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口脉为何能诊察全身的情况?(附语音)

 为什么73 2022-07-05 发布于北京

原创 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2022-07-05 09:00 发表于北京

彭鑫博士讲解:气口脉为何能诊察全身的情况?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一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黃帝內經·五藏別論篇》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我们先来看原文∶“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这段话我先带大家过一遍。“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这句话问的非常好,帝指的就是黄帝,黄帝问单独的诊查气口之脉,何以能知道五脏的变化呢?气口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寸口,也叫脉口,指的是两手桡骨内侧桡动脉的诊脉的部位,这个部位也是肺经太渊穴的部位。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把脉的位置,去中医院看病或者去中医诊所找医生把脉,这个脉就是所谓的桡动脉,也就是《黄帝内经》这里所说的气口。

张景岳说∶“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而实则一耳”,也就是气口也叫脉口,同时也叫寸口。为什么叫气口呢?因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全身之气,这个地方是太渊穴的位置,气的盛衰在这个穴位上就有一定的体现,所以叫做气口。

肺朝百脉,我们之前讲五脏六腑的时候讲,肺朝百脉,主治节。手太阴脉的大会聚于这个地方,所以叫做脉口。太渊穴的位置是肺朝百脉,百脉通过这个部位往外汇聚,把太渊穴这个位置的动脉的搏动就能知道全身的脉象变化,有点像全息,全息就是通过一个大事物的局部变化来反映整体大的变化。

用全息理论,可以看到有耳针、足疗都是用全息的理论,耳朵就能代表全身的脏腑,足底也能找到全身脏腑的对应的点,这都是全息。耳朵就是全身的一个部位,但是一个部位却能反映全身的状况,最初全息理论是来源于摄影,从这个地方引申出来就是全身的反应,我们现在中医学的很多诊断治疗都是用全息理论,包括手诊,通过看手的变化来判断身体五脏六腑的变化。还有眼诊,通过观察眼睛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的变化。还有面诊,通过脸部局部的变化来推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变化。还有腹针,以肚脐为中心有一个区域,每个区域代表身体的每个部位的病。比如左上方的一个点,扎这个点就能治疗肩膀疼。肚脐往下有一个点一扎就能治脚疼。但都是围在肚子上扎针,这就是腹针等等的。我刚才讲的耳针,还有足疗,其实都是用的全息的理论。

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全息的理论就在这里映射出来。因为肺朝百脉,寸口又是太渊穴的部位,在这个地方把脉就能诊查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变化,这就是一个全息的理论,通过局部的情况能映射出全身的变化。

第三个叫做“肺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脉从太渊这个穴往外出,它的长度是一寸九分,因此也叫寸口。虽然是名字不一样,一共有三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所以黄帝就问岐伯∶为什么把脉就把气口这一个位置就能诊查出全身五脏六腑这些疾病的情况呢?(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他说胃是水谷之海,是六腑的源泉。“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五味就是饮食物,饮食物入口之后都储藏在胃,通过脾的运化转输以滋养五脏的气。脾是什么呢?脾是足太阴,气口这个位置是太渊穴,也是手太阴肺经的所过之处,都是太阴,一个是手太阴,一个是足太阴。我们记住一句口诀,叫做“手足太阴一气贯通”,手太阴和足太阴二者是相联系的,一个主气,一个主味,因此与足太阴经相联系。所以“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五脏六腑的气和味都是来源于胃的,而反应到气口上。

这段话这样一讲大家就理解了,为什么中医学把脉只把手腕桡动脉这一个位置就能候全身,这个地方岐伯的回答非常简练,也非常的直击要害。他就说我们吃的所有饮食物进入胃,经过脾的运化输送到五脏,这就是味。这个气,因为肺主气,气通过手太阴肺经这个位置往外变现的,所以气和味你把太渊穴这一个位置就能代表全身的气和味,全身的气和味是什么?就是五脏和六腑。五脏六腑的所有变化都是通过这一个部位就变化出来,我们以后讲脉诊的时候再详细跟大家讲,左手代表什么,右手代表什么,寸关尺代表什么,浮中沉代表什么,这都是非常详细的。

这个地方就先论述了一下,为什么只把桡动脉就能知道全身的五脏六腑的变化。下面还有一句叫做“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也就是说五气入鼻,也是储藏于心肺的,心肺有病鼻子的通利程度也会下降。整段话的意思就跟大家解释完毕了。(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百一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