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梁文化|总集之祖——《昭明文选》及昭明太子史迹

 环球姓氏 2023-08-14 发布于福建

在公元1700多年前,当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遭受外族入侵,北方已成乱局之时,北兰陵在萧何20世孙淮阴令萧整带领100多名萧氏族人,为避永嘉之乱,于公元318年,南下过江来到了当时被称为武进东城里——阜通镇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孟河镇万绥村。当地居民以坦诚的态度和虔诚的心态、大度的行为接纳了他们。萧氏家族不愧是一个伟大的家族,他们继承祖训,处世友好,朴素坦诚,勤俭创业,和东城里孟河镇万绥村人建立了鱼水之情。他们发扬祖先的爱国爱民爱族的传统,利用萧氏家族的勇气和智慧,经过160多年的奋斗创业,从孟河这里先后走了出去。萧道成和萧衍先后在479年和502年建立了齐梁两个朝代,出了19位萧氏继承皇帝,(齐梁朝37位萧氏宰相),萧氏家族在这78年中,还出了萧子良、萧子显、萧纲、萧绎、萧统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恢复和创新了北兰陵萧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他们中不仅有政治家,军事家,还有一大批文化上的创业人,他们利用创造出的暂时的稳定和繁荣,在思想大解放的前提下进行了文化创新,创造了齐梁文化。因而使孟河故里这里成为齐梁文化的发源地。

齐梁文化是那个时代和萧氏家族精英与齐梁故里人合力创造。我们孟河故里人不仅参与了齐梁文化的创建,还参与了齐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抱着对历史的珍惜和珍重,自始至终地捍卫着中华齐梁文化的这一支奇葩,为她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故里人用自己的虔诚方式,把齐梁文化传承下来了。孟河故里人在保护好齐梁文化历史遗存的同时,还注意弘扬她、发挥她的作用。我们还要继续了解、深入调查齐梁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编写成书,使齐梁文化成为中华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孟河故里人来研究她、发掘她,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她的深刻内涵,使她能在中华历史主流社会中获得应有的地位

萧统(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11月被立为皇太子后, 在 531年5月7日去世,萧统英年早逝,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5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12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他16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萧统极富同情心。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3000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他性爱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3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南朝梁代太子萧统一生崇信佛教,爱好文学,引纳文学之士,论文著述,讲古习今,不以为常。凭太子的地位,收罗古今图书3万多卷,藏于东宫。当时如刘勰、陆倕、刘孝绰、王筠、殷芸等文士皆集于东宫,商讨文籍,评篇论古时今政。又根据东宫藏书,择其古今诗文之精华,编成《文选》30卷。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总集,它共选录了先秦至梁代许多重要作家的诗文歌赋作品700多篇,《昭明文选》分37类,选录标准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故不选经、史、子部图书。因此,又建一藏书楼名为 “文选楼”,召诸名士讨论坟籍,称“高斋十学士”。成为后人研究梁代以前文学发展史的珍贵文献 ,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昭明文选》本身的学术价值和萧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隋唐以来 ,《昭明文选》一直成为一门显学 ,被视为必读书的范本。由于《昭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昭明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继承唐代举科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昭明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的范本,后人史上甚至有 “《昭明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被列宁誉为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昭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必读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选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隋、唐以来,不少学者文人搜集了很多资料对《昭明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专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多种左右,其他有关考据、训诂、评论更计其数。研读《昭明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对《昭明文选》唐朝显庆年间,李善搜集了很多资料,把《昭明文选》分为60卷进行了注释,为后人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研习余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文选》的择篇标准有以下几点: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则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入。

萧统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其所选的作品,都应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而又文辞华美的作品,才能够被辑入《文选》。可见萧统在文学上即注重内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质并重的。由于《昭明文选》注意文采,所以,不少优秀诗文都因为《昭明文选》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保存到了今天,所以说,《昭明文选》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较有见地的是,对于当时盛行内容空虚的华文艳诗,《昭明文选》却一概不选。当然,有些好的诗文,由于缺乏《昭明文选》所强调的骈倔、华藻而未能被收进《昭明文选》,这是当时文坛的风气乃至《昭明文选》风格所决定的,使不少后来的学人感到有点遗憾。

《昭明文选》一问世,便受到普遍的欢迎,随着人们阅读《昭明文选》的需求,后来有不少学者为它作注。唐朝显庆年间,自李善注本产生后,《昭明文选》得到广泛的流传。唐朝开元年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合注《昭明文选》,称“五臣注”。不过它只着重解释字句,与李善注有所不同。《昭明文选》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唐以后文人往往把它当作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宋代陆游也提出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就是说熟读《昭明文选》,也就差不多是半个秀才了。后人受《昭明文选》的启发,出现了不少较好的文学选本。

遗迹传说, 1.顾山红豆树。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精心修编文选。顾山红豆树是1500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纂《昭明文选》时亲手种植的。

2.衣冠冢太子庙。昭明太子长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爱戴,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关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间颗粒无收,在池州百姓发生严重的饥荒时,萧统(昭明太子)目睹这一切,多次上书给皇上,亲自安置送粮赈灾,才使池州百姓度过劫难。在萧统逝后,池州百姓哭声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请来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过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冢和太子庙。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称作“案菩萨”)至今。

3.昭明钓台。昭明太子与贵池有着特殊的关系,贵池当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贵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监年间,石城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饿蜉遍野。昭明太子闻讯赶来石城,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颂为救星,视作神灵。至今,在贵池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昭明太子的故事。“昭明太子钓香鲫”就是其中十分神奇的一段。相传,昭明太子来到石城开粮仓,救庶民,居秀山,编选,垂钓玉镜潭。后人又把他垂钓的郎山崖下的牯牛石,誉为千古名胜:“昭明钓台”。

4.萧统求雨萧皇塘。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地方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又生瘟疫。他为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民间传说,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败萧条。萧统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不全,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他还扭伤了脚。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上山。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通岩顶,再无他途可攀。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5.昭明太子读书处。萧统镇江招隐山读书台,就读书而得名,萧统读书招隐山.镇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太子读书台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萧统的读书台,为镇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乌镇读书台, 位于乌镇市河西侧。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曾在此设馆就读而得名。据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明万历年间,乌镇同知全廷训出于对萧统才学的敬仰,便在书馆旧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于石坊上方题写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匾额。乌镇人非常珍惜这一文化遗迹。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一首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为桐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古池州城秀山门昭明钓台,秀山门是当时梁昭明太子的封地,昭明太子萧统因多年徜徉于此地山水间,期间编纂有文献巨著《昭明文选》而流传千古,名扬天下。现此地尚存全国十大古钓台之一的“昭明钓台”遗址。贵池县名也是因梁昭明太子在此食鱼为美而封为“贵池”。襄阳古城昭明台,位于襄阳古城正中,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昭明台为襄樊标志性建筑。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生于襄阳,辑《昭明文选》,垂于后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选楼",唐代改称"山南东道楼",旧有唐李阳冰篆书"山南东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钟鼓楼",嘉靖时称镇南楼,清顺治重建后定名昭明台。建筑面南,青砖筑台,中有条石拱砌券,昭明台是襄樊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常州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协润)

责任编辑:萧建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