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华录》中的茶果子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6 发布于上海

国产古装剧《梦华录》开播至今屡上热搜。这部剧根据元代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除了抓人的剧情,最被观众乐道的是主角赵盼儿和孙三娘时不时端出的各式果子和饮子,引起了大众对剧中宋代饮食的极大兴趣。
文章图片3

馋人的果子‍

文章图片4


宋代的果子包括了蜜饯果脯、糕点、酥皮等,是正餐之外佐茶佐酒的点缀。
文章图片5

《梦华录》中开茶坊的三位女主各有所长。孙三娘手巧,将一些平常原料用腌渍等手法改变其口感,又在外形上下足功夫,制作出外形精巧、口感细腻、甜咸适口的雕花蜜饯、梨条桃圈、碧涧豆儿糕等。赵盼儿和宋引章则擅长创意和起名字。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姐妹三人终于将小茶坊经营成了东京最大的酒楼,她们的经历也成为宋朝工商阶层勤劳奋斗的缩影。

宋代以雅著称,文人的雅致也渗透到了果子中,“洞庭饐”就是一例。洞庭湖自古就因所产柑橘香甜而闻名,唐代有“橘熟洞庭香”的名句。由此,文人用“洞庭”代指“柑橘”。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一种果子——洞庭饐。作者不仅讲了吃洞庭饐的故事,更贴心地介绍它的制作过程:“采莲和橘叶捣汁,加入蜂蜜,和米粉做成饐,分别用叶子包住蒸”。

文人的参与,给本来就美味的宋代果子又平添了几分文化的魅力。后人在吃果子的同时,也是心灵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馥郁解暑的饮子‍

文章图片8


说到“饮子”,这个词原意是指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后来逐渐演变成用果品、香料、药材等熬制而成的草药茶饮,它很像现在的凉茶。

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对饮子的描绘。画面中部,拱桥桥头大伞下挂着书有“饮子”的招牌,贩夫身后放着饮料桶,正持勺而售,旁边两个挑夫热得不行了,放下担子在此喝茶小憩。像这样的饮子摊在画中还多次出现,可见宋代卖饮子的小摊贩随处可见,而喝饮子也是常事。

饮子种类繁多,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电视剧《梦华录》中赵盼儿的茶铺中不光卖茶,新出的紫苏饮子也是一绝。

紫苏饮子在历史上确有此物,宋仁宗曾专门组织御厨、御医对各种口味和功效的汤饮进行品评、排名。《事林广记》中记载:“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连皇帝都认可的紫苏饮子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在《遵生八笺》中找到了方法,“取叶,火上隔纸烘焙……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大意是,将紫苏叶放在纸上用火烘干,用开水洗一次,然后用开水冲泡即可。

文章图片9

饮子馥郁解暑,古人自是喜爱有加,这在《武林旧事》、《梦粱录》、《西湖老人繁盛录》中都有记载,出名的有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紫苏疏风清热,麦冬养阴,红豆去湿气,这些兼顾保健和口味的饮子,体现着出古人日常的养生之道。

宋代经济繁荣,饮食文化发达,我们至今仍然可以从宋人笔下的绘画和书籍中看到当年他们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和妙趣横生的市井百态。其中,果子和饮子虽然只是小角色,但依然从色、香、味、形、意满足人们五感的需要,也透着古人的精巧心思和生活态度。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文章图片1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洪琳、杨奉涛

制片人/汪鑫、杨修雯

主编/何宇

作者/刘燕枫

编辑/林纯、李敏婷、王昕宇

END

魅力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