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2-07-07 发布于云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的卡片内容是昨天就抽出来的,内容是《掌控习惯》中的一句话:“每种行为都有表层的渴求和更深层的动机。”

前几天如慧推荐给我读的《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二了,我打算今天再读一百页,明天全部读完。

我对如慧说过,我很是排斥年长老人写给年轻人的书,因为当他们在以过来人的身份说话时,我时时发现他们只站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这两天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观察自己这种排斥的感觉,看看它到底出在哪里。正因为这样的观察存在,所以我一边读这本书,一边做记录,把我看到的、我排斥的话一一标记出来,并且做了私密评论:思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例如:在《“摸鱼”可耻?怎样做一个理直气壮的打工人》中,他有这样一句话:“年轻人最不好、最不能要的就是只抱怨但提不出建设性、成长性的方案。”

例如:在《我劳动,我幸福》中,梁永安先生给了年轻人两个建议:“第一,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第二,要走出舒适区,在新的领域里寻找人生的可能性。”

再例如:在《好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中梁永安先生引用了黑格尔的话:“第二种是黑格尔特别强调我们要做的思维的人——一个有思考的人,能够深切地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如此的例子,多不胜数。我必须要承认,梁永安先生说的都是一个个常见的社会现实,但是,作为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来说,我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年轻人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一出生就是这样的吗?是什么导致了他们长成这样?这些结果是看明白了想明白了就能改变的吗?他们如何来改变自己?如何使得他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不害怕失败?当他们失败时,能不能只做具体事情的评价而不对这个人做评判?等等。

那么,回到开头我说的今天出现在我桌上的卡片的内容上:“每种行为都有表层的渴求和更深层的动机。”我观察到了我排斥的到底是什么:年轻人确实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最初的开始,他们只是一个纯真的婴儿,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给他们造成了各种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这些影响进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现实问题,呈现给社会,供无数人批评和指责。

也就是说,我排斥的是这种不回头思源的批评和指责。

就像我在举的第一个例子中一样,梁永安先生说的那句话:“年轻人最不好、最不能要的就是只抱怨但提不出建设性、成长性的方案。”那么,在这里,我也同样想说,能不能不要总是指责年轻人存在的问题,不如给出建设性、成长性的方案来,让他们可以从简单的操作入手,给足他们信心,允许他们慢慢改变?

要知道,指责的话可以轻易就说出,但是改变却是非常难的。改变永远无法做到即时性的又永久性的改变,它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更需要鼓励与接纳。如果再想远一点,那么就需要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在出错时尽可能快地面对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在读这本《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梁永安先生在说年轻人时,有很多问题他没有进行思源,而在女性问题上,他却做到了思源。

例如在《女性文化伴随社会发展,曲折向前》中,他这样看女性文化:“女性最艰难之处在于如果没有资本,那么一切权利都没有谈论的基础,她表面上也许气势很强,但实际上底气不足,因为她自己也明白,必须完全依靠男人。”

又例如在《几千年来的文化压制与禁锢》中,他这样写到:“历史上女性地位不高,女性作为一种漂泊性别,到了一定时候,往往大多数都以出嫁的方式离开家庭”;“从人类学上来说,她是文化基因的迁徙者、交换者。所以她需要依附于一个男性家庭,一旦附属于某人之后,她就要隐藏自己的容貌,所以很多地区都有习俗要求女性婚后戴上面纱,尽量减少她们的吸引力。女性就这样被社会封闭起来。所以几千年以来,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积累严重不足。”

于是我在想,如果梁永安先生在看年轻人的问题的时候,也采取了对待女性文化思源的态度,那么我可能就不会太反感他用说教的方式来引导年轻人了。

2022.7.7       9: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