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开经络的千古之谜2——必须给予解释的经络认识

 美好从心开始 2022-07-06 发布于湖南

上期,我推出了我的经络研究成果——立体筋膜经络模型。我将通过连载将这个经络解释给大家,以便有益于大众健康事业,有益于医学的发展。

发现经络,意味能用你的发现解释几乎所有的经络现象,特别是最典型的经络认识。

我将在连载中逐一解释下列这些认识或现象。

文章图片1

盛德峰“立体筋膜经络模型”

1、古人的最关键的认识——内联脏腑外络枝节,得气,经络径线的线状感觉,气血观,穴位。

内联脏腑外络枝节——你发现的经络怎样既与内脏又与肢体保持联系

得气——得气是针刺身体的时候,针刺部位发生的“酸胀痛”的感觉

经络线的线状是怎么回事,经络为什么会显示一种线状的感觉。

(强调一下,带状而非线状的感觉)。

气血观——针灸、按摩这些刺激方法为什么与血液循环密切关联,再就是怎样解释“气”这个说法。

给“气”一个说法。这个超难

2、古人其他的经络认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健侧与患侧同时针刺的道理,阿是穴概念与以痛为腧概念,行针的重要性,主穴与配穴,脏腑效应,气街理论,分肉之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这些我们都要用我们发现的经络模型进行解释。

3、现代社会发现的经络现象,最主要是循经感传,感传阻滞,感觉传导,双向感传,跨神经节段的感觉传导,循经感传的速度比神经传导速度慢了许多,感觉传导呈片带状状,隐形感觉传导。

我要用我的“立体筋膜经络模型”给予这些经络现象解释。

何谓“循经感传”现象?

1977年,北京309医院几个针灸医生,发现了七例“经络敏感人”。

经络敏感人,这七个人都不是医生,当他们在针灸的时候,在他们身体上出现了“经络现象”。就是针扎进一个穴位,他们身体会出现感觉传导现象,就是针扎的部位出现“酸胀痛”感,并且这种感觉会在身体上蔓延,以线条状的感觉向身体远端蔓延。

他们这些蔓延的路线与古人的 经络线,好似“合轴”,就是好似一致。

这下把医生都镇住了。他们的叙述竟然与古人的经络线相同。

这种现象后被命名为“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把 中国经络研究推向高潮。

如果在感觉传导的路径上设置压力或重物,感觉传导会被阻滞。

1972年北京309医院协作组观察到循经感传表现为区带样传导,其宽度在经络主干约为5-15mm〔11〕。

4、日常生活中的经络感觉,比如身体感觉到“堵”,“不通”,疼痛不适会牵涉到一定距离的不同部位。

这些好似经络的现象,我都会给予解释,并且给出解决办法。

5、最重要的是,我所发现的经络模型,对老百姓有什么作用?对现代医学有什么作用?

6、方法论——我在经络研究中遵守这些方法论:

实践原则、科学原则、实体原则、扬弃原则。

实践原则指经络研究必须从实践中来并回归实践中去,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并建立经络学说,我们也必须在实践中重新发现与认识经络现象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科学原则指经络研究必须遵从现代科学思想,不能将经络神秘化或边缘化,既然经络来自身体里的规律性变化,那它一定可以用现代科学体系来解释,并一定可以切入到现代科学体系中去;

实体原则指经络具有在人体上操作并能产生疗效的规律,那么经络一定具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一定具有相应的组织学与形态学基础;

扬弃原则指经过千百年历史流传下来的经络学说,无疑会受到历史的限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科学研究一定要采取扬弃的原则,因为扬弃原则是一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过程,所以,对中医经络学说既要抛弃其落后的甚至糟粕的部分,更要发扬其先进的精华部分,既要批判更要继承。对经络与穴位的扬弃,唐朝孙思邈就扬弃过一次,他提出的阿是穴概念就是对经络与穴位的扬弃。孙思邈的思想显然是先进和客观的,阿是穴概念至今仍是中医医疗实践的座右铭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医者提出“经络”、“穴位”、“得气”这些概念本身就是伟大的创举,现代科学必然能将它们解释清楚,也必须解释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