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5年前的七七事变:热河儿女血洒卢沟桥

 老羊铲史 2022-07-07 发布于河北


八十五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从此,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十五年过去了,很少有人知道,八十五年前的今天,在卢沟桥上抗击日军的队伍里,有很多热河儿女,血染卢沟桥。

1988年出版的《热河革命大事记》: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当地驻军二十九路军冯治安师爱国官兵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热河孟昭炎义勇军被宋哲元收编后驻守卢沟桥,并参加抗战。热河儿女的鲜血洒在卢沟桥畔。
义勇军!

1932年,抗日义勇军的出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大事件,也是热河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是在异族入侵、国破家亡,而国民党统治者又抱“绝对不抵抗”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直接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伟大创举。

《义勇军进行曲》影响至今。

而孟昭炎的队伍,就是无数支义勇军中的一支。

孟昭炎,原热河省北票人,从12岁起就给地主放牛,18岁当兵,随东北军张作霖的队伍进入关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孟昭炎参加了天津的中华民族自救会,1931年末,孟昭炎受北平抗日救国会负责人朱霁青的委托,收拢过去的旧部下30多人,举起抗日义勇军的大旗,回到家乡北票宝国老韩古屯、八大股子和奈曼旗等地招募新兵。

经过1年多时间,他招募了1千多名抗日新兵。东北义勇军总监朱霁青委任孟昭炎为第14师师长,北票的李海峰部为第一师。

1932年秋,在义县广宁山一带与日军讨伐队激战三天三夜,虽给了日本侵略军以应有的打击,但终因孤军作战,陷入重围。日军派人劝降,孟昭炎佯称同意谈判,使敌人放松了警惕。半夜时,乘敌人不备,他率领所部冲出包围,开到黑城子庆丰局,进行休整。

1933年热河失守,孟昭炎部退至热西长城沿线的黑河川(原属热河省丰宁县,今属赤城县)。

5月3日,何应钦下令取消义勇军、救国军等名称,凡不遵守改编者皆予以镇压。时国民党第29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主张抗日,派员与孟昭炎联系,此时,孟昭炎的部队已经到达察东赤城长城沿线

孟昭炎对宋哲元抗日主张甚为赞同,于是将所部归属29军,编为独立旅,孟昭炎任旅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参加了长城抗战。
在怀安驻防时,他的部下有两个连哗变起义,从晋西北渡黄河投奔了红军。这两个连的举动完全是在孟昭炎的默许之下进行的。事情发生后,他被军法处隔离审查,给予降职处分,由旅长降为团长。

张家口赤城街印象网站这样记录卢沟桥事变这段历史: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宋哲元在全国军民抗日热潮推动下,派出精锐之师坚决抵抗,战斗异常激烈。孟昭炎奉命率部开往前线,在北平南苑与敌遭遇,展开激战。孟昭炎身先士卒,指挥部队与日本侵略军反复拼杀。在白热化的激烈格斗中,孟昭炎不惧艰险,累得口吐鲜血,几次晕厥倒地,但他不下火线,爬起来继续指挥战斗。他说:“抗日的机会到了,死也死在抗日第一线!”指挥部队继续战斗。孟昭炎在连长孟宪曾(孟昭炎之侄)的掩护下顺利脱险,住进医院。
这次战斗,孟昭炎所部大部壮烈牺牲,热河儿女血洒卢沟桥。
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到处搜捕29军将士,不少人被抓住装入麻袋用刺刀刺死,或活活摔死。孟昭炎寻找南退部队已不可能,东北老家又不能回,为躲避搜查,拖着重病的身躯与受伤的孟昭昆、表弟韩凤岐逃出北平,连夜北上到赤城岳父家暂避。

1940年孟昭炎的女儿因病无钱医治死去。孟昭炎本人也大口吐血。为躲避找上门来的汉奸,面对贫病交加的窘境,孟昭炎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咬牙跑到庞家堡红石山下了矿坑。

1946年8月,这位戎马半生,杀敌报国的抗日志士于贫病交加中在赤城病死,终年54岁。

惜哉,勇士孟昭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