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亚三问第一则:沙俄军队和苏军为什么总在危难时刻掉链子?

 专打抄袭勾 2022-07-05 发布于天津

中亚诸国从苏联独立的这一过程中,莫斯科发挥的作用远大于本地的各个自治共和国的作用。在濒临解体的这个混乱时期,驻扎在当地的苏军各行其是,根本丧失了对莫斯科统一指挥的协调与服从,要么坐以待毙被人解散,要么配合当地的实力派一起弹压骚乱,更有甚者在骑墙观望,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

其实这一点在沙俄二月葛明之后也出现过,当时在奥伦堡、布哈拉、费尔干纳等地相继出现了诸如伪阿拉什自治政府、伪布哈拉国和伪浩罕政府。白俄既没有效忠原沙俄军队,更没有投降红军,而是割据一方。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央集权著称的沙俄军队、苏军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第二,为什么在第一次卫国战争期间失败的势力在苏联解体时能够得逞?这几个问题看似很具体,但是回答起来需要写的内容非常多,所以这一篇不一定能写得完。

其实第一个问题就跟问宋可以成功南渡,而明不可以一样。不只是明,就俄罗斯自己的历史而言,留里克王朝,沙皇没有合适的后嗣,外加波兰入侵,就麻爪了;罗曼诺夫王朝,一战导致军队这个统治支柱坏掉,垄断资本因为国内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工业区太过于靠近西部边界而损失惨重,接近崩溃,沙皇的绝对君主制两大支柱都出现崩坏,所以沙皇体制崩溃,沙皇对军队控制力一下子丧失,甚至军队将领劝说皇帝退位;戈氏改革不但没有纠偏,反而把对外联系进一步加强,导致自身的根基根本性松动,自己的集权都丧失了,还怎么控制军队,维持秩序?所以中亚仅仅是个窗口,还不是最典型,最典型的就是戈尔巴乔夫放弃了镇压立陶宛分裂的军事行动,这一点不仅仅是叶利钦和老布什联合施压那么简单。老布什和叶利钦施压为什么能够成功?还不是因为戈尔巴乔夫认为自己的改革需要美国的认可和支持,还不是因为当时叶利钦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实权派,造成苏军在指挥系统上到底效忠谁的紊乱?

如果我们把这个紊乱进一步上溯,那就要追到赫鲁晓夫战胜莫洛托夫一干人的方法,那就是主动放弃必要的经济集权,给了地方经济官僚以权力,最后导致自己也被薅下去。勃列日涅夫发展军重工业不是为了重振什么重工业优先的“传统”,而是为了抬高军队来抑制已经足够威胁他的经济官僚的势力。阿富汗战争最主要的动因还是勃列日涅夫为了将过分膨胀的军队压一压而发动的失血战争。到了80年代,苏联经济衰退,根本原因还是和油价下跌有关,关于苏联依赖对外交换圈维系高速工业化的原理,之前我们已经写过很多次了,这里不再赘述。道理很简单,油价赚取的利润少了,那么给工业发展的资金也就少了,连带着重工业部门对于轻工业产品的需求也少了,居民的工资和国家消费补贴也跟着减少,消费减少,冲击最大的除了轻工业,另外一个就是农业,因为农产品主要供应的市场就两个,一个是居民,一个是轻工业。所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加盟共和国的经济问题,是一种次生性经济危机,而不是他们本身导致的。大锅饭的问题有没有,当然有,但是绝对不是占据主导的因素。

回到我们上面说的那个问题,说军队怎么扯到经济上了?当然要扯。因为经济财政的自持力越高,在各种动荡状态下维持自身体系的稳定性的能力就强,进而对军队的控制力就越强。俄国到苏联时期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对外依附性的经济战略心态。到斯大林时期才有一个稍微粗糙的纠偏,但是这个纠偏本身也蕴含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被赫鲁晓夫等人愚蠢的运用和扩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场经济,不意味着必然依附外部环境;计划经济,也并不一定能实现自主自强。市场经济的美国工业化的时候,高关税壁垒,工业品的主要市场都是国内,对外贸易并不占据主要份额,照样经济繁荣;计划经济的苏联,依赖外部交换圈,命根子被外部的贸易对象拿捏着,最后到了80年代真的被人家给捏死了。

沙俄和苏联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实命根子都已经露在外面了,不受自己掌控了,试想此时如果爆发世界战争或者大规模经济危机,这种银根裸露在外,银根本身又是中央集权支柱之一的体制怎么能不被人家釜底抽薪?卫国战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第一,苏联自身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这部分资源可以供他消耗,但是如果战争多打个五六年,苏联的工业生产也撑不下去;第二,社会福利性,或者说社会利益至上的生产模式,使得他们不必担心破产倒闭的问题,而且在战争年代,中亚和乌拉尔本位的经济模式,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苏联回归到前工业化时代的那种农奴经济模式,农业本位,供养一定的工业发展,虽然变得更落后,但是对于维持战争还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的;第三,最次要的租借外援,这部分外援我们首先要理解成战前的那种交换圈,只不过在战争特殊条件下,这些交换圈的中间步骤已经省略掉,直接一步到位,拿来了工业品,但是这个东西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都不是最重要的,和用了美援在战争中仍然捉襟见肘的英国比,苏联还要少一半,和苏联自己的生产比,也不过是几分之一罢了。

从国家战略上说,卫国战争最有意义的一点不是战争本身利用了战前的军事工业化的资源,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原沙俄时期农奴制度的优点,打出了持久战的潜力。但是很显然,农奴制本身是落后的,不适应生产发展的方向的,所以这个因素要现代化,探索出一种适合俄国国情的内向型、市场化,同时也能积极利用外部资本和市场的体制,但是俄国没有成功,反而是sino成功了。苏联解体和沙俄崩溃的前夕,俄国都是严重依赖外部,而作为体制稳定支撑的经济精英,又都不听使唤,最终导致经济资源和经济权力的双崩溃,稳定和集权办不到,而钱又给不够,军队为啥要听你话呢?软硬兼施,软和硬,哪一样都做不到,只能丧失对武装力量的控制力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