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炳彩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7-05 发布于江苏

江西中医药2014年10月第10期总45卷第382

★蒋承利指导:曾建试万婵俊’(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关键词:伍炳彩;生脉散;慢性心力衰場;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9文獻标识码: B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组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多数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并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等症状。心衰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中有“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之说”。与心衰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描述的症状类似心衰的表现。根据其临床症候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心悸”、“心痹”、“怔忡”等范畴。

伍炳彩教授系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土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名中医。现任江西省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西省新药评审委员、南昌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南昌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临床力倡辨证论治,擅治中医内科杂病,对气管炎哮嚼、心率失常、心痹、肝炎、胆囊炎、胃病、肾炎及疑难发热等有较好疗效,尤对心衰治疗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师从并随诊左右,受益匪浅,兹将伍教授治疗心衰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

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脉运行作用,气虚不能生化血液,日久气阴俱虚。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而心衰病人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共同症状为心悸,气促,乏力,多属心气虚到气阴两虚,而心阳虚是心衰之内因,为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若病情迁延或加重,到后期最终发展为气阴阳两虚。所以临证需认真辨证分阶段分型,方能用药准确,疗效显著。

2治法治则

关于心衰,在治疗上《内经》提出治水三法“开

鬼门,洁净腑,去菀陈垄。”《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然而治本之法,无直接的论述,但从心衰相关病机的论述和临床经验可以认为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阳气充盛才能化气行水,血脉通畅”。



伍教授结合临床数十年的实践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治疗心衰不外乎“补”与“消”,具体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兼化瘀,但应以“补”贯穿始终。在临证具体应用时,须辨清虚实偏重或虚实并重,故治疗本病应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佐以祛邪之品,否则必导致正愈虚而邪愈实。而应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效。


用药是以经方生脉散为基础方,偏于气虚者,加用白术、茯苓、黄芪、红景天,补养心气,鼓动心脉;偏于阴虚者,加用黑芝麻、百合、天冬、石斛、天花粉、枸杞子,以滋阴养血,清润肺肠;偏于阳虚者加用桂枝、制附子、防己温经通阳,祛寒止痛。若血瘀明显者,可加丹参、檀香、砂仁、川芎、三七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伴夜寐欠安者,予以养心、宁心安神之酸枣仁、夜交藤、茯神、合欢皮及补虚安神之灵芝、重镇安神之琥珀等;琰热互结者,合用温胆汤,以益气养阴,清化热。

3病案举例

心衰的病因较为复杂,多为心病久延、气血阴阳受损、血脉通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水湿瘀血内停所致。或又复感外邪、劳累过度、情志内伤、妊娠分娩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心衰病因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味过于威,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味”、“过于甘,心气喘满"。《圣济总录》日:“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

也” o 

黎某,女,80岁,主因“反复胸闷、胸痛5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4天”由门诊拟“心衰病”于2014

伍教授则认为本病之病因病机关键为心气虚,心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脉运行作用,气虚不能生化血液,日久气阴俱虚。心气虚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而心衰病人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共同症状为心悸,气促,乏力,多属心气虚到气阴两虚,而心阳虚是心衰之内因,为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若病情迁延或加重,到后期最终发展为气阴阳两虚。所以临证需认真辨证分阶段分型,方能用药准确,疗效显著。

2治法治则

关于心衰,在治疗上《内经》提出治水三法“开

鬼门,洁净腑,去菀陈垄。”《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为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然而治本之法,无直接的论述,但从心衰相关病机的论述和临床经验可以认为益气、温阳为治本之法,阳气充盛才能化气行水,血脉通畅”。

伍教授结合临床数十年的实践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治疗心衰不外乎“补”与“消”,具体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兼化瘀,但应以“补”贯穿始终。在临证具体应用时,须辨清虚实偏重或虚实并重,故治疗本病应以扶正为主,在扶正的基础上佐以祛邪之品,否则必导致正愈虚而邪愈实。而应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效。用药是以经方生脉散为基础方,偏于气虚者,加用白术、茯苓、黄芪、红景天,补养心气,鼓动心脉;偏于阴虚者,加用黑芝麻、百合、天冬、石斛、天花粉、栒杞子,以滋阴养血,清润肺;偏于阳虚者加用桂枝、制附子、防己温经通阳,祛寒止痛。若血瘀明显者,可加丹参、檀香、砂仁、川芎、三七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伴夜寐欠安者,予以养心、宁心安神之酸枣仁、夜交藤、茯神、合欢皮及补虚安神之灵芝、重镇安神之琥珀等;痰热互结者,合用温胆汤,以益气养阴,清化痰热。

3病案举例 S 


黎某,女,80岁,主因“反复胸闷、胸痛5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4天”由门诊拟“心衰病”于2014年5月22日收人住院。患者于5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痛不适,经休息

可缓解,未予系统治疗。2年前由于突发胸闷气短,并晕厥1次,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左胫骨骨折,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此次缘于4天前胸闷加重,双下肢水肿明显,呈嗜睡状态,为进一步系统治疗,遂至我院,症见:神清,精神软,胸闷,气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嗜睡,呼之能应,口干欲饮,恶寒无汗、咳嗽,咳痰,痰白清稀,纳差,夜寐欠安,小便量少,大便2日未解,舌质暗红,舌尖有瘀斑,苔白干,右脉寸浮促,尺脉沉,左脉寸浮,尺脉沉细促。

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音低顿,心率135次/分,律齐,二尖瓣、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吹风样杂音,双下肢重度浮肿。人院后急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52x10/L,血红蛋白86g/ L ,血小板217x10/ L ,中性粒细胞比率88.54%。血气分析:酸碱度:

7.51,二氧化碳分压:62mmHg,氧分压:45mmHg,碳酸根:36.7mmol/ L ,标准碳酸根34.4mmol/ L ,全血剩余碱:12. Immol / L 。 pro - BNP 12596pg/ mL 。胸片: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彩超:1、 LVEF 43%,2、双房增大,前二、三尖瓣少量反流。3、左室肥厚,左室弥漫性运动减低,左心功能不全。4、主动脉弹性降低并主动脉瓣轻度钙化少量反流。5、少中量心包积液。人院诊断:中医:(1)心衰病气阴阳两虚证;

(2)胸痹;(3)肺萎。西医:(1)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IV 级;(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 IV 级;(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二型呼吸衰竭;(4)肺部感染。

人院后予以抗感染,利尿,扩张支气管,改善心脑供血等常规西医治疗,同时辅以中药辨证分型治

疗,具体如下:

首诊:恶寒无汗、咳嗽,咳痰,痰白清稀,舌质暗红,舌尖有瘀斑,苔白干,右脉寸浮促,尺脉沉,左脉寸浮,尺脉沉细促。伍教授认为此患者缘于外感寒邪出现外寒束表之证,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和伤寒论有表证者当先治表后治其里,故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处方:麻黄20g,桂枝15g,苦杏仁 Sg ,炙甘草20g,紫菀10g,款冬花10g。水煎取汁300mL

分2次温服,共服药2天。

二诊:神志尚清,精神差、胸闷胸痛间作,端坐呼

吸,不能平卧,口干欲饮,无恶寒,无汗,偶有咳嗽,痰少,双下肢重度浮肿,纳差,夜寐欠安,小便量少,大便干,舌质暗红,舌尖有瘀斑,苔白干,右脉促,尺脉

沉,左脉沉细促,寸脉不浮。脉象不浮,则外感已除,治以标本兼治,辨证为气阴阳两虛兼淤,治以益气养阴,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法。处方:太子参30g,麦冬20g,五味子20g,桂枝15g,制附子10g,红景天

6g,川芎15g,桃仁10g,三七6g,茯苓10g,泽泻10g。

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患者诉胸闷、气短较前有所改善,水肿明

显消退,夜寐仍欠佳,舌质偏暗,苔薄白,脉弦细,遂在上方基础上去茯苓、泽泻,加酸枣仁30g、琥珀

2g。服7剂。

出院当日诊察时,患者诉症状减轻,睡眠改善,

舌质稍暗,苔薄,脉弦细,在上次方基础上去桃仁、红花,加用丹参20g,益母草15g,再服14剂。出院连续服中药28天后,患者自诉病情尚平稳,胸闷气短发作明显减少,食纳可,二便调。嘱期继续定期门诊

随诊。

4体会

伍老认为,中医药治疗心衰应在临证中根据心

衰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脉、病因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心衰进行分阶段、分期辨证,再用最精当之药施治。伍教授临证处方时,注重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善用药对,药对运用可达到增加疗效,减轻药物毒性,制约抵消其副作用等功效。本案例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滋补强壮,是为君药;麦冬甘寒,润肺,清心养胃生津,镇咳祛痰,用以为臣;五味子酸温,具有收敛固涩,止汗、益气生津、涩精止泻作用,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古人语:人参乃补气之圣药,而得麦门冬则生脉,得五味子则敛气。在此基础上加桂枝、附子,二药均善温阳散寒,通经止痛,温化水湿。桂枝温经通脉,温化水饮,有横通肢节的特点,附子则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力强,二者合用能温经通阳,祛寒止痛。并且附子人参配伍,能够通过改善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而增强心肌的舒缩功能,进而控制或缓解心衰。方中三七味甘微苦,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琥珀味甘性平,镇惊安神,散瘀止血。二药配伍一方面取其专人血分,活血祛瘀之共性,以及活血不伤正的特点。另

一面取其活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

参考文献

[1]张以昆,韩景波、方显明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总结[]广西中医药,2011,34(3):37-38.

[2]刘宏飞,陈启兰,祝光礼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蝎临床经验撷萃

【 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0):2155-2157.

(收稿日期;2014-08-22)编辑:薛铁瑛

18


明医


 o 明医心鉴 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