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国风云之国策多变:七国之间的友谊,都是假友谊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战国后期,秦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远超山东六国,对于代表东方的齐国来说,只有合纵抗秦才能获得一线生机。然而,在自身实力不足或者自身利益受威胁的情况下,齐国的国君往往会选择牺牲掉三晋和楚国的利益,转而和秦国交好。

公元前298年,秦国进攻魏国,当时合纵派士子陈轸正在魏国做官,他在任时积极力主三晋和齐国合纵,力图合诸国之力以抗秦。

一次,陈轸在游说齐王田地时,明确地指出了六国之间的攻伐只会让自身衰弱,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现在三晋民众死伤无数,而齐国得以保全,无非是齐国距离秦国远罢了。一旦秦国顺利取得了魏国的土地,接下来就会进攻齐国,不如赶快与三晋联合。

齐王田地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就在魏国的绛和安邑的西边驻兵,帮助魏国巩固了国防力量。在《战国策》中,有两篇战国末期的纵横家借苏秦的名字杜撰的典故,虽然典故是假的,但是里面蕴含的道理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这两篇故事就是《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和《赵无以食》两篇。

在《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一篇中,苏秦指出齐宣王能够让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却不能统一天下,反而要与秦国交好,实在是不聪明。秦国想进攻齐国需要经过韩魏,再跨过齐国的亢父天险。秦国担心在经过天险的过程中被韩魏算计,这才和齐国保持合作。

可是齐国会永远在秦国的垂涎下幸免遇难吗?不会。因此,齐王眼下必须与赵国合作,一起对付秦国,才能得到强国的地位,齐宣王对此深以为然。

而《赵无以食》则借苏秦为例重点讲了齐国没有借给长平之战时的赵国粮食而最终会引发的祸患,在这个故事里,齐王田建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借给赵国粮食,使得苏秦苦口婆心地游说了好久,但是齐王并没同意,使得赵国与齐国的合纵最终走向了破灭。

齐王真的是因为心痛粮食所以不借粮吗,并不是。他只是很早就从先代齐王的经历中,意识到了合纵并不是永久的,各国之间的各怀鬼胎必然会使得齐国与其它国家的合纵长久不了。

例如,赵国曾经派楼缓用五座城池贿赂秦王,让秦王讨伐齐国。楚国的昭阳也曾经趁着讨伐魏国的机会顺手讨伐齐国,如果不是陈轸以画蛇添足的故事劝说,齐国免不了一场战祸。齐国与三晋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战国策》虚构的张仪的典故中说得一清二楚,那就是齐国与秦国不联合,秦国就会收买韩魏去进攻齐国,再彻底击败赵国,这样齐国就算和六国真心交好,临淄和即墨两个重要城市也会丢失。

典故虽然假,但是当时的局势确实如此,正是因为顾全自身利益和合作对象的偷袭与攻打,使得齐王多次选择与秦国交好,或者保持中立,有的时候甚至干脆落井下石。例如韩国与齐国本来是盟友,秦国和魏国合作伐韩,齐王听说之后决定救韩。

可是,在接受了田忌的意见之后,齐国就不再全力援助韩国,反而等到韩国被秦国打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和赵国,楚国一起帮助韩国,顺便还趁着子之之乱进攻了燕国。

女史李氏曰:战国末期,诸侯之间的争斗是必然的。无论齐国选择合纵还是连横,最终也必有一战。孟子曾经说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句话的本意就是到了能进攻他国获取利益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放弃。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齐国的国策不断变化,或为自保,或为反抗,或为妥协,或为牟利。齐国的国策也告诉了我们,七个国家之间是没有真的友谊的,只有一个国家灭掉其它六个国家,才能让大地换来短暂的和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