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点啥?· 六|《人生大事》:丧葬,难道和逝者有关系吗?

 南京栖霞百仁 2022-07-06 发布于江苏

前言

前排提醒,本文涉及部分剧透!!!

前排提醒,剧透七零八落,读完再看电影也没事!!

前排提醒,本文长,但希望你可以读完!

花生很早就有关注这部《人生大事》。作为一部号称聚焦丧葬题材的电影,原本它当仁不让定档清明,但由于疫情不得不推迟上映,这一拖就是几个月,直到花生码文的现在——暑期档——它姗姗来迟。

这部电影的笑点、泪点之密集,切换之频繁,结尾时的情绪大轰炸,让花生在观影时又哭又笑,宛如坐过山车。

总之,不是烂片,这票价值了。在平复完心情后,花生也想坐下来,写写我对于这部《人生大事》的一些想法,权当一份观后感。

这真的是一部丧葬题材电影吗?

简单说:《人生大事》成也“丧葬”,败也“丧葬”。

我们先想想,片方为什么要拍它?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顺应市场规律。

观众对“宏大叙事”、“小人物逆袭”甚至是“特效爆米花”已然审美疲劳,电影作为商品,制作者既然渴望凭此牟利,当然要拿出消费者没看过的题材来拍。影视作品如果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至少在票房成绩上不会难看。

顺应市场去拍丧葬题材,不是坏事。

丧葬文化,无论你对它是褒是贬,都无法否认这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由于丧葬与死亡密不可分,且后者事实上为人避讳,所以敢碰这个题材,在国内文化背景下,需要一些勇气。

不过,说起丧葬题材,我们必然会将它与《入殓师》相比。

部分网友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认为它不够格,原因很简单:在两个小时的片长中,三妹(朱一龙饰)作为“入殓师”与逝者接触的相关镜头不多,就好像片方只是设定了这一背景。

其中一幕主角缝补尸体的戏,考虑到受众年龄,也只是极为克制的、隐晦的表达了一下,对于冲着丧葬去看《人生大事》的朋友来说,这可“不够劲儿”。

在人云亦云前,花生想说:从丧葬片的角度看,它的确不优秀,甚至颇有几分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主创对于丧葬文化的另一种理解。毕竟丧葬的过程、仪式等从来不是纯粹的目的(往死里说,全拍出来能过审吗?能不被删减吗?大家请现实一点)。包括《入殓师》也一样,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主角们的成长、转变以及影片中其他角色的故事。

同时,这也是国内鲜有的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市井生活的电影。

影片中主角们的殡葬店小的可怜,装修平平甚至破旧、市井街道拥挤、摊子驾在马路边、吃面用的是一次性纸盒....

相比于小人物逆袭的套路——从破房子到大别墅的悬浮——主角们从头到尾都没有赚大钱,只是过着赚钱养家、接送孩子上学的平常日子,而这才是我们小人物的幸福,不是名气、财富、财富才叫幸福。

日子两个字,就是幸福。

死亡,需要避讳吗?

与欢乐、激动一样,悲伤、忧郁是我们人类最平常不过的情感,我们天赋地拥有表达这些情感的自由;同理,与生命的诞生一样,生命的消逝也是平常不过的东西。

《人生大事》对于丧葬文化的探讨,也正是源于这个问题——死亡,需要避讳吗?

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并不避讳死亡,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万圣节,尽管这一节日源起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死亡之于万圣节,是可以被讨论甚至被“欢度”的。又比如墨西哥的亡灵节,也是对于死亡的公开讨论。

我们的清明节,也是基于生者与亡灵、死亡的交流,但清明节一般来说,是不能用“欢度”来形容的。

大部分国人对于死亡是避讳的。

在影片中,一开始三妹对门的婚庆店老板娘就认为灵车停在其店门口是晦气的、小孩“不甚”与丧葬店接触需要洗手。

幼儿园老师在看到小女孩小文画上有棺材、花圈、奠这些元素时,虽然认可了主角们告诉小文,他们是“种星星的人”这种浪漫的表述,但还是建议他们“调整”一下教育观念。花生认为:这些情节不夸张,是如实反映。

但主创借角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影片后半段,小文对三妹说:“你不用骗我,我知道我奶奶死了,找不回来了”但是“我现在有了爸爸”。

借孩童之口说出事实,是文艺作品的隐喻。

孩子一直明白死亡的现实意义,所以任何掩饰都是无力的。同时,让我们注意后半段——“我现在有了爸爸”——在影片中,小文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外婆,而殡葬店主三妹事实上领养了她,与小文相处的过程中,他也成为了小文情感上独一无二的父亲。

所以死亡无需避讳,不然我们干嘛要办葬礼?不过这就引出了我下面要说的问题。

丧葬,难道和逝者有关系吗?

无论我们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都会发现,丧葬和逝者是没有丝毫关系的,人一旦去世,我们在丧葬上付出再多的情感、物质于功利主义而言都是无意义的。

所以,丧葬只能与生者产生联系。例如主角们这样的殡葬团队、筹办葬礼,参加葬礼的亲属、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是生者。

而影片中的故事,则为我们展示了丧葬与生者的联系,也向现实,提出了问题。

小文外婆的丧葬,直接导致了其舅舅于舅母夫妻问题的激化、小文也成为孤儿。

影片中,她幸运地遇上善良的主角们,可现实中,因为亲人离世而从此无依无靠的孩子们呢?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外婆的舞伴向主角团出三十万举办一场自己的葬礼,闹剧的背后,其实是这三十万拆迁款导致的家族不合,老人子女大闹葬礼不是在乎父亲的体面,而是害怕自己得不到这三十万。

现实中,存在这种问题的在少数吗?老人连死都舍不得死,就是害怕子女们因为遗产而发生争执,可是子女们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就已经为钱闹翻,谁注意过垂垂衰矣的老人?

主角一行人被刚失去女儿的中年父母痛斥为“没有良心”的秃鹫,在女儿没去世前就“等着赚钱”,固然父母丧子心痛,但这不也恰恰反映了丧葬行业艰难的生存现状以及大众对于相关从业者的误解吗?

所以,三妹父亲会留下“简办葬礼”的遗嘱。在他的那个年代,这些问题只会更加尖锐,逝者永远不想让自己的去世成为悬在后辈头上无形的利刃。

丧葬两个字,是生者们的纠缠。一个人的去世从来不是问题,就如一颗石子入水。但湖面因此泛起涟漪,在现实中,这些问题如何被缓解、被解决,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得到理想的回答。

浪子三妹因为小文的到来而获得成长,与父亲的积怨也逐渐融化。在影片结尾,导演安排了一场结婚戏码,场地是从婚庆店通向殡葬店,这几乎是明示。

一些不足

花生开头提到《人生大事》笑点与泪点的密集,其实这部电影的情节也非常密集。

能把这些故事在两个小时内说清楚、说到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导演想表达的太多,以至于初看会觉得导演有点“贪心”。

所以在情节上,花生不能给到一个很高的评价。

个人认为,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小文生母的突然出现,虽然到结尾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合家欢,但小文生母和主角三妹间的感情线必须要花时间来铺垫,否则两个陌生人因为“共同的孩子”就匆匆组建一个家庭,略显生硬。

其次就是因为剧情过饱而带来的煽情过度。

如果前期的笑中带泪可以让观众品味到口感更丰富的美食,但到后期观众显然吃撑了,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餐后甜点,而不是亿个甜点。

三妹把小文交给亲妈、三妹父亲去世、三妹完成父亲遗愿、小文“走丢”、婚礼一环紧连着一环,这里我不太好形容,大家看完电影之后自然有体会。

END

OURDREAM

后记:当我们的人生翻到最后一页

尽管电影想表达的很多,但花生认为,主创第一想让观众明白的,就是宣传片中所说的“人生除死无大事”。

三妹父亲在病床上对三妹阐述“人生翻到最后一页”的议论,让我联想到《阿甘正传》中,阿甘母亲弥留之际说的那句“生活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花生认为,人生翻到最后一页,意味着我们只剩下最后一颗巧克力。但这颗巧克力,显然是为后人准备的,毕竟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的传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