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前中国2万年

 风吟楼 2022-07-07 发布于广东

中国史前文明(夏朝以前,公元前2000年)历史研究,应该大量吸收地质学、古气候学、天文学、古人类学、人类分子学、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再与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互相佐证,基本上大轮廓和历史节点不会有太大问题。

如果利用地质学、古气候学卡住气候突变时间和干湿冷暖变化,利用人类分子学和基因族谱卡住人类迁徙时间和交流路线,利用考古学和卫星图卡住文明遗址范围和特色,再用历史典籍和传说卡住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然后彼此验证,中国史前历史就清晰明了多了。

文章图片1

2万年以来中国石笋古气候变化曲线(波峰对应湿热气候,波谷对应干冷气候)

根据对2万年以来,中国石笋古气候记录、人类分子学迁徙和分异、史前遗址发掘,以及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初步总结,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推论(注:ka表示距今多少千年):

1、末次冰期(70-11.5ka)

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是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内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7万年前开始,于1.15万年前完结。于这段期间,曾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最盛期发生于约2.1万年前。末次冰期时,中国大陆基本上除了高山区,基本上没有常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异常干冷,东亚季风气候较弱。

文章图片2

末次冰期石笋古气候变化曲线(7万年至今)

2万年前,在末次冰盛期,气候最干冷的时候,我们的远祖O单倍群的新亚洲人,诞生在中南半岛,他们分化为O1和O2两个群体,并在中国岭南形成了原始的穴居部落。但是,他们在超过南岭进入古中国地盘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遇到了强大了对手——其他早早进入中国的古人类。

文章图片3

C、D、O系先后进入东亚,O系为新亚洲人

2、东亚季风复苏期(14-12ka)

1.4万年前,末次冰期短暂结束,北极白令冰桥融化,海平面上涨,渤海、日本海、台湾海峡扩大成海,阻断交流。同时东亚季风迅速增强,中国降雨丰沛。

文章图片4

末次冰期结束后,全球气温大幅上升

此期间,在岭南的华夏先祖,发明了原始农业、开始原始水稻种植;他们开始养猪;他们的石器制造技术大幅提升,这也导致他们的武器明显优于其他族系。生产力的提升,让O系华夏远祖出现人口大爆炸,实力出现跳跃性提升。

文章图片5

东亚O系族群的迁徙

在1.2-1.5万年之间,O系族群兵分两路北上。东线以O1为主力(少量O2),向东进入了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形成了百越族,以福建齐和洞(1.7万年-7000年)、广东青塘遗址(1.35万年)等为代表;中西线则为O2,进入云贵川,以及湖北和湖南,形成了百濮族,以贵州牛坡洞(1.5万年)、湖南玉蟾岩(1.8万年)、江西仙人洞(1.5万年)为代表。这些遗址普遍为穴居,遗址内发现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并普遍使用火,有灰坑遗迹。更重要的是在玉蟾岩(1.8万年)和仙人洞(1.2万年)发现了碳化稻谷,说明华夏族已经开始进入农耕时代。

文章图片6

江西仙人洞遗址

3、东亚季风强盛时期(11-5ka)

1.1万年前,末次冰期彻底结束,东亚季风经过短暂低谷之后突然增强,进入强盛期。中国气候温热多雨,进入文明发展最适宜期。

在进入中华腹地的过程中,O系人类的后代开枝散叶,遍布中华大地。距今约11000到8500年的浙江上山文化,是目前整个中国东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古人类遗址。

文章图片7

浙江上山遗址

距今8200年,东亚季风突然减弱,持续两三百年,后迅速恢复。此时为后李文化(8200-7800年)、跨湖桥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陶器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以红陶为主,原始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华夏先祖全面进入农耕驯养时代。开始有固定房屋,并形成小聚落。距今82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钻火弓钻,燧人氏应在此时期产生。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在8000年前,已经有大量玉器出现,玉器文化极有可能由这个区域开始。

文章图片8

兴隆洼玉器

距今7500-6000年,北辛文化、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开始发展,磨制石器丰富,陶器制作技术精美,动植物驯化加速,农业、畜牧业快速发展。艺术也取得长足进步,河姆渡遗址已经出现玉器饰品(7000年)。

文章图片9

河姆渡文化遗址

现代海南黎族,与河姆渡文化、北辛文化和百越文化有强相关性,因为居于海岛,对外交流较少,原始文化如半埋式茅屋建筑、鸟和大力神(与盘古极其相似)崇拜、纹身(周人记载东夷人披发文身)、陶器等,显示很多相似性。海南黎族极有可能是东夷文化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10

海南黎族至今可见纹身习俗

距今6000-5000年,季风气候开始持续减弱,降雨逐渐减小。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开启,长江流域已经进入灌溉农业。人口聚落不断增大,开始出现中心聚落和特色墓葬。玉器文化在红山文化出现第一次大爆发。此时红山玉龙和仰韶蚌龙均在6600年前后出现,说明华夏族龙的图腾已经被普遍接受,也间接表明西羌炎黄部落此期间已经进入中原,完成逐鹿之战后的文化整合,五帝时代开启。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的龙虎图

现在,再说说炎帝、黄帝和蚩尤部落及其部落战争的推演。

炎帝部落也就是神农氏,最初居住在关中盆地,极有可能与西安市的半坡文化(北方农耕文化代表)有关联。

文章图片12

陕西半坡遗址

黄帝部落也就是轩辕氏,最初居住在甘肃,极有可能与甘肃的马家窑文化有关联。这个文化也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刀,一方面暗示青铜器从两河流域向中国西部传播的间接证据。另一方面暗示黄帝部落最早掌握了青铜铸造兵器技术。同时,轩辕氏还暗示了黄帝部落也最早接受和掌握了战车技术。有了青铜兵器和战车加持,在阪泉大战中,黄帝部落一举打垮东侧汉中盆地的炎帝部落,并与之结成部落联盟。

文章图片13

黄帝、炎帝、蚩尤部落分布图

蚩尤,是九黎之君,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集团。蚩尤九黎“兽身人首,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这些特征跟东夷部落善金石、弓箭有关,铜头铁额说明还有铠甲护具。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铜器,可能与黄帝部落动迁形成的河南仰韶文化交流时传播过来。种种迹象表明,蚩尤九黎部落与大汶口文化有关联。

文章图片14

蚩尤像(有明显的丑化成分)

当黄帝、炎帝部落分别从陕西和山西向华北平原迁移渗透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与正在西进的蚩尤东夷部落发生地盘争夺。矛盾不可调和,于是蚩尤部落决定先发制人。先打谁呢?当然是拣北面出桑干河,刚刚占领冀中之地的炎帝部落捏。结果炎帝无法抵挡,连连战败,居地尽失。于是呼叫联盟长,黄帝部落过来帮忙。炎黄合兵一处,对阵蚩尤,结果九战九不胜。最后,在一次云雾风雨交加天气,混战三天三夜,差点败北。大雨初晴,黄帝终以奇兵胜之。

文章图片15

涿鹿之战

逐鹿之战的结果是,黄帝进入东夷地区“合鬼神于泰山之上(封禅),驾象车而六蛟龙(战车与龙图腾),蚩尤居前(引导),风伯进扫(打扫),雨师洒道(洒水),鬼神在后(跳大神),腾龙伏地(华夏龙图腾),凤皇覆上(东夷凤图腾),大合鬼神(两家鬼神合一),作为青角(祭祀乐曲)”,这段出自《韩非子·十过》,展示的应该是黄帝去泰山封禅,表示尊重九黎文化,主动拜他们的山神,并把龙凤等信仰体系归于一体,与东夷各部落正式结盟。这段总体符合后来的历史走向,不过逐鹿战败以后,蚩尤应该是被杀了,山海经里的记载更接近准确。还有一点就是,有一部分东夷人不服黄帝,就向长江流域转移了,跟大溪文化等各地部落混合成三苗文化。

文章图片16

败退的九黎部落向南融入三苗部落

距今5000-4000年前,东亚季风气候反复频繁波动,极易造成干旱和洪水泛滥。这一时期,美索不达米亚变成文明社会,苏美尔、阿卡德等先后建立国家,大洪水传说也极有可能是这个时间段产生。

文章图片17

大禹治水

中国此时正处于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陶器以黑陶、彩陶为主。良渚文化最大特色为玉器,如玉琮、玉钺等,玉器从最早的装饰拼到生活战争祭祀用品。农业和畜牧业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社会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产生早期零星的象形符号文字,出现了原始城垣(防卫)和大型建筑(管理、议事),有了阶级、贫富分化,进入五帝时期。

文章图片18

良渚玉琮

此时,已经出现大型城市,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300万平)、以榆林的石峁古城(距今4300-3800,425万平)和临汾的陶寺古城(距今4300-3900,280万平)为最大城市,城池是生产生活、防御进攻和管理人员的保障,各文化此时已经进入混战攻伐阶段,标志着人类社会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

文章图片19

石峁遗址皇城台复原图

4、东亚季风气候减弱期(4.2-1ka)

公元前2200年,气候在变干冷大趋势下,又突然变的更干冷。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夏朝的建立,结束了满天星斗的文明状态,表明中国已经完成内部整合和统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