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日即将来临,正是“冬病夏治”的时节,用好三伏日进行养阳散寒,可以很好的防治各类寒湿之邪所致的病症。自古以来,传统中医就主张在炎炎夏日顺应气候,主张采用艾灸、天灸、药浴及内服补阳药剂等进行扶阳散寒。我曾在2017年6月21日书写过关于三伏灸的专文——《三伏天灸疗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在三伏日进行艾灸,可以更好地驱寒除湿、温阳固本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可以选用艾条灸、艾炷灸、艾灸盒温灸、温针灸以及隔物灸,临床根据需要进行辨证选穴。 临床常用养阳散寒固本主穴:①背部:大椎、至阳、肺俞、肝俞、脾俞、肾俞;②胸腹部:天突、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③上肢:肩井、肩髃、曲池、内关、外关、合谷;④下肢:阳陵泉、阴陵泉、委中、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涌泉。 此外,督脉尚可进行隔蒜铺灸,即“一字长蛇灸”(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杀虫);任脉可以进行隔姜灸(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神阙可以进行隔盐灸(回阳救逆、温中散寒);关元可以进行隔附子饼灸(回阳救逆、温中散寒);膏肓穴施灸可以治疗肺部顽疾(需配合艾灸气海、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兼能治疗关节痹痛及身体虚羸(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袪寒,散风逐湿,扶正达邪)。临床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选择施灸。《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近代医者根据临床经验总结了“艾灸保健八大要穴”——神阙(脐中,灸之能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命门(灸之能补肾壮阳)、关元(灸之能升清降浊、补气回阳、培肾固本、通调冲任、理气活血)、大椎(百劳穴,灸之能疏风解表、温阳散寒、健脑宁神、消除疲劳、扶正祛邪、强健身体)、中脘(灸之能健脾和胃、化湿和中、降逆止呕)、涌泉(灸之能补肾壮阳、养心安神)、三阴交(灸之能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益生育)、足三里(灸之能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温中散寒、调和气血、导气下行、补虚强身),“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就是通过艾灸足三里进行防病治病,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伏日,宜灸身柱。身柱位于背部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能补气壮阳、宣肺泻热、养心安神、益智健脑、健脾消食,补虚损,益气力,为“小儿百病之灸点”,为学龄儿童重要施灸腧穴,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头痛、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夜啼、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小儿发育不良、面黄肌瘦、腰脊强痛、癫痫等。 三伏日,宜灸气海。气海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处。灸之能生发阳气、补气益肾、涩精固本、益气回阳、延年益寿,常用于调治绕脐腹痛、水肿臌胀、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大便不通、泻痢不止、癃闭、遗精、遗尿、阳痿早泄、滑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中风脱证、形体羸弱、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不孕不育、四肢乏力等。 夏日艾灸,可以顺应自然养阳,通过艾灸温补阳气、温通经脉、行气通络、散寒除湿、升阳举陷、扶正祛邪,通过发汗排除体内顽固寒湿之邪,可以很好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凝症、哮喘、虚寒性胃脘痛、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月子病等,用好夏日伏灸法非常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