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勋读《红楼梦》:以审美的、悲悯的目光!——与《红楼梦》相遇的N种方法(第11辑)

 镇海中学魏建宽 2022-07-05 发布于浙江

蒋勋读《红楼梦》:以审美的、悲悯的目光!

     ——与《红楼梦》相遇的N种方法(第11辑)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魏建宽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十年前,我遇见了蒋勋的文字,遇见了他的《蒋勋说<红楼梦>》!

他每讲十回,就将讲稿的文字结集一卷,交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书一上市,我就买回一本。他讲的只是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因而《蒋勋说<红楼梦>》全书共有八本,我也买到八本。

(带2015级学生时,为他们编的《红楼梦》阅读材料,其中也选了蒋勋先生的文章)

蒋勋说《红楼梦》,说《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他比不上蔡义江;蒋勋说《红楼梦》,说曹雪芹其人其事,他比不上周汝昌;蒋勋说《红楼梦》,说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他比不上蔡元培;蒋勋说《红楼梦》,说《红楼梦》的哲学意蕴,他比不上王国维;蒋勋说《红楼梦》,说《红楼梦》的民俗,他也比不上邓云乡;蒋勋说《红楼梦》,说《红楼梦》的版本之别,他更无法与中了“红楼梦魇”的张爱玲相提并论。

不过,蒋勋说《红楼梦》,自有他的特色!

那就是以审美的、悲悯的目光阅读《红楼梦》!

我将蒋勋的八本《蒋勋说<红楼梦>》买下,就是冲着他的这一欣赏角度的独特!

蒋勋说《红楼梦》,文字是通俗的,这是由他的私人讲堂授课的形式决定的,也是由他的授课对象的性别、社会身份及文化水平决定的,他的学生大多是像林青霞一样的、有钱财、有社会影响力却并没有受过太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的中年太太。前者决定了蒋的文字是口语的,后者决定了他的授课必须能为这些不愁金银而愁心灵的太太获得一定的“开悟”。

正因为如此,蒋勋与她们一同打量《红楼梦》的目光,定位为“审美的”与“悲悯的”!

今天,我只选蒋勋说《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与林黛玉初相见的一个片断,与朋友们一起欣赏蒋勋如何评讲“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的两节文字,一为《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二为《宝玉惊人的深情》——    说是片断,其实文字还是蛮多的!

为了说明我标题中的题目的观点,我还是想抽出几句可以表现蒋勋的风格的文字,给朋友们说说蒋勋的文字中哪里有“审美的眼光”,哪里有“悲悯的目光”。

“审美的眼光”的文字——

蒋勋:她的姿态很美,两腮上满是愁容。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不是讲她的容貌,而是在讲她的心情。所以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他眼里,林黛玉看起来好娇弱,一身都是病。我们很少这样形容美女。可这是宝玉在看黛玉,表示宝玉对她有很多的疼惜,这是一个主观的描绘。我一直觉得黛玉的存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对宝玉特别有缘的一个存在。

老魏评述:鲁迅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鲁迅说这段话的目的,是要论证这个世界上没有超越阶级性的人性这一观点,因此他才会说“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鲁迅关于“阶级性与人性的关系”的论题,是一个今天还在争论的论题,这里不讨论,但鲁迅的这段话倒是给了一个我们如何欣赏贾宝玉看林黛玉的这段描写文字的启示:为什么贾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与贾府众人看到的不一样?

蒋勋回答了这个问题,蒋勋是这样回答的——“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蒋勋说的“不是物质性的存在”,哪是一种“什么存在”?

老魏回答:这就是“审美的”存在!

“悲悯的眼光”的文字——

蒋勋:宝玉的个性非常奇特,他生命里面所有美好的事物,当别人没有的时候,他都心痛。他觉得自己所拥有的美和爱都是该跟众人去分享的。这里我们也很难分清所谓的深情与滥情。宝玉表面看起来非常滥情,几乎无人不爱。而同时他又非常深情,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拥有,这个美好对他来说就成了最大的折磨和惩罚从世俗的角度看似乎很难讲通。可是曹雪芹本身是一个贵公子,他生在豪华世家,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他总觉得不安。这其实有一点像佛教故事里的悉达多太子,他长在王宫里,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最后他要把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去施舍众生。宝玉最后选择出家,他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富贵变成了一种惩罚。这是豪门世家没落之后巨大的忏悔,这是《红楼梦》最不容易读懂的部分。

老魏:悲悯,其实就是脂评里的“情不情”!这种“情不情”,这种“深情”,就是博爱、同理心、恻隐之心、自我牺牲!

(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宝与黛玉初相见”)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母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作者是非常用心的,必须要描绘宝玉眼中的黛玉,因为黛玉的存在,对所有人可能没有意义,可是对宝玉有意义。宝玉看到的黛玉不是长得美不美的问题,也不是王熙凤出场时的那种感觉。而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俊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蹙”是皱眉头的意思,“罥”是挂的意思。古时女孩子画眉毛用一种松烟,有一点像墨。黛玉的眉间有一点淡淡的像烟一样的东西笼罩着,是说她不发愁的时候,都有一种发愁的感觉。她的姿态很美,两腮上满是愁容。这里形容一个女孩子的美不是讲她的容貌,而是在讲她的心情。所以宝玉看到的林黛玉不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他眼里,林黛玉看起来好娇弱,一身都是病。我们很少这样形容美女。可这是宝玉在看黛玉,表示宝玉对她有很多的疼惜,这是一个主观的描绘。我一直觉得黛玉的存在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对宝玉特别有缘的一个存在。

《红楼梦》是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教师,能否成为那位寻找钥匙的人?——感谢同学们用文字为我留下了教学《林黛玉进贾府》的美好记忆!


  最奇特的描述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八个字。宝玉第一次看黛玉就觉得她一片泪光,这是一种感觉。第一回、第二回讲他们俩前世有过缘分,这一世相见的时候,留有对前世的回忆。“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完全是宝玉对黛玉心疼的描绘,而不是实际的描绘。作者写王熙凤跟写林黛玉的方法差别很大。王熙凤是黛玉眼中的一个光彩夺目的女人,而宝玉眼中的黛玉,给人一种娇弱的感觉

文学中有一种写法叫做全知观点,是指作者不是从自己的主观立场去写,而是从我的眼中写你,从你的眼中写他,从他的眼中写我,用某一个角色观照另外一个角色。等于作者要化身成千千万万的人,再通过这些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在后面我们将更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这种立场,小说里每一个人的诗都是他自己写的,可是林黛玉写的诗是林黛玉的个性,薛宝钗的诗呈现的是薛宝钗的个性。作者根本没有自我。我们活在人世间,对所有事情的判断都带有某种主观色彩,可是曹雪芹常常让我们感受到,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宽容。

这一段完全是宝玉在看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好像花在水里面的倒影一样,“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走路时,好像细柳在风里面微微摇摆。这都不是很确定的描绘,而是对宝玉心情的一种描绘。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是古代传说里的忠臣,曾因力谏被纣王挖掉心脏。古传圣贤心有七窍,聪慧非常。西子,就是西施。传说中西施常常会心痛,她每次心痛时眉毛会蹙起来,叫做颦。吴王夫差觉得西施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她心痛时眉尖蹙在一起的样子。这里是说林黛玉也有一种愁的感觉,有点像西施,却还比西施更胜三分。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把宝玉第一次看到的黛玉画出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两个人见面时的反应很不一样,可是心里是一样的。黛玉看到宝玉心里一惊,觉得怎么那么面熟,可她没有说。而宝玉的个性是直接说出来,说得很笃定,其实他就是说,这个妹妹我喜欢。贾母笑了说:“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怎么可能见过。宝玉笑着说,“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认,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此时神话的东西忽然连接到现实的世界里。这一世里面碰到一个人,有缘,然后说我们是远别重逢,这种感觉忽然就会跟前世连在一起。所以宝玉在这里对黛玉说远别重逢,意味着天上的一株草跟一块石头终于又相见了,用现在这一世的人身——一个男身跟一个女身相见了。贾母当然听不懂神话的部分,可是她很高兴,说这样子更好,两个人相处就会更和睦了。

宝玉走近黛玉身边,又重新仔细地打量她。宝玉在女孩子堆里长大,与女孩很随意,家里来了一个女孩子,就无所顾忌地从头看到脚。他是喜欢黛玉,所以才看了又看。他问黛玉有没有读书,黛玉说不曾读,只是上了一年学,认识几个字而已。宝玉又说妹妹尊名是哪两个字,黛玉告诉了他。宝玉又问表字,黛玉说无字。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再多取一个读书用的字,叫做表字。黛玉说无字,宝玉就笑,道:“我送妹妹一个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颦,就是东施效颦的颦,讲西施生病时的美。黛玉的美中带有一种发愁、忧郁的感觉。所以宝玉在这里就特别讲“颦颦”二字极好。探春问他典出何处?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西方有一种石头是黑色的,叫黛。林黛玉刚好用到“黛”这个字。他又说:“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他说,恐怕又是你杜撰的。宝玉常常会乱想一些典故。宝玉辩驳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宝玉惊人的深情

下面一段非常重要,就是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

  黛玉想,因为他自己有玉,所以就问我有没有玉。便回答说:“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亦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听了这话,宝玉马上发起痴狂病了。这是他第一次发病,以后的故事里他还会发病。他的发狂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的东西,最爱的那个人没有,他不能忍受。

  《红楼梦》中,“玉”这个字用得很谨慎。黛玉、宝玉、妙玉、蒋玉菡,三百多个人物只有四个人名字里有玉,其实是他们前世有缘。对玉这个字,有各种解释。但几乎没有一个解释是我们完全能够接受的。但我们知道,作者使用这个字有非常深的隐喻。从中国传统来讲,玉代表一种莹润的东西,石头经过人的爱惜、触摸,经过人的血汗浸润,最后就变成了玉,所谓“美石为玉”。玉代表了人的心灵间的相通。孔子说,切磋琢磨以后变成玉。人跟人怎么相处都处不好,就是顽石相见;如果越处越好,最后达到完全融洽,就是玉跟玉的关系。孔子比德如玉,认为君子跟君子的相处是慢慢相处到彼此没有摩擦,没有冲突,就是玉的关系。所以玉也许是在讲一种时间。宝玉本来是一块顽石,经过日月修炼,才变成一块玉,石头变成玉是因为时间的锻炼

  宝玉听了黛玉的话:“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块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如果摔了,他的命都不保。贾母哭起来,急得把宝玉搂在怀中说:“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祖母对宝玉的溺爱在这里完全体现出来了。

贾宝玉表面淘气顽皮,可内心却深情到惊人的地步。他哭得满面泪痕:“家里姊姊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果我们有个东西,而别人没有,我们的反应是好得意,而宝玉刚好相反。他一直不快乐是因为只有他有这块玉,而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碰到黛玉以后,他觉得黛玉很特别,长得像神仙一样,觉得她总应该有吧,结果她也没有。这时他就决定不要这块玉了。

宝玉的个性非常奇特,他生命里面所有美好的事物,当别人没有的时候,他都心痛。他觉得自己所拥有的美和爱都是该跟众人去分享的。这里我们也很难分清所谓的深情与滥情。宝玉表面看起来非常滥情,几乎无人不爱。而同时他又非常深情,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拥有,这个美好对他来说就成了最大的折磨和惩罚从世俗的角度看似乎很难讲通。可是曹雪芹本身是一个贵公子,他生在豪华世家,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可他总觉得不安。这其实有一点像佛教故事里的悉达多太子,他长在王宫里,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最后他要把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来去施舍众生。宝玉最后选择出家,他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富贵变成了一种惩罚。这是豪门世家没落之后巨大的忏悔,这是《红楼梦》最不容易读懂的部分

  宝玉摔玉时像小孩在胡闹,可是他的话很动人。知道宝玉有呆病,贾母就骗他说,林黛玉原来也有玉的,因为妈妈过世了,太想念妈妈,就把玉代替她陪葬了。这显然是大人哄小孩的话。宝玉听了才好一些,把玉又戴起来。

  第三回结尾的部分,贾母开始交代任务了:“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碧纱橱里。等过了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贾母的房子里有一个碧纱橱,大概是用帘子围起来的一个小空间,她让林黛玉住在那里。宝玉就说:“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他就是要跟黛玉挤在一起,贾母同意了。这说明宝玉还是小孩子,家里才会让他们两个住在一起。在古代,男女是绝对要分开来住的,可是现在他们还是小孩,身体还没有发育,所以就同意了。所以宝玉和黛玉两个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