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之源流,食法与器具

 北极熊788 2022-07-06 发布于浙江

一 茶之源起

中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是具体从何发源,目前还未有非常明确的定论。有人说,茶起源于神农时期,而且也有众多的史料予以佐证,比如说: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经·六之饮》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经·七之事》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神农是一位医者,有尝百草的事迹,后来也有很多的医者证明,茶有清热解毒之效,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也许最开始,茶就是被当作一位药材而流传开来。

茶的医药功用已经有非常多的史料记载,但是由于神农这一人物仍旧存在神话色彩,不能确定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所以,即使很多人认为茶是起源于神农,但是目前还未有非常确定的结论茶发源于何时何地。

二 茶之食法

上面说到,茶在古代经常被当作药材来使用,但放在现在一说起茶,我们会把它当作饮品,很少有人会把它当作药材。而且在中国很多地方,每日饮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饮食习惯。从历史来看,茶主要有四种用途:药用、食用、祭祀、饮用。

药用上除了我们最常知道的清热解毒之外,还有振奋精神,缓解心烦,消食利尿的作用,茶叶里面丰富的成分也有改善血管,延缓皮肤衰老的功效。而且不同的茶叶还有其独特的药用功效。

药用的价值不用多说,我们来说说食用。茶被食用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即“生食、茗菜、茗粥”。

所谓生食,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摘下来吃。不过这多半发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后来的人们才发明了炒茶,煮茶等不同的做茶方式。可以说,生食的需求基本上就和古代人没吃的拿树叶果腹的效果一样,不过因为茶叶本身苦涩,生食的吃法并不能被很好地流传下来。

茗菜,就是将茶叶当作一道菜点。在春秋时期就有此类记载: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己。” ——《晏子春秋》:

“孙叔敖相楚…..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福下。” ——《韩非子》

而且现在,杭帮菜当中也有“龙井虾仁”,云南也有“凉拌茶叶”“竹筒茶”之类的菜品流传下来,由此可见,茶叶确实也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菜品。

而食用当中最后一种茗粥,一种说法是和现在的煮粥一样,放入茶叶煮成茶粥,另一种则不同。在唐宋时期饮茶先要将其研成粉末并要将茶叶一起饮入,这样冲出来的茶十分浓稠,似粥状。现在不少养生的人则多半采用第二种煮浓茶的方法,如“龙井茶粥”,去杀小儿蛔虫的“使君子茶叶粥”,消除郁闷、理气安神的“茉莉花茶粥”,暖胃的“普洱冬茶粥”等等。

第二种用处是祭祀,中国传统的祭祀,要么是用牲口,要么用瓜果,鲜花,但是确实也有用茶祭祀的先例。例如齐武帝时期就有记载:

“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己。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南齐书·武帝本纪》

当时的皇帝萧颐是一位崇尚节俭的皇帝,所以在祭祀方面也以简朴为主,不许用牲口,用一些茶饮,果子之类的代为祭祀。当然,以茶为祭品最早也并不是出现在南北朝,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此类的记载:

“菌著,用茶”。 ——《仪礼·既夕》

“掌茶,掌以时聚茶” ——《周礼·地官》

而且,茶叶作为祭品也区分等级,刚开始只用于先祖和逝者,后来因为信仰的原因,也有些信仰者用上等的茶叶供奉佛祖,所谓“上以供佛,下以自供”便是如此。到现在也有许多地区有祭茶的习俗。

最后一种常见的用途就是饮用了。虽然喝茶的历史很悠久,但是真正有史书记载的源自三国时期。而且记载非常之多,比如说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三国魏·张揖《广雅》

“密赐茶劳以当酒。”——《三国志·吴书·韦耀传》

“茶丛生。真煮饮为茗茶,茱英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英煮脯胃汁,谓之曰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晋·郭羲恭撰《广志》

而且现在所说的“以茶代酒”也源于三国时期的典故,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文化非常自由的时期,饮茶和喝酒一样,也为名士们所乐习。也有不少风流名士写下了许多关于茶的诗篇,比如《娇女诗》就描写了诗人的两个女儿也倾心于烹茶等茶事。唐代文学家陆羽还专门写了一部茶的著作,名为《茶经》,里面详细记载了茶的起源,茶具,烹制方法等等,他也因此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三 茶之器具

我国的茶器品种繁多,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历代茶人所重视。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为陶瓷茶器、金属茶器、漆器茶器、竹木茶器以及玻璃茶器等几类,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器。尤其是唐宋之后,陶瓷茶器成为主流。

虽然我国的茶具多种多样,但是在唐朝以前,茶并没有被人当作独立的饮品,对茶的采摘、烘焙、捣碾、煮饮乃至茶器都不是很讲究和重视。所以也没有非常专业的茶具,大多数时候茶户喝茶也都是和酒具,食具一起混用。

不过,由于饮茶之风后来在中国盛行起来,陶瓷技术的发展加上文人逸士对美、对雅的追求,专门的茶具也就开始萌芽。

陆羽在《茶经》当中,非常系统地记载了茶具,比如说他根据饮茶的实际需要,列出了风炉(兼灰承)、答、炭挝、火笑、蝮(或作釜)、交床、夹、纸囊、碾(兼拂末)、罗合、则、水方、渡水囊、瓢、竹夹、雄篡(兼揭)、熟盂、碗、备、札、涤方、滓方、巾、具列24种共28件茶器,并为这些茶器设了一个储器“都篮”。在陆羽设置的这些茶器中,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贮盐器、烹煮器、饮茶器等一应俱全。

饮茶之风刺激了对于专用茶器的需求,而专用茶器和茶论的产生,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成为“茶道”,这又大大地推动了茶饮的流行,和对于茶器的需求,因此,“茶器”、“茶具”两词和各种茶器也在唐朝诗文中频频出现,比如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

“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群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不过,陆羽书中茶的“器”和“具”是两个概念,他在《茶经·二之具》中把用来采、制茶的工具——“篇、灶、颤,柞臼、规、承、檐、花莉、栗、朴、贯、棚、穿、育”等称为“具”;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用来煮茶、饮茶、贮茶、贮盐的器具,包括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对茶再加工的辅助性器具,称为“器”。

二者的差别在于,中国对于“器”有着更重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而“具”则显得日常,朴实。陆羽对采、制茶的工具之材质、尺寸、作用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完全是实用理性的态度。相对于“茶具”而言,陆羽对“茶器”倾注了更多的笔墨与心力。这在他对“风炉、蝮、碾、瓢、碗”等茶器的论述中尤为明显。

唐代之后,中国茶器具就变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颜色、材料、花纹、大小、形状各色各异的茶具满足了从平民到贵族各色人群的喜好。不过在众多的茶具当中,还是以陶瓷茶具最受欢迎。比如在之前热播的《梦华录》当中,主人公点茶、斗茶也都用的是陶瓷茶具。

古人很多文人都非常享受亲自烹茶的乐趣,如

成彦雄:“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杨万里:“携瓶自汲江心水”、“自汲淞江桥下水”、“自看风炉自煮尝';

陆游:“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现如今虽然采茶制茶煮茶都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工艺,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在每天清晨半倚霞光,烹一杯清茶,享受着片刻静谧而安然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