拼死坚守阵地,同时他们还紧急向着坐镇台北的刘铭传求救。

刘铭传在接到基隆的告急文书之后,立即亲自赶赴基隆前线。他到基隆了解完情况之后,就与章高元、曹志忠等人商议破敌之策。最后,大家敲定,当天午夜时分,清军出动两千余人,夜袭法军兵营。

正在这时,刘铭传忽然接到了来自沪尾的报告。原来,法国的三艘军舰此时出现在了沪尾附近的海面上。由于沪尾的港口内停泊着几艘外国商船,所以法舰司令利士比没有立即开火,而是发出信号,命令外国商船立即退出港口。在沪尾担任防御任务的李彤恩见状,急忙向着刘铭传告急。

接到沪尾的报告之后,刘铭传陷入了沉思之中。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思考,刘铭传做出一个堪称他平生最为大胆的决定:放弃基隆,全力增援沪尾!

刘铭传的决定令当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纷纷出面表示反对。台北知府陈星聚、淡水知县周有基等人都表示基隆有狮球岭天险可恃,放弃实在可惜。通判梁纯夫声泪俱下地表示:一旦放弃基隆,法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宜兰、苏澳等地都会很快陷落。台北更将不保。

当地的士绅代表也都苦苦哀求,恳求刘铭传收回成命。甚至连刘铭传手下的将领都不能理解他的用意,纷纷苦谏。跟随刘铭传多年的亲信将领章高元跪地痛哭,希望老上级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英名毁于一旦。

文章图片4

刘铭传见状,勃然大怒,拔出佩刀砍在桌子上,大声喝道:“不舍基隆,台北不能保,违者斩!”又说道:“军家大计,非若辈所知。果获重谴,某自当之,不累若曹也!”

刘铭传此时完全是一副“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果决态度,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统统地押了上去,就是要赌“撤基保沪”这一把牌了。

(三)

刘铭传为什么一定要“撤基保沪”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清军兵力有限,不能同时应付两个方向的敌人。必须集中兵力打击其一路,这样才有获胜的机会。基隆方向的法军是进攻的主力,清军没有十足的把握战而胜之;沪尾方向的法军是偏师,如果将其击败,可以提高本方的士气,打击敌人的气焰,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不过,刘铭传身为方面大员,不战而放弃基隆这样的要地。按照清朝的制度,这是死罪。当然,以刘铭传的地位和势力,不会有性命之虞,然而丢官罢职、身败名裂那却是肯定的。因此,对于刘铭传来说,他的未来都押在了沪尾之战上面,这一战是必须获胜的。

10月2日,沪尾海面上的法国军舰已经达到了7艘。凌晨六点,法舰开始炮击沪尾炮台。

文章图片5

中法战争时期的法国铁甲舰,当时的军舰都采用风帆与蒸汽机混合动力

由于法舰是面朝着东方开炮,而此时又正值日出时分,所以法舰受到了阳光的干扰,火炮失准,长时间都未能摧毁沪尾炮台。法国军舰反而有三艘中弹,其中排水量500吨的浅水炮船“蝮蛇”号受伤最重,前桅杆被打断,干舷也被打穿了一个洞。

到了下午,法舰才能够正常地炮击。到下午四点,沪尾的两座炮台一座被摧毁,另一座炮台的火炮也失灵了。

文章图片6

这时,法军司令利士比便派人乘坐小艇进港侦察。第二天,他派人开始清理航道,到了10月6日,利士比组成了一支八百人的陆战队,准备在淡水河的北岸实施登陆。

此时,刘铭传早已亲自来到了淡水县城,亲自指挥这场作战。他经过分析,决定放法军上岸,然后在岸上打伏击,充分发挥清军之长,争取战胜法军。

10月6日,台湾风雨大作,法军没有能够成功地登陆。到了10月8日,天气转晴,法军才在波林奴上校的指挥下,上午九时在沪尾炮台附近登陆。

文章图片7

清军在炮台附近的一处树林里设下了埋伏。指挥作战的是湘军提督孙开华、淮军提督章高元,以及一部分台湾当地的团练,首领名叫张李成。这个张李成需要说一句,他原本是个唱花旦的戏子,应募参加团练,竟然当上了首领。结果在此次战役中立下了大功,后来被晋升为参将。

清军参战的总兵力大约为四千人左右。

10点多钟的时候,法军进入了清军的伏击圈。大约在10点半钟左右,孙开华率领湘军首先开火,随后章高元、张李成等人的部队也迅速参战,与法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法军携带有加特林机枪,火力凶猛,清军与之展开对射,丛林之中弹如飞蝗。双方激战到了下午一点钟左右,章高元、孙开华指挥着清军发起了总攻,两位提督都亲自上阵参与冲锋。章高元手下一位姓朱的哨官最为勇猛,他脱光上衣,手执大刀,带着五十余人,呐喊着冲杀在前,最先冲入法军的阵中。

文章图片8

在清军的四面攻击下,法军终于崩溃,狼狈不堪地向着海岸逃去。海上的法国军舰急忙开炮支援,但是慌乱之中却打沉了自家的两艘小艇。很多法军来不及上船,纷纷泅水逃生,结果淹死了很多人。也有不少法军官兵被清军当场俘虏。法国人赖以称雄的加特林机枪也被清军缴获了好几门。

(四)

沪尾之战清军大获全胜。按照清军上报的战绩:击毙法军300余人,法军逃跑时游水溺毙70余人,受伤者百余人。另外,还俘虏法军25人,不过这些俘虏都被清军斩首处死,并把首级上缴用来邀功请赏。

法国方面公布的伤亡数字则与清军差别巨大。法军承认阵亡9人,失踪8人,总的伤亡为49人。不过法军也承认铁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陆战队指挥官方丹、巡洋舰雷诺堡号见习军官罗兰和迪亚克被清军俘杀,另外,铁甲舰凯旋号陆战队指挥官德荷台胸部中弹,虽然逃回军舰,但是很快就伤重身亡。

文章图片9

双方在伤亡数字的公布方面显然都有一定的水分。不过,法军吃了一个大败仗,这是确定无疑的。此战失利后,法军再也不敢尝试在沪尾登陆了。

另一边,在基隆方向,法军于10月4日占领了基隆城。但是,由于法军司令孤拔摸不清清军的动向,一时未敢长驱直入进攻台北。很快,沪尾失利的消息传来,这让孤拔大为震惊,更加不敢率军深入。

由于基隆的煤矿已经遭到了破坏,法国军舰也得不到他们需要的燃煤。这样一来,法军在基隆充其量不过就是得到了一个立足点而已,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刘铭传则深知清军攻坚能力薄弱,因此也没有对基隆发起反攻。双方转入一种对峙状态,直到战争结束。

可以说刘铭传在台湾保卫战中立下了大功。不过,由于清廷内部门户之争的积弊,所以,刘铭传在战后还是遭到了一连串的攻讦。这其中左宗棠是跳得最高的人之一。

文章图片10

左宗棠之所以对刘铭传看着不顺眼不仅仅因为他是李鸿章的人,更重要的是刘铭传曾经与左宗棠发生过直接冲突。刘铭传曾经与左宗棠在西北共事,刘曾经弹劾过左宗棠。左宗棠是很喜欢记仇的,所以这次他就揪住刘铭传弃守基隆不放,反过来奏了刘铭传一本,要追究他的责任。

不过,由于战争最终是打赢了,刘铭传又有李鸿章这个大靠山,所以他安然无恙,后来正式就任台湾巡抚,一直干到1892年才退休。

然而,因为左宗棠等人的一通瞎搅合,结果导致后世的一些史家对刘铭传产生了误解。在一些史籍中,有的人采信了左宗棠这一派人的说法,认为刘铭传弃守基隆是惊慌失措之举,是一次失败。同时,由于一些人对李鸿章有看法,结果让刘铭传受到了连累,认为刘铭传放弃基隆是“执行李鸿章的投降路线”。这都是不客观的,现在的史家基本上都不再采纳这一观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