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奎因:把通俗侦探小说提升到正统文学高度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7-06 发布于上海

侦探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从1920年到1940年,这段时期涌现很多著名作家,成就了侦探推理小说的一个个高峰,埃勒里·奎因就是“黄金时代三巨头”之一(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和约翰·迪克森·卡尔)。

从西方侦探推理小说历史来看,第一代的代表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第二代的作家代表是阿加莎,奎因属于第三代。经过前两代的探索,侦探推理小说的基本模式、写作手法已经确立,第三代可谓集大成者。

1941年,埃勒里·奎因创办了著名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基调是提升侦探小说的地位:“将侦探小说作家的眼界提升到真正的文学高度……鼓励同行创作优秀作品并为之提供展示场所……发掘立志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的新作家。” 时至今日,这本杂志仍是这个领域的翘楚。

埃勒里·奎因先后五度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的最高奖项埃德加·爱伦·坡奖,他的许多作品成为推理小说史上无法跳过的经典,系列小说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和漫画等。

文章图片1

《九尾怪猫》是我看的第一本奎因的小说,属于他创作的第三时期,出版于1949年。这个时期的作品称得上是奎因创作思想的完全体现:侦探小说不仅是讲述侦探案件的故事,而且可以写成具有严肃主题的小说。

文章图片2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Manfred Bennington Lee和Frederic Dannay这对表兄弟合作的笔名。

“怪猫案”的悲剧分析

小说从“怪猫杀人案”的悲剧分析开始。

专业人士控诉报刊界细致入微地报道“怪猫”的一举一动,细数所有让人恐惧的细节,这样做只是为了多卖几份报纸,或者提高电台的收听率。

怪猫杀人案为何如此惊悚?它发生在光怪陆离的纽约市,风暴的中心是曼哈顿。引起大众恐慌主要是三个原因:其一是怪猫的杀人方式,绞杀是最能激起人们最本能的恐慌;其二是受害者的随机性;其三是凶手无迹可寻,也没有目击者。

哲学家从世界观的角度来分析怪猫案,他们认为这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对未知事物容易恐慌尖叫。

他们指出,必须看到的是,人们在面对恐慌毫无抵抗地接受,而不是抗争失败才屈服。在脚下的世界崩坏时,人们又怎能保持理智。疯狂的幻想对人们来说既是逃避,又是解脱。

小说主人公是埃勒里·奎因,父亲是老探长。怪猫接二连三杀人,奎因老探长被市长任命为怪猫调查组的总指挥,埃勒里后来被市长任命为特别调查员。

文章图片3

1971年,英国演员彼得·劳福德(Peter Lawford)饰演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

连环杀人案的ABC理论

为何叫怪猫杀人案?因为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怪猫每杀一个人,后面就长出多一条尾巴。

五起谋杀案都发生在曼哈顿区,全是绞杀,用的绳子一模一样:源自印度丛林的坚韧的柞蚕丝绳。勒死男性用的是蓝色绳子,女性则用粉色绳子,在尸体背后打结。

没有证人,没有嫌犯,没有动机。警方压根儿不知道从何着手。凶手来去如同一阵风,身后留下两样东西,一具尸体和一截绳子。

受害者信息依次是:

  • 一号受害人艾伯内西,44岁,未婚,男性,没有工作,依靠信托资金生活,像个隐士。
  • 二号受害人维奥莱蒂,42岁,未婚,女性,从事皮肉生意,酗酒、吸大麻成瘾,有过九次被捕记录,一生都在为生活苦苦挣扎。
  • 三号受害人莱恩,40岁,已婚,有四个孩子。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为了维持生计打两份工,贫穷和疾病始终缠绕着他。
  • 四号受害人莫妮卡,37岁,未婚,是百万富翁的女儿、有名的交际花,父亲为此悬赏十万美元来捉拿凶手。
  • 五号受害人西蒙尼,35岁,未婚。她从小脊柱出了问题,腰部以下无知觉,妹妹塞勒斯特尽心尽力照顾她。

从受害人的联系来看: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找不到任何共同点。

从动机来看:不是谋财害命,不是情杀,也不是私人恩怨。

怪猫都在夜间作案,无选择无差别杀人,引起纽约人的极度恐慌。

还没等奎因父子找出头绪,“怪猫又长出一条尾巴来”。

  • 第六号受害人碧翠西,32岁,未婚,她是一名黑人。怪猫的受害人前五名都是白人,第六名是黑人,有报纸说这次事件是由“对种族歧视的憎恶和贫富差距的现实”引起的。
  • 没多久,第七号受害人出现了:雷诺尔,25岁,未婚,她是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卡萨里斯的侄女。

卡萨里斯医生认为,怪猫是精神病人,而且肯定是本地人,有可能正在接受私人医生的治疗。他提出一个计划:排查本地精神科医生负责的病人,找出可疑者。他乐意出一份力,凭借他在业内的声望和关系,负责医学审查。市长批准了这个计划。

至今为止,埃勒里只找出了受害人的一条规律:受害人之间的年龄趋势越来越年轻,而且所有受害人都有电话,怪猫似乎是通过曼哈顿电话簿寻找猎物。

埃勒里认为连环杀人案存在ABC理论。

X想干掉D。X的动机不明显,但如果他简单的干掉D,那警方早晚会查出他是唯一有动机,或者最有动机杀掉D的人。所以X要解决的麻烦是,他要怎样才能既杀掉D,又不暴露自己的动机?X发现其中一个办法是,不能光杀掉D,还要杀掉其他一切无关之人来迷惑警方视线,而且必须使用同样的犯罪手法,好让警方认识到这是一起连环杀人。结果X些杀掉A、B和C……百分之百的无辜者,和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然后,他再杀掉D。

这样做就可以把D谋杀案变成连环杀人案的一件。警察要找的不是仅仅对D有动机的嫌犯,而是对A、B、C和D都有动机的人。既然X没有杀害A、B和C的动机,那他杀D的动机要么不会被发现,要么不会被重视,至少这是一种理论。

这个理论并不是说,在连环杀人案中,有杀死最后一个受害人动机的就是凶手,因为X没有那么笨。

杀死目标人物就收手的话,就达不到他制造这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目的了,反而会引起警方怀疑。所以他还会接着杀人,在D之后,还会杀掉毫无关系的E、F和G——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还有H、I和J。他会一直杀下去,直到他觉得对D的动机可以完全掩盖起来为止。

文章图片4

“怪猫暴乱”与“末日狂欢”

我认为这是小说写得最出彩的部分,也是区别一般推理小说的地方。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小说,更因为包含深层次的社会、宗教、人文思想而成为具有文学水准的严肃小说。

埃勒里一遍又一遍回到七个案发现场,毫无收获。怪猫新闻在报纸头版站稳脚跟,甚至没有新闻也是大新闻。

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新闻比有新闻更轰动,怪猫在窝里打盹比他到街上狩猎下一根倒霉的脖子更有新闻效果。他的毫无动静反而激起了特别关注,让人恐惧、发狂,这正是悬念的魔力。

9月19日起,纽约的自治组织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既然常规执法部门完全失职”,他们就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组成专门的巡逻队。

9月22日,政府在晚上举行大集会,纽约数百个邻里互助团体的代表和市长对话。埃勒里很不安,他感觉所有人都被不安笼罩着,像一种“群体性的自动中毒”。

人群吸入自己的恐惧,恐惧再以肉眼不能见的微小分子形式,从人体中散发出来,布满整个空气。

警察局长在演讲时,安静的人群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尖叫,歇斯底里地喊“怪猫”。很快,又有人尖叫“怪猫他就在这儿”,人群立即四散奔逃。

人们破门而出,纷纷冲上街道,外面的人群也被煽动起来,城市变成一个巨大的煎锅。

人潮突破了警方封锁线,所到之处吞没了人、马和车。人潮穿过十字路口,向城市各个方向涌去,涌向百老汇,涌向第九大道——如发烫的火山浆一般,所到之处焚毁一切。

这起“群体性骚乱”造成人员死伤和财产的严重损失,后来经过调查,因一声尖叫引发大恐慌和大骚乱的妇女当场被踩死,她绝不可能是怪猫。

昨晚的不幸事件恰恰体现了群体思维能力何等低下。群体的无知催生了恐慌和惧意,人们什么都怕,最怕的还是和这个时代的问题正面接触。所以成千上万的人乐于委身传统构成的神奇高墙内,让领导者使用魔力,操纵神秘。正是这些领导者挡在民众和未知恐惧之间。

当人们不得不亲自面对未知恐惧,人们就吓呆了。一个歇斯底里呐喊禁忌名词的尖叫,吓得成千上万的人四散奔逃,又有什么奇怪呢?

当晚凌晨四点,自治组织的代表向媒体宣布,解散全市范围内所有组织,立刻停止有组织的巡逻行动。维持四日的自治行动,最终留下一个血腥的篇章。

  • 在骚乱中还出现了怪猫的第八条尾巴:史泰拉,22岁,未婚,是骚乱中的遇害者之一。后来才发现她的脖子上缠着一根丝绳,是怪猫的作案标记。
文章图片5

集会上的骚乱只是开始,混乱迅速席卷了全纽约,每人都想逃走。这时,埃勒里公布了受害人年龄递减的规律,新闻发布会像是给纽约大逃离踩下了刹车,取代恐慌心理的是“末日狂欢”状态。

9月25日星期天,全城到教堂做礼拜的人数锐减。

之后一周,夜店、剧院、酒吧和餐厅全都生意兴隆;花店、糖果店、雪茄店、酒类零售店挤满顾客;桌球室、保龄球馆、靶场也是人满为患。似乎一夜之间,娱乐业及其下游产业都前景美妙。出租车司机说,“和大战刚结束那会儿一模一样。”

与此相反的是,电视收视率和电台的收听率大降,纽约人既不看电视,也不听收音机了。

醉酒和行为不端案激增,抢夺、偷车、持械抢劫、普通伤害和性侵案件也大量增加,勒死的流浪猫尸体再次出现在纽约街头。

在少数有识之士看来,纽约人看似健康理性地不再关注怪猫案件,事实却恰恰相反。恐惧并没有就此消失。这个城市仍然笼罩在群体狂热中,这个群体也仍然停留在恐慌状态。只不过恐慌换了个形式出现,人们不再从身体上逃避现实,而是更多地从心理上逃避现实,不管什么形式,他们仍然在逃避。

文章图片6

“正常人无法理解疯子的动机”

  • 9月30日,第九号受害者出现了:唐纳德,21岁,是个聪明的男孩。

调查发现,唐纳德填写驾照申请表把出生年份搞错了,后来懒得去改,他的实际年龄是22岁。怪猫作案的年龄递减模式第一次被打破了。

这次,怪猫终于露出马脚了。

第九号受害者唐纳德和第八号受害者史泰拉不光是同一天出生,还是同一个医生接生——就是后来成名的精神科医生卡萨里斯,他最初是妇产科医生。

线索逐渐清晰了,受害者全部是卡萨里斯医生接生的!一个医生竟然亲手杀掉自己接生的生命,他是疯子吗?而且他还混入案件的调查组啊!

五个月的侦破、挖掘、搜寻和计划,“凶手”终于落网了,卡萨里斯医生详细交代九起谋杀案,除了一些细节语焉不详,供词无懈可击。

埃勒里只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想杀死他们?卡萨里斯医生说,“你作为正常人无法理解疯子的动机”。

因为疯子的行为从正常角度看无法解释动机,相对健康的心灵能够客观看世界,而疯子不能。

怪猫杀人案就这样破了?

到处都是后见之明的言论,怪猫事件成为全纽约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安全甚至是不无乐趣的经验。怪猫不过是个精神错乱的老人,个把疯子又能对全纽约人怎么样?案件归档,事件可以遗忘了。感恩节就要到来。纽约城一片欢歌笑语。

再问一次,怪猫杀人案就这样破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没必要“剧透”下去,不然小说就没看头了。这本小说除了逻辑严谨的“物证推理”,还有“心证推理”,就像看了一部悬疑大片。

你一定能猜到,卡萨里斯并非真凶,他服毒自杀了。埃勒里深受挫败,他明白,他还会继续失败下去,“这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注定的命运”。

这教训就是《马太福音》中的一句:神只有一个,除了上帝自己,别无他人。

“挑战读者”,就是这样自信

埃勒里·奎因的侦探小说故事性很强,奎因探长有丰富的破案经验,儿子埃勒里则是想象力丰富的推理家,两人在破案时各执一词又相互配合。

小说注重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犯罪现场,注重犯罪目的,不渲染暴力和色情。消失的线索、挑战读者、多重解答、临终留言,这些手法奎因运用得炉火纯青,设局之精巧、推理之严密让人津津乐道。

“挑战读者”不仅是奎因的原创,还是奎因的标志。所有线索都给了,你能指出凶手吗?读者和作者仿佛在公平竞争,小说不仅不会隐瞒线索,甚至还会提供一些正确的阶段性结论,可见奎因对自己作品多有信心。作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奎因几乎尝试了推理小说的所有可能性。

你看,阅读的过程多像寻宝,我又找到一个宝藏系列了,哈哈,真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