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绿便】+【症瘕】+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为什么73 2022-07-05 发布于北京
原创 紫竹仙姑 紫竹仙姑 2022-07-05 15:37发表于陕西

【小儿绿便】


【症瘕】

图片

视频点开,点一下右上角箭头,分享给别人,就变成小程序,看起来更清晰。我没时间打字,要药方就看视频自己抄!中医是以症状治病的,西医是以病名来治病的,所以西医取了很多病名,可很多病西医都治不了,原因有了名,就有了形,形你能消除得了吗?中医按症状治病,症状消除了,病自然好了。

当然大部分中医是西医思维,只管当时,有些连当时也管不了,因为他脱离了按症状治病的原则!

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要明确的是,病情再稳定的内伤杂病,也要“辨症求机”,明辨证候病机的具体性质,证候病机不变,治疗不变,证候病机有变,治疗就要变。内伤杂病证候病机变化较少,有方有守的情况较多,这在辨证论治叫“效不更方”。我常用六味安胃散(黄芪、玉竹、姜黄、生大黄、当归、白芷)治疗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等,不少病人坚持服用,“病”好了,酒量提高了,但这没有把“病”作为专方的对象,而是把证候病机作为专方的对象。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不具备气阴两虚,络脉郁滞,胆胃失和的病机性质,用六味安胃散就不妥了。
用散剂、丸剂、片剂等中药治病,最能体现专方特点,一个处方,加工成散剂、丸剂、片剂,可服很长时间。但这样的专方所对应的不是专“病”,还是证候病机。散剂、丸剂、片剂等和汤剂一样,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确定散剂、丸剂、片剂的前提,是证候病机,只要证候病机很少变化,散剂、丸剂、片剂等就优于汤剂。不过,再“专”的方与病,证候病机都有变化的可能。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原先病机的基本性质不变,又出现新的病机,“并病”的证候病机多属此类,相当于《金匮要略》“痼疾加卒病”,要根据久病、新病的病势缓急“随证治之”,急者治标,缓者治本,一般是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二是证候病机没有质的变化,而在程度、范围上出现变化,或不断减轻、病位的范围逐渐减小,或者相反,不断加重、病位的范围逐渐增加。有效而病情减轻者,可以继续运用原来的“专方”,但应在服药的量、次上加以调整,或者适当的加减;无效或加重者,检讨证候病机判断,如果判断正确,方药对应适当,则守方待效;如果证候病机判断有误,或方药对应不当,就应该重新“辨症求机”,改正“随证治之”的决策。
三是证候病机稳定,既没有减轻也没有加重,更没有“卒病”,这就需要有方有守了。有方有守有时比“药随证转”更加考验医生的辨证论治水平,该守没有守,就可能前功尽弃。
必须从病到“证”
病病机和“随证治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反映为病病机与治则的对应,即病种与治则的对应。如伤寒病在表与辛温发汗法相对应,温病初起在卫分与辛凉发汗法相对应,虚劳病与补法相对应等等。这样的对应关系,普适性很大,具有跨时空的可重复性。
同样的病病机,有着不同的证候,同样的治则,有着不同的治法方药。病在表而汗之,是原则是规范,如何去汗,辛温、辛凉、理气、养血等等,辛温发汗用麻黄桂枝还是羌活独活,辛凉发汗用薄荷银花还是牛蒡子升麻,理气发汗配柴胡香附还是青皮台乌,养血发汗配当归白芍还是熟地首乌,都只有辨清了证候病机之后才能确定。“随证治之”有治则、有治法、有方药、有剂量,还有煎服法,除了治则对应病病机外,其它的治疗决策,都要根据证候病机去“论”。
没有“证”,就没有“随证治之”。岳美中说的比较清楚:“在辨病基础上再缩小范围去辨证。证如何辨法?辨明患者当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推究生理、病理现象,以求它是属表、属里、是热、是寒、是虚、是实,加以分析,既注意它的空间客观存在,又抓住它时间的现实存在就可以应付疾病的发展变化。……仲景治病,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不按照这个方法去用药开方是错误的。”(《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
病病机是病种的本质,是辨病和确定治则的依据,是一般的、普遍的,落实到临床,就需要从“患者当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等等客观实际出发,经过从病到“证”的“辨症求机”思维的分析。“辨症求机”思维,除了辨病-病病机性质的分析判断,还需要对病病机之外、可能存在的其它病机要素加以辨析,“以求它是属表、属里、是热、是寒、是虚、是实”,才能从病病机的一般走向证候病机的特殊。“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否则,“用药开方是错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临证之际,不但不要固执于西医的病名,有时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
如伤风感冒,是一种外感疾病(感冒,是中医的病机术语,指感受自然之气(主要是风邪)而化邪,导致肺卫失和的一种外感疾病,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外感疾病初起的病机特点,大多是邪在外、在表,如太阳营卫、肺和皮毛,相对应的法则是疏风解表、调和肺卫,古往今来的中医都遵循这样论治原则。但疏风解表、调和肺卫的治则,要在“辨症求机”“知犯何逆”,做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气郁感冒等具体的证候病机判断之后,才能进行或辛温、或辛凉,或配以补气,或配合理气,或寒热并用等“随证治之”的临床决策。严格说来,到这里“随证治之”还不算完结,剂量的大小,补泻的多少,煎服的方法,生活的调护等确定之后,辨证论治才算结束。
从病病机上升到证候病机,是“随证治之”的基本前提。病病机是理论规范的,临床证候病机是活生生的人的具体疾病本质,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病病机以外的病机变化的可能性很大,理论无法规范,不能标准。劳倦内伤要耗气,生气郁闷要滞气,空调寒热要伤营卫,饮食失节伤脾胃,卡拉ok伤肺气,这些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论都无法事先做出规定,失度、失时、失节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证候病机是结合这些“气宜”状况“辨症求机”的结果。仅仅辨病,只知道病病机,没有从病上升到“证”,虽然知道治则,但不知道证候病机,法、方、药、量没有决策依据,“随证治之”就成为一句空话。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阴挺】+【疏肝消癖汤】+中医治证不治病2⑦
【阴挺】+【疏肝消癖汤】+中医治证不治病2⑦
...
紫竹仙姑

【小儿绿便】+【症瘕】+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原创 紫竹仙姑 紫竹仙姑 2022-07-05 15:37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
#【小儿绿便】 1 个
#【症瘕】 1 个
#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1 个

【小儿绿便】


【症瘕】

图片

视频点开,点一下右上角箭头,分享给别人,就变成小程序,看起来更清晰。我没时间打字,要药方就看视频自己抄!中医是以症状治病的,西医是以病名来治病的,所以西医取了很多病名,可很多病西医都治不了,原因有了名,就有了形,形你能消除得了吗?中医按症状治病,症状消除了,病自然好了。

当然大部分中医是西医思维,只管当时,有些连当时也管不了,因为他脱离了按症状治病的原则!

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要明确的是,病情再稳定的内伤杂病,也要“辨症求机”,明辨证候病机的具体性质,证候病机不变,治疗不变,证候病机有变,治疗就要变。内伤杂病证候病机变化较少,有方有守的情况较多,这在辨证论治叫“效不更方”。我常用六味安胃散(黄芪、玉竹、姜黄、生大黄、当归、白芷)治疗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等,不少病人坚持服用,“病”好了,酒量提高了,但这没有把“病”作为专方的对象,而是把证候病机作为专方的对象。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不具备气阴两虚,络脉郁滞,胆胃失和的病机性质,用六味安胃散就不妥了。
用散剂、丸剂、片剂等中药治病,最能体现专方特点,一个处方,加工成散剂、丸剂、片剂,可服很长时间。但这样的专方所对应的不是专“病”,还是证候病机。散剂、丸剂、片剂等和汤剂一样,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确定散剂、丸剂、片剂的前提,是证候病机,只要证候病机很少变化,散剂、丸剂、片剂等就优于汤剂。不过,再“专”的方与病,证候病机都有变化的可能。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原先病机的基本性质不变,又出现新的病机,“并病”的证候病机多属此类,相当于《金匮要略》“痼疾加卒病”,要根据久病、新病的病势缓急“随证治之”,急者治标,缓者治本,一般是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二是证候病机没有质的变化,而在程度、范围上出现变化,或不断减轻、病位的范围逐渐减小,或者相反,不断加重、病位的范围逐渐增加。有效而病情减轻者,可以继续运用原来的“专方”,但应在服药的量、次上加以调整,或者适当的加减;无效或加重者,检讨证候病机判断,如果判断正确,方药对应适当,则守方待效;如果证候病机判断有误,或方药对应不当,就应该重新“辨症求机”,改正“随证治之”的决策。
三是证候病机稳定,既没有减轻也没有加重,更没有“卒病”,这就需要有方有守了。有方有守有时比“药随证转”更加考验医生的辨证论治水平,该守没有守,就可能前功尽弃。
必须从病到“证”
病病机和“随证治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反映为病病机与治则的对应,即病种与治则的对应。如伤寒病在表与辛温发汗法相对应,温病初起在卫分与辛凉发汗法相对应,虚劳病与补法相对应等等。这样的对应关系,普适性很大,具有跨时空的可重复性。
同样的病病机,有着不同的证候,同样的治则,有着不同的治法方药。病在表而汗之,是原则是规范,如何去汗,辛温、辛凉、理气、养血等等,辛温发汗用麻黄桂枝还是羌活独活,辛凉发汗用薄荷银花还是牛蒡子升麻,理气发汗配柴胡香附还是青皮台乌,养血发汗配当归白芍还是熟地首乌,都只有辨清了证候病机之后才能确定。“随证治之”有治则、有治法、有方药、有剂量,还有煎服法,除了治则对应病病机外,其它的治疗决策,都要根据证候病机去“论”。
没有“证”,就没有“随证治之”。岳美中说的比较清楚:“在辨病基础上再缩小范围去辨证。证如何辨法?辨明患者当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推究生理、病理现象,以求它是属表、属里、是热、是寒、是虚、是实,加以分析,既注意它的空间客观存在,又抓住它时间的现实存在就可以应付疾病的发展变化。……仲景治病,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不按照这个方法去用药开方是错误的。”(《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
病病机是病种的本质,是辨病和确定治则的依据,是一般的、普遍的,落实到临床,就需要从“患者当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等等客观实际出发,经过从病到“证”的“辨症求机”思维的分析。“辨症求机”思维,除了辨病-病病机性质的分析判断,还需要对病病机之外、可能存在的其它病机要素加以辨析,“以求它是属表、属里、是热、是寒、是虚、是实”,才能从病病机的一般走向证候病机的特殊。“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否则,“用药开方是错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临证之际,不但不要固执于西医的病名,有时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
如伤风感冒,是一种外感疾病(感冒,是中医的病机术语,指感受自然之气(主要是风邪)而化邪,导致肺卫失和的一种外感疾病,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外感疾病初起的病机特点,大多是邪在外、在表,如太阳营卫、肺和皮毛,相对应的法则是疏风解表、调和肺卫,古往今来的中医都遵循这样论治原则。但疏风解表、调和肺卫的治则,要在“辨症求机”“知犯何逆”,做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气郁感冒等具体的证候病机判断之后,才能进行或辛温、或辛凉,或配以补气,或配合理气,或寒热并用等“随证治之”的临床决策。严格说来,到这里“随证治之”还不算完结,剂量的大小,补泻的多少,煎服的方法,生活的调护等确定之后,辨证论治才算结束。
从病病机上升到证候病机,是“随证治之”的基本前提。病病机是理论规范的,临床证候病机是活生生的人的具体疾病本质,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病病机以外的病机变化的可能性很大,理论无法规范,不能标准。劳倦内伤要耗气,生气郁闷要滞气,空调寒热要伤营卫,饮食失节伤脾胃,卡拉ok伤肺气,这些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论都无法事先做出规定,失度、失时、失节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证候病机是结合这些“气宜”状况“辨症求机”的结果。仅仅辨病,只知道病病机,没有从病上升到“证”,虽然知道治则,但不知道证候病机,法、方、药、量没有决策依据,“随证治之”就成为一句空话。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阴挺】+【疏肝消癖汤】+中医治证不治病2⑦
【阴挺】+【疏肝消癖汤】+中医治证不治病2⑦
...
紫竹仙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小儿绿便】+【症瘕】+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原创 紫竹仙姑 紫竹仙姑 2022-07-05 15:37发表于陕西
收录于合集
#【小儿绿便】 1 个
#【症瘕】 1 个
#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1 个

【小儿绿便】


【症瘕】

图片

视频点开,点一下右上角箭头,分享给别人,就变成小程序,看起来更清晰。我没时间打字,要药方就看视频自己抄!中医是以症状治病的,西医是以病名来治病的,所以西医取了很多病名,可很多病西医都治不了,原因有了名,就有了形,形你能消除得了吗?中医按症状治病,症状消除了,病自然好了。

当然大部分中医是西医思维,只管当时,有些连当时也管不了,因为他脱离了按症状治病的原则!

中医治证不治病2⑧
要明确的是,病情再稳定的内伤杂病,也要“辨症求机”,明辨证候病机的具体性质,证候病机不变,治疗不变,证候病机有变,治疗就要变。内伤杂病证候病机变化较少,有方有守的情况较多,这在辨证论治叫“效不更方”。我常用六味安胃散(黄芪、玉竹、姜黄、生大黄、当归、白芷)治疗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等,不少病人坚持服用,“病”好了,酒量提高了,但这没有把“病”作为专方的对象,而是把证候病机作为专方的对象。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不具备气阴两虚,络脉郁滞,胆胃失和的病机性质,用六味安胃散就不妥了。
用散剂、丸剂、片剂等中药治病,最能体现专方特点,一个处方,加工成散剂、丸剂、片剂,可服很长时间。但这样的专方所对应的不是专“病”,还是证候病机。散剂、丸剂、片剂等和汤剂一样,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确定散剂、丸剂、片剂的前提,是证候病机,只要证候病机很少变化,散剂、丸剂、片剂等就优于汤剂。不过,再“专”的方与病,证候病机都有变化的可能。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原先病机的基本性质不变,又出现新的病机,“并病”的证候病机多属此类,相当于《金匮要略》“痼疾加卒病”,要根据久病、新病的病势缓急“随证治之”,急者治标,缓者治本,一般是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二是证候病机没有质的变化,而在程度、范围上出现变化,或不断减轻、病位的范围逐渐减小,或者相反,不断加重、病位的范围逐渐增加。有效而病情减轻者,可以继续运用原来的“专方”,但应在服药的量、次上加以调整,或者适当的加减;无效或加重者,检讨证候病机判断,如果判断正确,方药对应适当,则守方待效;如果证候病机判断有误,或方药对应不当,就应该重新“辨症求机”,改正“随证治之”的决策。
三是证候病机稳定,既没有减轻也没有加重,更没有“卒病”,这就需要有方有守了。有方有守有时比“药随证转”更加考验医生的辨证论治水平,该守没有守,就可能前功尽弃。
必须从病到“证”
病病机和“随证治之”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具体反映为病病机与治则的对应,即病种与治则的对应。如伤寒病在表与辛温发汗法相对应,温病初起在卫分与辛凉发汗法相对应,虚劳病与补法相对应等等。这样的对应关系,普适性很大,具有跨时空的可重复性。
同样的病病机,有着不同的证候,同样的治则,有着不同的治法方药。病在表而汗之,是原则是规范,如何去汗,辛温、辛凉、理气、养血等等,辛温发汗用麻黄桂枝还是羌活独活,辛凉发汗用薄荷银花还是牛蒡子升麻,理气发汗配柴胡香附还是青皮台乌,养血发汗配当归白芍还是熟地首乌,都只有辨清了证候病机之后才能确定。“随证治之”有治则、有治法、有方药、有剂量,还有煎服法,除了治则对应病病机外,其它的治疗决策,都要根据证候病机去“论”。
没有“证”,就没有“随证治之”。岳美中说的比较清楚:“在辨病基础上再缩小范围去辨证。证如何辨法?辨明患者当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推究生理、病理现象,以求它是属表、属里、是热、是寒、是虚、是实,加以分析,既注意它的空间客观存在,又抓住它时间的现实存在就可以应付疾病的发展变化。……仲景治病,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不按照这个方法去用药开方是错误的。”(《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
病病机是病种的本质,是辨病和确定治则的依据,是一般的、普遍的,落实到临床,就需要从“患者当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等等客观实际出发,经过从病到“证”的“辨症求机”思维的分析。“辨症求机”思维,除了辨病-病病机性质的分析判断,还需要对病病机之外、可能存在的其它病机要素加以辨析,“以求它是属表、属里、是热、是寒、是虚、是实”,才能从病病机的一般走向证候病机的特殊。“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否则,“用药开方是错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临证之际,不但不要固执于西医的病名,有时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证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遣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
如伤风感冒,是一种外感疾病(感冒,是中医的病机术语,指感受自然之气(主要是风邪)而化邪,导致肺卫失和的一种外感疾病,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外感疾病初起的病机特点,大多是邪在外、在表,如太阳营卫、肺和皮毛,相对应的法则是疏风解表、调和肺卫,古往今来的中医都遵循这样论治原则。但疏风解表、调和肺卫的治则,要在“辨症求机”“知犯何逆”,做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气郁感冒等具体的证候病机判断之后,才能进行或辛温、或辛凉,或配以补气,或配合理气,或寒热并用等“随证治之”的临床决策。严格说来,到这里“随证治之”还不算完结,剂量的大小,补泻的多少,煎服的方法,生活的调护等确定之后,辨证论治才算结束。
从病病机上升到证候病机,是“随证治之”的基本前提。病病机是理论规范的,临床证候病机是活生生的人的具体疾病本质,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病病机以外的病机变化的可能性很大,理论无法规范,不能标准。劳倦内伤要耗气,生气郁闷要滞气,空调寒热要伤营卫,饮食失节伤脾胃,卡拉ok伤肺气,这些日常生活的影响,理论都无法事先做出规定,失度、失时、失节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证候病机是结合这些“气宜”状况“辨症求机”的结果。仅仅辨病,只知道病病机,没有从病上升到“证”,虽然知道治则,但不知道证候病机,法、方、药、量没有决策依据,“随证治之”就成为一句空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