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好”的原生家庭,也会养出“不好”的自己

 芳博士 2022-07-06 发布于福建

本文是芳心的第68篇原创文章

作者 | 芳心
插图 | 厦门王朔

这篇特别长,但都是我的真实经历。自揭其短,与你分享。

我特别讨厌动不动就把问题推卸到别人身上的人。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心理学中“原生家庭”的概念,在大众中普及。于是,很多过不好自己人生的人,都有了另一套看起来很专业的借口——都怪我的原生家庭。

好像把自己的人生问题,推卸给自己的父母家人,自己就没有问题了?不负责任,令人讨厌。

但我承认,这种令人讨厌的人,我自己也当过。逃避解决心理问题,再“好”的原生家庭,也会养出“不好”的自己。而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好。

1

我曾经深陷于原生家庭的困扰

我有非常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都是高校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早年家境清寒,但不至于影响饱暖,后来随着家人的努力,日子也是逐渐好起来。

即便如此,我依然有过对原生家庭的委屈。而且曾经有一段,越是别人羡慕我,我的委屈就越被放大。

因为父母工作两地的原因,我十个月的时候离开母亲,先后在数位亲属家待过,很小就踏遍福建各地。

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父亲又因为忙着深造进修,不断到国外、省外求学,我的整个童年时期,几乎没有大段时间和父亲好好待在一起过,一直是母亲一个人带我。

对,就是现在很流行的被众多女青年吐槽的一个词汇:父亲缺失的“丧偶式”家庭。

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做学生工作,事无巨细,都得管。清晨要带学生早操,假期要带学生出外实习,学生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大半夜也得去宿舍走访。

那时候家属楼厨房还是烧煤球,也没有什么微波炉、方便食品,更不可能有外卖送餐。很小的我,经常坐在家门口挨饿,等妈妈回家。

好在因为是大学校园,街坊四邻多少都有点交集。常有叔叔阿姨把我带回家吃饭。有时候我是自己吃饱了,还给妈妈带一份。

就这么在各家混吃混喝地长大,塑造了我嘴甜、懂事,很会和人打交道的性格。但,这是表象。

其实,我知道只有自己表现得乖巧,才能讨得别人喜欢;我懂得别人没义务对我好,所以很早学会看别人脸色;我其实敏感又没有安全感,但是我很懂得表现出乐观开朗。

不要以为孩子不懂。寄人篱下的时候、挨别家小朋友揍的时候,我很懂得讨好大人,来保护自己。这几乎是一种小动物的本能。

每当我现在看到宠物狗,被别的狗欺负,哼哧哼哧跑回主人身边“狗仗人势”寻求保护的时候,就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从小我就很听老师的话。因为万一被同学欺负,老师是我的保护伞。记得有一次我爸认为我的学习方法很有问题,批评老师不会教的时候,我就和我爸大哭大闹。

不是父亲说的不对,而是,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谁能时刻保护我的,谁就是对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另一个女同学,被调皮的男生拉了绳子绊倒在地上,摔个狗啃泥。那个女同学爬起来大哭地说:我回去告诉我爸,让他来揍你。我什么都不敢说,只能哼哼唧唧哭着回家。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我坐在家楼下我爸的二八式自行车上,小小声哭了很久很久。那辆车,小时候他载过几次我去幼儿园。我坐在横杆上,特别快乐。

虽然从来不说,但我其实特别想他。在那个科技不太发达的年代,身处异国的他,没有网络,少有电话和信件。我都快忘了他长什么样了。

小时候的我,已经习惯了家里只有我和我妈两个人;已经习惯了,在阳台上挂着我爸的衣服,佯装家里有男人;甚至已经习惯了,在枕头底下放一把剪刀,因为年关时曾经有小偷上门撬锁,在屋里开灯的情况下,还叮铃咣啷地砸,几乎快变成入室抢劫。

我永远记得我妈胃疼得滚下床时,我瑟瑟发抖地去敲邻居的门;也永远记得小偷撬锁的时候,我妈吓得瑟瑟发抖还镇定地跟我说,不怕,去阳台喊邻居;也永远记得打雷的时候,我吓得扔掉了刷牙杯,缝被子的我妈吓得把针戳进了指甲,娘俩抱着互相给对方打气。

我妈担心我和我爸感情不深,经常买些小礼物给我,说是在国外或是在上海或是在天津的我爸送的。其实,我都知道。我爸这人勤俭节约又非常工作狂,他没有时间心力去买什么礼物。

但并不等于父亲不在意我。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给我的每一件东西。

在德国狂欢节过后的马路上,我爸放下知识分子的清高,去街头捡小玩具、小糖果带回国给我;笨拙地记录我的身高,在上海街头一家店一家店地去找适合我穿也买得起的新年棉袄;还送过一个小天使的画框,后来搬家时不小心摔破了玻璃框,我还难过得哭了好久……

我妈坚强乐观,我爸勤奋进取,他们都非常爱我,可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舍弃一家三口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样好的爸爸妈妈,我有什么好怨怼的?

可当我逐渐长大,我发现自己性格中有不少缺陷,对,来自于“原生家庭”。

比如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对别人的情绪非常敏感,我很懂得息事宁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其实自卑自闭,喜欢戴帽子戴耳机,不想和人交流,但又为了让家人放心、与别人合群,我不得不努力表现得随性开朗。

比如我认为自己不值得爱,剪过自己的照片,并且很小就动过自杀念头……而这些仅仅就因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在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在身边?听起来是不是很假?

人生并不如戏,并不是只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才会引起心理问题,看似很细微的生活状态,也会造成很深层的影响。

发现问题仅仅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的。

把没有愈合好的心灵伤口重新打开,不是为了展现伤口有多深,而是为了排脓、消炎、缝合。即便留有疤痕在,即便变天时神经还可能隐隐作痛,但已经不会侵扰身心健康了。

很可惜,有不少所谓的心理学专家、专业人士,太习惯于用专业的优越感去剖析人性。动不动卖弄精神催眠,激发童年记忆,动不动强调原生家庭,怪你妈你爹……仿佛找到了症结,就能万事大吉,就能无药而愈?

借个相声词:我有病,你有药啊?!究竟该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呢?

2

我找到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药——正视自己

此处没有什么心理学的专业词汇,也不讲什么无法操作的大道理。只聊聊我在成长过程中,怎么克服心理困难,逐渐成为心态较为平和的人。

正视心理问题,但不放大问题。别把自己当作悲情主角,自怨自艾。

首先,这个时代里的任何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别觉得自己另类。只不过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有的能够举重若轻,有的特别草木皆兵。

所以,发觉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不要觉得自己孤独或者懊丧,觉得别人都强大如一堵城墙,就你自己脆弱如一片玻璃。

其次,像一个客观的第三方一样去观察自己。比如一段时间特别容易与人产生冲突,或者毫无活力不想见人不想动,或者遇到某些特定问题会突然情绪起伏。

只要不伤害他人,请尽量不要刻意压抑自己,有情绪要宣泄。但冷静下来后,可以去听录音回放、去看当时写的文字、去问亲近人自己的表现。

有一次,我听闻师兄弟议论某校园里的“师母保卫团”。起因是一些大学男老师爱上了自己的女学生,要与原配师母离婚,而受尽委屈的师母们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婚姻。

有个别男生戏称:男老师与女学生有共同语言,男人爱上年轻漂亮的女性,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而和师母只有生活义务、没有感情交流,也是互相折磨。离婚是人之常情,师母们太不通情达理。

听到这些,平常很好脾气的我,发了很大的一通火,把他们都吓得一愣一愣的。

事后我反省自己: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在德国,没有互联网,一年就通一次电话、一两封邮件。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初见成效,而当时的德国,就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花花世界。

比起现在几个小时见不到老公就恨不得全球定位追踪的女人来说,我母亲当时的安全感简直不要太强悍。

但其实她也害怕。特别难熬的时候,她曾很焦虑地问我,如果爸爸找了洋女人,不要我们了怎么办?我说,我跟你。我妈说,德国条件特别好,有小洋房、小汽车,爸爸爱你,会带你去的。我说,我不要小洋房、小汽车,我只要你。

这样的对话其实只发生过一次,可为什么我印象那么深,是因为我特别能理解母亲的焦虑。我也害怕,爸爸在花花世界中迷了眼,不要妈妈不要我。

随着我长大,我越来越清楚,为了深造、为了学术,也为了改善家庭条件,我爸遭了多少罪。他出国前150斤,回国那时只有120斤出头,为了省钱不理发,天生卷的一头长发像是爱因斯坦,也像是流浪汉。

能成为一名在学术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授,是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也是家庭做出了多大牺牲。所以,听到所谓的“男老师爱上女学生,踹掉原配师母,是人之常情甚至是真爱”的说法,我才会那么激动。

即便我的激动有理由,但是我影响了别人。同时,我也太过于敏感。观点不同,很正常。不能因为感情被伤害,隐痛被勾起,就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所以,当我明白自己为何那么激动以后,往后遇到类似的事,我再没有放任自己的情绪。反而能够更为平和地对待所有不同的观点。

但如果我把这种情绪激动,怪罪于原生家庭,那才是我自己的任性和不作为。

最后,别把心理问题扩大化、严重化。

现在很多影视剧也好、书籍也好,为了增强戏剧冲突,用一些比较极端或者激烈的词汇,去形容心理状态,以引发受众的共鸣。这其实是技术手段的操作,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推崇。

不是非要用自我伤害去渲染爱,爱才感天动地。不是非得用激烈情绪去诠释爱,爱才刻骨铭心。

每一对父母、每一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无奈。放下了砖,就不能养你;搬起了砖,就不能抱你。

有任何问题就怪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自己以后就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吗?如果不能够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好条件,就逃避现实,不成家、不生小孩,以为很酷炫,不觉得很怯懦吗?

其实,在长辈眼里,我曾经也属于把心理问题扩大化、严重化的那类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恐婚,很担心自己还没有能力给下一代创造良好条件。

但我越来越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害怕,以及敏感、没安全感……诸如此类。积累勇气而做尝试和努力,不放任自己找借口。

觉得自己是苦情戏的主角,觉得爹妈、全天下都对不起自己,觉得别人都特幸运特幸福、就自己是个委屈的倒霉蛋……

相信我,你这样只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糟糕。同时,还把身边的人都带进难以自拔的沼泽。

别人不欠你什么,爹妈不欠你什么,请收拾好自怨自艾。你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3

我找到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药——自问和尝试

能够相对客观地正视自己问题后,可以采用提问和尝试的方法。这个方法我受益匪浅,在此分享。

比如,我不是一个很有安全感的人。无论物理上,还是心理上。

在物理角度上,因为小时候受到过一些惊吓,当时没有比较合理的干预机制,所以难免有一些不良影响。我很怕黑,有一点广场恐惧症,受到攻击或者感到害怕时,喜欢把自己蜷缩在很小的地方。

没安全感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什么状态下,才会感到安全。

我有一段时间放着南面大房间不住,住在北面小房间。就是因为夜里老是会被噩梦惊醒,醒来,看一眼自己的房间,确认安全后,才能安稳睡着。

我独自去外地出差,住酒店,依然会在枕头下放剪刀,以及在门口立一把推门就会摔倒的椅子和一个跌落会响动的器具,比如玻璃杯(这是我妈从小教我的防治外人进屋的装置)。

做了周全的准备,我就给自己心理暗示——我是安全的。

慢慢的,我逐渐尝试换更大的房间。我会去看警匪片,给自己建立遇到危险的应急预案。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感到不适应,我会暂停一下,不勉强,让自己在原来状态中,维持一段时间,再去尝试更高级别难度的设置。

在心理问题上,因为小时候换过好几个地方生活、好几个大人照顾,我习惯性讨好别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遇到感情问题,也会把错误不断强加自己头上。

如果感情没有安全感,我会问自己,最差会是什么结果?

我会早早地做储蓄和投资,买保险、理财产品,分散投资风险。然后努力培养自己赚钱的能力。我会在生活上依赖我先生,但我不会放任自己丧失生活的能力。

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适应别人、讨好别人,但我发现的时候,我就先讨好自己,逗自己开心,不让别人对我的态度,过多影响我自己的感受。

比如,有一个场景。天气很热,同行的别人可能想喝水,但是水很重,我一个人提不了那么多。怎么办?

以前的我,会勉强自己买很多水,宁愿自己渴着,但要让给别人喝。因为暗暗希望别人喜欢我。

但现在的我,会先买好自己的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剩下的水分给别人,并坦承:自己提不动那么多水,所以请很渴的人先喝,再告知其他人买水的位置。

以前的我,内心深处会很怕对我特别特别好的人。我不敢相信无条件的爱,深怕自己依赖上对方后,可能会被对方发现性格缺陷,会被对方抛弃。

现在的我,会大大方方地告诉对方我的感受。自己如果有对方不喜欢的地方,我也不会强求自己非要为了对方的喜欢而改变,而是尽量协商一个居中的状态,求同存异。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不委曲求全,才有能量长久地爱别人。

4

我找到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药——辩证法

其实,辩证法是一个很讨巧的哲学方法。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

当你发现自己有性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见得非要强迫自己改变,而可以引导自己扬长避短。

比如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和各种大人接触,所以,我从大人们那里听过很多故事、得到很多人生智慧。在某种意义上,就比同龄的孩子,要早熟一些。

比如因为我不得不讨好别家的大人或者看大人脸色,所以,我察言观色的能力就特别强。这种敏感,对于我进入社会后为人处事大有帮助。

比如因为我必须嘴甜乖巧,博得大人们的喜爱,所以,我从小就特别能说会道。这种口才,为我长大后与人打交道,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因为我从小就受过委屈和冷遇,也得到照拂和恩情,所以,很早就知人情冷暖。我懂事,从不认为别人有义务对我的好。对我好的人,我统统记得,努力回报。

我的朋友,母亲比较容易大惊小怪,甚至有点“作”,但她却是一个情绪平和的人。因为她知道“作”带来的伤害,所以从小就要求自己随和待人。

我的亲戚,父母很年轻就生了自己,父母还是孩子,而她却要表现得像个大人。她早早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为希望自己比父母更成熟。

这样原生家庭并不太好,但自己从来不沉溺于埋怨,而是能够辩证看问题,甚至扬长避短的例子,还有很多。

当你把一些所谓的性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在需要的地方,发扬光大,你就会重新找到自信,而不是盯着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耿耿于怀。

没有完美的人,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旅程。

5

尾声

非常感谢各位看到了最后。这是我开通公众号后,写的最长的一篇文章。

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这些,但是也害怕暴露隐私、坦承自己,也害怕给我父母造成心理负担。

公众号开启后,不少读者把我当成了知心姐妹,与我分享了很多心事。大多数人,都认为我冷静、理智、聪慧、大气……(说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我有一个很美满和睦的原生家庭。

即便再美满和睦的家庭,也会存在需要磨合和克服的问题。

我的原生家庭,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类似我的故事,可能发生在许多家庭里。但平凡如我们,不就是在这种平凡的日常中,体会不平凡的心理历程吗?

没有哪对父母是真心希望自己孩子不好的。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后果已经造成了,去指责父母和原生家庭,除了加剧伤害之外,还逃避了自己人生的责任。

另外,我也不想让这篇文章变成原生家庭的比惨大会。清官难断家务事。我虽自揭其短,委屈过、哀怨过,但依然觉得自己很幸福。

我走出了自己的误区,克服了自己的弱点,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父母,也能够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在此,建议年轻的父母,多陪陪年幼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无条件的支持,都会给孩子们很强的心理力量。

建议年轻的我们,多理解辛苦的父母。他们比较强硬的规矩,不会表达的关爱,寄托希望的要求,是带着时代烙印的,请安抚他们的不甘与无奈。

最后,感谢我的父亲。自从我开了公众号以来,他的朋友圈几乎全是我的文章,我的每篇文章他都打赏。他是我的头号粉丝,他给了我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最后的最后,更要感谢我的母亲。昨天我的文章发出以后,我妈在朋友圈写了很长一段话,促使我下定决心写出这篇文章。谢谢在我成长时期,她一个人当爹又当妈地培养我、照顾我。

(我父亲和我母亲的朋友圈)

愿你们都拥有美满的原生家庭,以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

国庆中秋快到了,能回家的去团圆吧,不能回家的也在电话里报个平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