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下注证[中医病证]

 新用户88302mXh 2022-07-06 发布于河南
目录定位中...
湿热下注证
中医病证
湿热下注证(syndrome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中医病证,指湿热之邪侵及肠道、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处,以小便频急淋漓涩痛,或大便腥臭溏烂,或带下黄臭,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生疮、溃烂流水等为常见证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湿热下注证
症状表现
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摘白浊,
舌苔黄腻
,脉滑数
是否传染病
百科名医权威合作机构
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
目录
分享
反馈
目录
病因病机
  • 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油腻,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湿热之邪流注下焦,侵及肠道、膀胱、子宫、阴部、下肢等处,产生多种证候。若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淋证癃闭;清浊相混,而为尿浊。若湿热之邪内侵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发为带下,可见带下量多、色黄,或伴阴道瘙痒、灼热等。
临床表现
  • 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频急淋漓涩痛,或大便腥臭溏烂,或带下黄臭,或阴部湿疹、瘙痒,或下肢生疮、溃烂流水,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多见于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脚气感染等症。
辨证施治
  •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根据湿热下注部位,予以清热利湿通淋、分清泌浊、清热化湿止带、止痒等。
  • 1.湿热下注膀胱
  •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热刺痛,尿短涩或点滴而下,尿色黄赤混浊,或尿色紫红,甚则夹有血块,或尿中有砂石,少腹胀痛,或伴有发热,心烦,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则:清热利湿。
  • (1)通淋主方:八正散加减。方药: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栀子、黄柏忍冬藤滑石甘草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通淋。用法: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 若便秘,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若兼寒热,口苦,腰痛者,加连翘蒲公英;若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腰腹绞痛者加金钱草海金砂;若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者,加小蓟白茅根藕节
  • (2)分清泌浊主方:萆薢分清饮加减。方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白术;茯苓;乌药丹参、甘草、牛膝。功效:清热利湿,分清泌浊。用法: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微温服。
  • 若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热灼不畅者,加乌药、青皮,以利气通淋。
  • 2.湿热下注之带下
  •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五色俱下,或形如豆渣。质稠臭秽,甚或腐臭难闻。外阴瘙痒,或生疮,小腹作痛,胸闷烦热,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止带。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龙胆草、栀子、黄柏、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苡仁。水煎取汁300毫升,1日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 若热毒炽盛,发热腹痛,带下如脓者,加蒲公英、银花克、椿根白皮;若湿邪偏重,带下浓稠量多者,加白术、苍术;带下臭秽难闻者,加土茯苓败酱草;查有恶变时,加白花蛇舌草虎杖半枝莲;湿热伤阴,口干烦热者,加麦冬玄参;虫蚀阴中,阴痒难忍,加白藓皮苦参百部
  • 3.湿热下注之脚气病
  • 证候:湿热脚气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膝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脚膝生疮赤肿,及内外生疮,脓水不绝,或痒或痛。治则:清热利湿,疏风消肿止痛。主方:当归拈痛汤加减,或以四苓散加苍术、黄连防己川牛膝。方药:茵陈、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朮、甘草、黄芩、苦参、知母当归猪苓、泽泻(当归拈痛汤);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炒)(四苓散)。
预防调护
  • 1.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多饮水,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
  • 2.养成良好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辛辣、酒醇之品。
  • 3.避免纵欲过劳,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 4.妇女在月经、妊娠期、产后更应注重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
免责声明
意见反馈
©2022 baike.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