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向地瓜道个歉

 大春观察 2022-07-07 发布于江苏

我向地瓜道个歉

作者朱恒林
地瓜,曾经是苏北人家的主食作物。
记得小时候,庄子里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是吃地瓜或地瓜制品。那时的地瓜制品主要有地瓜干、地瓜煎饼、地瓜干煎饼、地瓜干面糊子,等等。其他粮食有少许的小麦、玉米等,大米几乎没有。
年年吃,月月吃,顿顿吃,靠吃地瓜活着,可是,也因吃地瓜,好多人吃坏了胃,或轻或重地得了胃病。我那时就经常出现吃过地瓜饭后胃里反酸水的情况,特别是不注意吃了冷的地瓜饭,更是如此。反酸的时候,总感到胃里难受,憋得慌,嘴里满是口水。这时候就得赶忙找个避人的地方,弯下腰,张开嘴,任由口水流出,胃里还一抖一抖的,似乎要呕吐。那些口水就是胃里反的酸水。只有酸水流干了,胃里感觉轻松了,才能站起来,然后再用双手不停地在前面揉揉胃部,在后面锤锤后胸。有条件的地方,就找水漱漱口,没有条件的地方就悄悄地擦擦嘴,唯恐别人看出自己的狼狈。
这种胃反酸的情况多了,慢慢地,就形成了胃病。我记得医生给我诊断的胃病名称有胃炎、胃膜炎、胃痛反酸嗳气、脾胃虚弱、胃溃疡等。那时候治疗胃病的常用药我吃了不少,比如胃舒平、胃长宁、707胃药等。
从记事,到上大学,年年、月月、天天都盼着能不用吃地瓜,能吃上不反酸的食物。
小时候,逢年过节、来亲戚等特殊时日,偶尔也能吃上米面,那种味道,香,真香!吃到胃里实在舒服!特别是我胃病严重的时候,吃的几顿米面饭印象更是深刻,一辈子都忘不了。一次胃痛,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地瓜饭一口也吃不下。家里大人都着急,别的没有啊。不清楚父母从哪里找到大米,母亲缝制一个很小的纱布口袋,每次做饭,装满大米,扣紧封口,放到锅里。饭煮熟了,母亲用勺子把那袋米捞出来,专门把米放到我的碗里,母亲喂着我。吃了几顿,胃病就明显好转。还有一次,奶奶知道我胃病犯了,就拿了几斤小麦用碓舂了面,单独包了一碗饺子给我吃,那饺子的味道一直清晰地在嘴里回味着。

吃上大米,吃上面饭,就没有胃反酸水的情况出现。我小时候多么盼望着能有不用吃地瓜就能生活的那一天啊!

那时候,除了出去工作,就没有不用吃地瓜就能生活的那一天。可是,那时候,除了务农,也没有出去工作的那一天。
改革开放后,国家恢复高考。一九七九年,我考上大学了,吃了二十年地瓜,我盼到了不用吃地瓜就能生活的那一天。大学期间,国家免费培养,我安心地吃米面、学知识。记得在大学吃的第一顿饭,那是入校后的第一顿早餐。因为我是凌晨三点左右到校的。天亮后,洗漱好,和同学来到食堂餐厅,一个小组七八个,炊事员送来一大桶大米稀饭,一大盆白面馒头,一大盘油条,每人一碟小菜。满饭厅的米香、面香、油香,熏得我满心欢喜。我吃了那稀饭,我吃了那馒头,我吃了那油条,胃里真是处处妥帖,处处舒服。大学四年,我就从未有过胃里反酸水的痛苦,我的胃病让大米、白面治好了。我多么感激国家对大学生的关怀!
毕业了,工作了,社会发展了,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小麦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国家在家乡羽山修建了羽山水库,家乡进行旱改水,大面积种植水稻。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水稻、小麦的产量快速提高。粮食多了,市场丰富了,年年、月月、顿顿,普通农家可以吃饱大米白面了,我也从此在饮食上剔除了地瓜。

二十世纪末,市场上就出现了烤地瓜。走在地瓜炉旁边,真的香气扑鼻。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刚出炉的地瓜,冒着热气,给人温暖。香气、热气,十分诱人。不少人边吃边赞叹:“真好吃!又香又甜!”有的卖烤地瓜还会吆喝几声:“卖烤地瓜来,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可是,吃的赞叹、卖的吆喝,香气氤氲、热气缭绕,都提不起我的兴趣。我时刻想着,吃了地瓜,就要反酸水。我几乎本能地在拒绝着地瓜,甚至唯恐看到别人吃地瓜也会引起我的胃病来,对烤地瓜炉都是避而远之。

二零零五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一位女同事提着个大包,带着一股地瓜香气进了办公室。进了之后,她就挨个匀了起来,每人一个。当她要给我时,我说:“是地瓜养活了我,也是地瓜坑害了我。除非告诉我,'你不吃地瓜就得饿死’,我是不会吃地瓜的。”然后我就把我的经历告诉了同事。那一次,我不领人情地拒绝了与地瓜的联系。那次不吃地瓜的印象就像我小时候偶尔吃大米白面那样,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食品种类发生很大变化,地瓜和地瓜制品成了品牌。在大型超市商场,地瓜制品高高摆在货架上;在高级宾馆酒店,地瓜制品走上了高雅的餐桌;在普通人家,地瓜制品成为迎来送往的馈赠佳品。

现在,人们街谈巷议,往往会提起东海县老县长、水利专家朱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带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过程中对地瓜的一番评论。当时朱群在开挖西双湖水库工地上,经常深入民工中间,看到民工吃地瓜食品,生活艰苦,他发下誓言:“我一定带领全县人民搞好水利,让人民吃得饱大米白面,让地瓜成为稀罕物。”在他的指挥下,东海县水利取得伟大成就,农业飞速发展,又经过几十年间几代人的不断奋斗,东海县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实现旱涝保收,水稻、小麦连年大丰收。粮食多了,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年年、月月、顿顿以地瓜为主,现在,年年、月月、顿顿,人们追求食物营养均衡,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大米白面之外,地瓜真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的稀罕物,成了老少皆宜的珍品。
曾经,我忍住多少次的地瓜香气的引诱;终究,我挡不住社会发展形成的大氛围的冲击。我看到周围那么多人,大街上、饭店里、家庭中,有滋有味地吃着地瓜,我慢慢产生了尝一尝的念头。二零一九年的冬季,有一次,在街上,在地瓜炉旁,在地瓜香气的吸引下,我悄悄地买了一个熟地瓜,尝试着吃了一个。吃后心里忐忑着,担心胃里反酸水。过了好几天,安然无恙。从那次以后,我又吃起了地瓜。

从一九七九年,到二零一九年,整整四十年,在饮食上,我与地瓜绝缘了四十年。

打破绝缘,重新吃起了地瓜,自己胃里感觉很好,我就有意识地查询原因。原来,现在的地瓜已经远远不是过去让我胃里反酸的那些品种,几十年,经过许多改良,品质大大提高,吃地瓜有益于身体健康。原来,我错怪了地瓜好多年。
我现在每每吃起地瓜,心里总觉有一种对不起地瓜的情绪,总在心里老老实实地向地瓜道个歉:“地瓜,我错怪了你,你跟上了国家发展的步伐,早已变成优质食物,我竟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中。今后我要好好品尝你,后半辈要靠你养生,健康生活。”

作者简介

朱恒林1983年毕业于南师大,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中学高级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