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假李福达案,迷雾重重,四十名官员被嘉靖帝发配边疆,震动朝野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5 发布于上海

这是一桩离奇诡异的案子,原本简简单单的案情,却惹得天下震动,朝野纷乱,因为此案,嘉靖皇帝还下令斩杀了四十几名大臣。到底是怎样的案情,惹得皇帝如此震怒?且看薇薇给您讲述这桩神奇的“真假李福达”案。

遭遇诬陷 飞来横祸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个人,叫李福达,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大家提起这个名字,却都是讳莫如深。

文章图片1

《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李福达,山西崞县人,祖上一直与白莲教牵扯不清,而他本人,也极其信奉白莲教,也成为了白莲教的领袖之一。就在他参与密谋暴动的时候,因消息走漏,被朝廷拿获。

可谁知,李福达机灵,他瞅准机会逃跑了,继续四处组织百姓造反暴乱。这下当地的官员可气坏了,他们再次将李福达逮捕,也没审,便就地处决了。案情极其简单,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李福达这个名字,也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然而,后面发生的事,却渐渐脱离了掌控,不仅让大明王朝人人自危,也成为了至今为止,也非常有名的大案要案。咱们,就从李福达死而复生的那一刻说起。

一天,太原知府的门前,来了一个叫做薛良的人,站在门口大喊:“我要见知府大人,我有一个重大发现,我要举报。”知府大人十分诧异,这大清早的,有什么情况值得这样大喊大叫的。他随即派人,将这个薛良带进大堂询问。

结果,薛良的一番话,让知府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说自己在太原发现了匪首,李福达。可是李福达不是死了好几年了吗?知府吓得不轻,薛良接着说,李福达其实根本就没有死,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现任太原卫指挥使张寅。

要知道,明朝的卫指挥使可是正三品武官,手握重兵,知府惊出一身冷汗,这要是匪首混成了三品武官,那还得了?他赶忙问薛良:“你可不要胡说,这件事可不是小事,若有半句假话,你可要被五马分尸的。”

文章图片2

然而,薛良却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他说这个李福达当年就没有死,他用掠夺来的钱财,一路贿赂上了京城,给自己入了匠籍,又给官府捐粮食,才让自己成为了太原卫指挥使。

知府心里有些打鼓,仅凭薛良一面之词,不能断定张寅就是李福达,还是派人将其“请”来,当面询问才是。可是没过一会儿,知府派去的人就回来回禀,说张寅不在太原,去北京公干去了。

这下薛良可是来了精神,他告诉知府,这张寅一定是知道自己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畏罪潜逃了。您只要把他的儿子抓进监狱,就不怕他不回来。知府沉吟半晌,觉得还是应该先把张寅家人控制住,万一他真是匪首,自己也好交代。因此,知府便派人,将张寅的二儿子张大义,锁拿下狱了。

当张鑫公干回来后,听说儿子被抓,气愤不已,他带着自己的张氏族谱就来到知府衙门,将自己的族谱甩到知府面前,愤愤地说:“你们看清楚,这是我张家族谱,我不是什么白莲教徒李福达。”

此时的薛良,在一旁叫道:“张寅,你那族谱还敢拿出来?你以为我不知道吗,这族谱就是你重金买通了山西徐沟县张家村,张氏家族的族长,张斌,将你的名字改成了张寅,然后重新入籍落户,才有了你今天这份可以瞒天过海的族谱。”

知府听薛良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便问他:“这些细枝末节,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薛良回禀道:“大人,我就是徐沟县张家村人,这种事,根本就瞒不过我。”

文章图片3

知府想,虽然自己没有实证,可是这薛良说得每一个细节都很丰满。且张寅的三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大仁、大义和大礼,而李福达的三个儿子,也叫大仁、大义和大礼,这未免也太过巧合了,因此,知府就将张寅锁起来,判了一个“谋逆罪”。

求助武定侯

这下可急坏了家里的两个儿子大仁和大礼,想要救出父亲和兄弟,就必须去找当权者为父亲说话。二人因此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武定侯郭勋。

这武定侯,是明朝世袭的侯爵,洪武十七年,名将郭英就被授予了武定侯,传到郭勋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那么,为什么张寅的儿子们,能与这样重量级的人物有联系呢。这就要说张寅的儿子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了,那就是“炼金术”。

在封建社会,炼金术也叫炼丹术,古人相信,服用金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得道成仙。当时的皇帝嘉靖帝,就十分痴迷此道,这个武定侯郭勋,更是对炼丹术深信不疑,因此,他与张家的三个儿子关系很好,很信任他们。

听了二位兄弟的哭诉,郭勋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他便修书一封,让山西巡抚重新审理此案。这山西巡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官员,接到郭勋的信后,他开始着手调查张寅谋逆案。

文章图片4

巡抚亲自深入民间调查了一大圈,不仅发现了张寅确实是无辜的,他还找到了一个证人,可以证明张寅是被诬告的。就这样,巡抚带着这个证人就往太原方向赶去。

可是,就在这时,巡抚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他只能先搁下这桩案子,回家去给父亲守孝。假如巡抚能把案子委托别人代查,将案件一应证据移交到位的话,也没有后面那么多麻烦事儿了。所以,这桩案子,坏就坏在巡抚并没有把这些证据带回去。

这时候,山西又来了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主,就是他,让这桩原本简单至极的案子,变得扑朔迷离。

沽名钓誉,栽赃陷害

此人名叫马禄,是来山西视察的巡按。原本他的职责是来检查山西各大小官员政绩的,可谁知道,他就偏偏在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所谓的“李福达谋逆案”。这件案子,让马禄感到莫名地兴奋。

他认为案件不能再拖了,必须马上审,而且,还要由他亲自来审。结果这个马禄经过一番审理下来,得出的结论却是张寅就是李福达,必须要将其处死。

消息传到京城,郭勋得知以后,感到匪夷所思,他又修书一封,告诉马禄,自己与张寅相识多年,他根本就不是李福达。可马禄看到这封信以后,却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文章图片5

这人的脑回路与正常人不同,他不仅极速判处了张寅的谋逆罪,还将张寅一家妻儿老小连坐,没收了全部财产,给嘉靖皇帝写了一封急报。

在这封急报中,马禄不仅向嘉靖皇帝揍报了张寅就是李福达,还状告武定侯郭勋勾结李福达,意图谋反。奏报中,郭勋的那封信,还被马禄当做证据,一并呈给了嘉靖皇帝。这可把郭勋气个倒仰,这人怎么胡说八道?

嘉靖帝看到马禄的奏报,也没当回事,随手就把这事儿交给了督察院,令其复核以后再上报。可马禄仍旧没消停,他又将证词证据整理了一下,继续给朝廷出具了一份书面报告,说李福达率众数千,杀人无数,事实证据都很清楚,必须将张寅处以极刑。

就连武定侯郭勋,在马禄的奏报里,也成了罪大恶极之人,武定侯郭勋明知张寅就是李福达,可他不上报,还帮助其儿子开脱罪行,也不能轻饶。

这封报告让嘉靖帝看完,可就龙颜大怒了,马上询问督察院,查得如何。事实这会,督察院都还没有查完,可是看嘉靖帝这么生气,马禄又那么肯定,督察院也害怕了,干脆就说马禄查得对,张寅确实就是李福达。

文章图片6

或许有人会问,这马禄是不是和张寅有什么深仇大恨呢?为什么就揪着张寅不放,非要将其一家治死呢?

其实,张寅与马禄都不认识,马禄这么做,就是想破大案,立大功,在嘉靖皇帝面前露露脸,这个沽名钓誉的人可害惨了张寅与郭勋。

郭勋可气坏了,我一个帮忙的,忙没帮上也就算了,还把自己搭进去了。这不行,他赶紧上书嘉靖帝,申明自己无罪,还继续为张寅申冤,说他根本就不是李福达。

可嘉靖帝根本就不理睬,这让郭勋十分丧气。他回到府邸,告诉等在那里的大仁和大礼:“你们父亲的罪名,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你俩快跑吧,不然也难逃一死啊。”

谁料,这话说出去,又给郭勋惹了大麻烦。朝堂上那些言官,开始没完没了地弹劾郭勋,说他包庇罪犯,为罪犯开脱还帮助罪犯家人谋划逃跑路线。

原本以为自己也离死不远的郭勋,却惊讶地发现,嘉靖帝对这些言官的弹劾,也置之不理。这就让郭勋心里画起了问号,圣上是什么意思呢?我上书,他不理,言官弹劾我,他还是不理。

郭勋想了很久,既然正常渠道申冤我走不通,干脆,我就把这件事搅和到政治斗争当中去,或许能有转机。可是,该怎么搅和到政治中去呢?郭勋心里有了主意!

议礼之争 风云再起

正德末年和嘉靖初年,围绕着嘉@靖皇帝父亲的称号,明朝皇室展开了一场名为“议礼之争”的事件。

文章图片7

嘉靖帝前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临死之前,并没有留下一子半女。内阁首辅杨廷和,就“兄终弟及”为依据,立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也就是现在的嘉靖皇帝。

然而,朱厚熜有自己的父母,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继位,就必须认朱厚照的父亲为亲爹,自己的亲生父亲只能称之为叔叔。这嘉靖皇帝可不能干,他坚持封自己的父亲朱佑杬为睿宗皇帝。

这下可捅了娄子,满朝的文官言官,每天都在劝嘉靖帝不能这么做,让嘉靖皇帝尴尬不已。最后,还是有几个人,坚定地站在了嘉靖皇帝一边,保着嘉靖帝保全了自己父亲的位置。这几个人里面,最给力的,就是这武定侯郭勋。

郭勋可是个聪明人,他想明白了嘉靖帝为何对言官弹劾自己不理不睬的原因以后,就开始了他的计划。

这天,他来到了皇宫,求见嘉靖皇帝。只见他跪在嘉靖帝脚边,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说:“圣上,我跟您说实话吧,这帮言官弹劾我,不是因为我包庇了什么罪犯,而是因为我在'议礼之争’中,支持了您。这场争论其实并没有平息,言官们心中仍不服气,所以,他们要将我杀之,以泄当年之愤。”

这话一出,可让嘉靖皇帝茅塞顿开了。“难怪这么个小案子查得没完没了的,原来,这帮言官是对我不满。”因此,嘉靖帝火速派锦衣卫,将李福达谋逆案的所有卷宗,和相关人等,一并带到北京,押至镇抚司,等待审问。

言官们发现皇帝的态度突然变了,都觉得事情不妙,因此,他们联名上书,请求皇帝速将此案中的罪犯,绳之以法。这下可正中郭勋下怀,这么小的案子,言官们居然能联名上书,那皇帝心里,会更加认为言官们是为了议礼之争而打压自己了。

文章图片8

不仅如此,为了让自己的砝码更足,郭勋还找来了张璁。这个张璁可不简单,在议礼之争中,他是第一个跳出来支持嘉靖皇帝的,并且因为自己老道的政治头脑,获得了嘉靖皇帝的重用,一跃而成为内阁首辅。

当郭勋找到张璁的时候,张璁可真兴奋了。他信誓旦旦地告诉郭勋:“这事儿交给我了,你不用管了。”张璁终于找到了打压这帮言官的机会,他要利用“李福达谋逆案”,让这帮言官吃不了兜着走。

随后,张璁便以局外人的身份,劝说嘉靖皇帝,这事吧,得慎重。这帮子言官,分明就是借“李福达谋逆案”来打击郭勋,就是为了报当年“议礼之争”失败之仇啊。

原本还心存疑虑的嘉靖帝听张璁这么一说,就彻底确定了这是一场阴谋。他马上吩咐下去,李福达谋逆案马上重审,着九卿即刻来到朝堂,一同会审。

然而,会审的大方向,还是倾向于维持原判,整个会审结果,由刑部尚书颜颐寿呈报给了嘉靖皇帝。看到维持原判的结果,嘉靖皇帝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吩咐,再审,这次,朕亲自审!

这次,嘉靖皇帝把包括山西巡按的马禄,和所有参与会审的九卿,还有刑部尚书颜颐寿,通通召至朝堂之上。此时的颜颐寿还在哭诉:“圣上,这件案子真的证据确凿,不用再审了,这张寅就是李福达。”

可是,在嘉靖皇帝的心里,这帮人怎么情真意切地哭诉,都不重要。他将所有人大骂一顿,尤其是颜颐寿,斥责他身为国家司法官员,勾结奸人,草菅人命。随后,将其投入大牢,包括这些朝堂上的几十个参与会审的官员,挨个严刑拷问。

文章图片9

这些达官显贵,大多是文官,哪儿受得住严刑拷打?当场就打死十几个人。还有四十几个人,全部发配到了边疆。把督察院、大理寺和刑部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张璁一派,在议礼之争中,支持过自己的人。

这就是一场反攻倒算的政治斗争,事件虽然落下帷幕,可是嘉靖心里还有一个疑惑,这张寅究竟是不是李福达?他让刑部重新调查李福达谋逆案,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张寅根本就不是李福达,那么,依据是什么呢?审案官员去了山西省,查到了李福达的户籍信息。李福达出生于成化18年,也就是1482年,到嘉靖帝审理案件这年,李福达52岁。可张寅呢,他已经67岁了。上报的官员只说了一句话:“何得以张寅即李福达也?”

可是,当初薛良又为何说张寅就是李福达呢?史料记载,二人之间有世仇,且薛良就是当地的一个无赖。就因为张寅儿子的名字,与李福达的儿子重名,薛良才想到这样的说辞,来诬告张寅。

文章图片10

这件简单普通案子的,有了这样一个结局,说到底,就是“议礼之争”的余波,背后的大佬就是嘉靖皇帝。无论是相信张璁郭勋,还是案件一审再审,究其根底,就是为了让皇权凌驾于言官制度之上。

不管有没有这个案子,嘉靖帝都会找理由清洗这些不听话的言官们。这看起来迷雾重重的“李福达谋逆案”,也不过是嘉靖皇帝的借题发挥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