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山东刘福新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 ] (皖浙沪旅游92)                                  
                                刘福新

我在上集里曾说到杏花村风景区的四大文化,其中的一个是江南村落文化。
这个景区设计者的思路是这样的——现在用其原话:
“杏花村构建的是唐朝村落的点状布局,体现的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画意境,分别打造出明清时期古村落、唐宋时期古村落、楚汉时期古村落、春秋时期古村落、商周时期古村落和原始筑巢式古村落等。展现中国古代村落文化,呈现中国古民居缩影,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
我觉得设计者的想法是好的,起码不能全面否定;但据我观察到的景致,他们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按我的想法,既然杏花村是写唐朝时代的,用尽所有力量搜索资料(正史资料、野史资料、图片资料),将景区搞成个唐代的就很不错了,中国有文字的历史数千年,你能全部包括?再说了,“天下第一村”也不是每个朝代都有才算第一村?
贪大求全万万要不得!
老朽的建议仅供池州有关部门参考。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第一幅图片拍于2017年04月23日09点45分。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下载一段话:贵池位于皖江南岸,一直是池州府治。历史上曾名石城、秋浦县和九华、华阳府,现为池州市政府所在地。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驶过来这些车(旅游专用)?我与老伴说:“咱是不能用的,坐着车怎么拍片子?”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6、石墙下的小野花。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7、宣传栏上的写意画。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8、这一幅写意画大概是明清的吧?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9、嗯,还就是明清的。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0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1、这幅作“压题图片”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2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3、旱灯塔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4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5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6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7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8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19、风雨长亭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0、踢花毽者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1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2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3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4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5、文孝庙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6、怎么看着有点儿“儿戏”?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7、水灯塔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8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29、昭明书院
昭明太子萧统喜爱山水,四处游读。在宫中生活多年,早已厌倦宫廷中的明争暗斗。常借口编辑文选,需要清静。多次来到自己的封地、石城风景如画的秀山隐山寺,继续读书和编修。隐山寺,在城西的秀山上,梁建。当时设有太子书榜,萧统当时编修文选的石屋,时称文选台。《秀山寺》载:太子青年好学,载书以游秀山,在秀山建台读书编文,名为文选台。为了加快编修工作,太子邀请了韦睿、徐勉、许懋、刘勰、刘孝绰、王筠、陆倕等文坛名士,在寺中商定文赋篇目,按照体裁分类,择其精华,选录成集。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0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1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2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3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4、陆游诗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5、张可久诗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6、这是什么果?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7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8、唐天一和尚诗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39、陆游诗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0、乾隆帝诗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1、什么名字?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2、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3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4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5、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6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7、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本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文选》和后来的《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8、仿古建筑物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49、土墙村落
古代基本上属于土墙!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0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1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2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3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4、累了,歇一歇。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5、看到了一只黑蝴蝶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6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7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8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59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60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61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皖浙沪旅游92)                       62、我看到了起码三种小野花



附资料:昭文太子与《文选》

池州,人称“江左肱股要冲、文化荟萃之乡、古老神奇之地”。人杰地灵、风物秀丽。千载诗文地、古傩青阳腔,当地戏曲民歌、地藏大愿精神,千年文脉、源远流长。    
据史记载,池州历史文化的鼻祖,当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公元405年5月,他陪同江州刺史刘敬宜从柴桑(九江)到建康(南京),路过贵池县梅龙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经钱溪》,开创了池州有史记载诗歌的先河。405年8月,他担任彭泽县令,11月就“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弃官,隐居东流。后人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纷纷来池仰慕、结缘诗话。晋唐以降,李白、杜牧、王安石、杨万里、朱熹、苏轼、乾隆、姚鼐、黄宾虹等文坛巨匠、名人政要,皆游历山水、放歌池州。岳飞戎马一生,极少写诗,全集只有11首诗,就有两首在池州而作,即著名的《翠微亭》和《翠光寺》。特别是杜牧的《清明》诗,李白的《秋浦歌》等,他们的诗名传天下、流芳百世,故池州被清代诗人杨森称为“千载诗人地,无花也此村”。延续至今,后人一直以“千载诗人地”来形容概括池州历史文化之特色。    
其实不然,我认为,池州历史文化最大的特色、最有影响的文化名片、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属萧统和他编撰的《昭明文选》。池州是《昭明文选》的诞生地。《昭明文选》诞生后成为“显学”,历代研究注释文选最好的版本“尤刻本”也诞生在池州。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观,是池州的骄傲与自豪。池州,至少可称“千载诗文地”,当然,这也不是偶然的,是昭明太子与池州有深厚的不解之缘。本文就这一奇特文化现象,昭明太子在池州有哪些活动,考证述说如下。    
“贵池”的命名者    
贵池位于皖江南岸,一直是池州府治。历史上曾名石城、秋浦县和九华、华阳府,现为池州市政府所在地。    
南朝梁时,贵池叫石城。距今城西南70里,有苍埠镇,因地势东西两石山、夹立如城,故名石城,是石城县故址。据《嘉靖池州府志》载,当时属宣州为京城内郡,天监元年(502年),萧统立为皇太子,史称昭明太子。石城成为太子封邑。515年,梁武帝在太极殿接见臣僚,为太子萧统举行加冠礼。下诏让太子戴金博山冠,恩准远游。515-529年左右,太子先后在石城居住了十多年。    
太子性爱山水,一到石城,所见山水洞湖、楼台亭榭比比皆是、是处皆有景。觉得此地有潇湘、琅琊、苏扬、秦淮之气色风韵,很快就迷恋上这块乡土。好像鸟儿飞出了笼,他常带侍从游历山水。一日,乘船顺河而下,来到琅山崖、端坐牯牛石,放长线钓大鱼,半天不见动静,正欲收钩。只见鱼线急速下沉,便知鱼儿上钩,太子屏住气息、用足力气,提上来却是一条大鳜鱼。不禁喜出望外,命侍从拿回做菜。不一会满锅鲜汤、香气扑鼻,刺少肉多、松软可口,太子大加赞赏:“水出鱼美,名为贵池”。《舆地志》和陆游《入蜀记》均有记载。    
据考:太子封誉的贵池,仅指秋浦河,即苍埠镇到池口这段。贵池县因“水”而得名: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石城县,到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改置秋浦县,唐五代(926年)又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以表示对昭明太子的尊敬和怀念。    
“池州”的得名,据丁绍轼《荒政碑记》云: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周必大),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池州,由来已久。    
隐山寺编修《文选》 
 昭明太子是个渊博的学者,他5岁遍读四书五经,过目皆记。崇信佛教、爱好文学。常召集文学之士,论文著述、评论时政。凭其太子之位,收集了古今图书3万余卷,藏于东宫,研读不倦。为其后编修文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喜爱山水,四处游读。在宫中生活多年,早已厌倦宫廷中的明争暗斗。常借口编辑文选,需要清静。多次来到自己的封地、石城风景如画的秀山隐山寺,继续读书和编修。隐山寺,在城西的秀山上,梁建。当时设有太子书榜,萧统当时编修文选的石屋,时称文选台。《秀山寺》载:太子青年好学,载书以游秀山,在秀山建台读书编文,名为文选台。为了加快编修工作,太子邀请了韦睿、徐勉、许懋、刘勰、刘孝绰、王筠、陆倕等文坛名士,在寺中商定文赋篇目,按照体裁分类,择其精华,选录成集。    《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共选秦至梁代800年来、130余位的作家、700余篇诗文,书分37部类,共30卷。选录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文选序》。就是说,入选的作品必须情辞并茂,偏于一面的概不选录。只有善用典故成辞,善用形容比喻、文字精巧的篇章才符合标准。并以此来划分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从此,结束中国文学史上文史不分的现象,这是一个创新。萧统提出的“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的文学主张,对文学的发展有着进步意义。唯此,文选才真正成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其年代之久、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有代表性,为历代所借鉴,故也称为“总集之祖”。    
《文选》收录的作家,上起子夏(《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年),而萧统卒于大同三年(531年),所以《文选》的编成年代,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526-531年)。    
《文选》的选录标准,还以名篇为主、以文为本。凡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收录。这个标准的重点,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文选仅用30卷的篇幅,就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文学作品,反映了文学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    
由于《文选》选材严谨,注重文学艺术,所选多为典雅之作。在过去,是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唐宋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最好的范本。故唐代杜甫教育其子宗武,要“熟读文选理”(《宗武生日》),宋代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陆游《老学庵笔记》)。毛泽东在一部李善注本的封面上批道,“好文宜读”。并将《文选》列入枕边书,1950年10月出访苏联,也带在身边,随时引用。    隋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研究文选的学者和著作。唐至清,文选学更加盛行。学术著作汗牛充栋,文选成为“显学”。首先,对《文选》作注的是隋代萧该,他是萧统的侄子,在文选问世六、七十年后,写了《文选音义》,对《文选》语词作了音义解释。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是“李善注本”,即唐高宗显庆(656-661年)年间李善的《文选注》。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书麓”。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种,前后数易其稿。显庆三年(658年)书成进呈。李善注本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辑佚的根据和范本。    
宋淳熙年间,池州仓使尤袤(江东提举常平、官署设在池州,为“南宋四大家”之一)。有一天,他游览昭明太子庙。见庙内没有文选,深感遗憾。于是,他带头出资并组织注释和雕版工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在池完成了文选“尤刻本”。并陈放在昭明庙文选阁,又将1600余块刻板存庙.作为永久纪念。尤袤在《跋》文中说:“庙有文选阁、宏丽壮伟,而独无是书之板,特刻印文选”。在书后的《题》中说:“贵池在萧梁时,实为昭明太子封邑,血食千载,威灵赫然。刻成文选,以慰邦人,所以尊事昭明之意云”。可见,尤袤发起注刻文选,是感动池州人对昭明太子的崇拜。“尤刻本”是当时最完整的刊本,是唯一传世的全帙本,对后来影响很大。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胡克家历经8年,据尤刻本、重新校勘再刻,并著《考异》十卷附后,成为文选另一完善注本。    
历史上,池州还有第二次重刻文选的事。元大德九年(1305年),池州路同知张正卿,捐款50金,历时13年,在池组织校勘,雕版重印文选,也将新文选和雕镂板,珍藏在西庙文选楼上。朝廷奉议大夫佘琏告老还乡回池州,欣然为重刻昭明文选作序。佘老的序,记载了张同知捐款刻书的事迹。    
2010年,池州市委、市政府重新出版《昭明文选》。作为礼品书赠送贵宾。采用了宣纸印刷、木刻绫表、60卷套装出版,典雅珍贵。就是选用胡注尤刻本。也是当代池州人对昭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发掘保护本土珍贵典籍,保留一方文化记忆,让历史文化薪火相传。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和价值,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