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大儒曾国藩,为何却说出“打脱牙,和血吞”这样的话?

 八一方阵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文 / 蓝梦岛主

作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他在官场上的成就可谓有目共睹。靠着自己的努力、靠着汉人的身份,却能被清政府封为一等毅勇侯,而《清史稿》更是用“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这样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曾国藩在当时的无上地位。

不过,抛却曾国藩的官路不谈,其实他还是一位理学大师,是一代大儒。他的家书、家信历经多年依然经久不衰。身为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儒,曾国藩自然谨记着“修齐治平”的总体要求,也一直以“”和“”指导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反复自省,谨言慎行。可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何却会说出“打脱牙,和血吞”的狠话呢?

文章图片1

曾国藩

众所周知,儒家一向喜欢谦谦君子,一向喜欢一身正气之人,而曾国藩的这句话却显得有一些市侩,除了狠还是狠。其实,曾国藩说这句话也是有一定原因的,而关于这句话的起因,就不得不提太平天国起义之事。

清朝末年,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可以说是给了当时已经是千疮百孔的清王朝以沉重一击。咸丰皇帝听闻有人起义造反之后,自己急急派出了自己的八旗军队去镇压,可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铁骑,此刻已然如同一张白纸一般的不堪一击。无奈之下,咸丰皇帝便选择了让各地官员办团练,通过民兵组织来帮助清政府。而曾国藩就是在此时选择了出山。

文章图片2

曾国藩画像

其实起初曾国藩是不愿意领这份差事的,一来是因为自己是因为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这段时期如果出去为官就会“名不正”;二来自己乃是一介书生,并无带兵打仗经验,贸然出击有可能会惹火上身,此乃”言不顺“。因此,曾国藩也曾一再的推辞。

然而,曾国藩最终还是出山了,至于他为什么出山,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好友郭嵩焘的劝说,郭嵩焘直言”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清史稿》);有人说是因为他的老师唐鉴曾在皇帝面前保举过他,也有人说是曾国藩是因为想要建功立业。不过,笔者以为,曾国藩的出山,其实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儒家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引导,二则是功名心作祟。可不管怎么说,曾国藩千呼万唤总算是始出来了,并且打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可就是这种心思,差点害得他身败名裂。

文章图片3

咸丰皇帝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一定律指出,人们在完成一个任务时,其动机水平保持在中等之时,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过高或者过低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反观曾国藩,他在出山办团练之时,其动机水平可谓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可结果呢?

一败涂地!

曾国藩到了长沙以后,对于官场以及军队的政治生态及存在的问题洞若观火,于是他便决定借此机会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不仅要训练团练,还有训练绿营士兵,而这很明显有越权之嫌,绿营士兵对他也是大为不满。并且由于他决定用“乱世当用重典”这样的理念来治理地方,赢得了”曾剃头“的外号外也使得从群众到官员都对他颇有微词。而当这样的不满积攒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时,就是致命的哗变。

曾国藩面对这样的场景,也只有仓皇逃窜的份。可当他跑到巡抚骆秉章面前寻求帮助时,结果却是”国藩亲诉诸巡抚,巡抚漫谢之,不为理,即日移营城外避标兵。“(《清史稿》)

也就是说,当时曾国藩去找了湖南巡抚骆秉章,但是骆秉章也因为对他不满,所以选择对这件事听之任之。事情到了这一步,曾国藩明白,自己在长沙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所以他便选择了退到衡阳。

文章图片4

洪秀全

如此一来,曾国藩俨然成了湖南官场的笑话,而曾国藩对于这样的结局,自然也是十分愤怒。他想不到自己苦心孤诣地想要为国为民造福时,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一种尴尬结局,整个湖南官场都在看他的笑话。

这个时候,按照一般人的脾气可能就撂挑子不干了,不过曾国藩倒是没有这样做,他决定用另外一种方法来为自己洗刷冤屈,而这种方法就是借助皇权来平息关于他的诸多舆论。于是,他便写好了奏折准备弹劾湖南的官员。

很明显,曾国藩在此时还尚且认为自己的失败,原因都在于别人身上,与他自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可是,曾国藩在写好了这个奏折后,却没有将之寄出去,反而是在左思右想之后,决定撕了这一份奏折,并且写下了“打脱牙,和血吞”这样一句话。

文章图片5

曾国藩语录

毫无疑问,通过这句话,我们看到了曾国藩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

对于曾国藩,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就是并无什么大才,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几次才侥幸得了一个同进士。可是,也就是这样一个毫无背景之人,却在晚清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中取得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身的修养与能力。而他更为人所称道的一点就是,他的超强反思与反省能力。

纵观《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书籍,从只言片语里我们都能看到曾国藩简直是将“吾日三省吾身”发挥到了极致,而关于“打脱牙,和血吞”这句话,则也正是他经过反思之后所得出的血的教训。

文章图片6

曾国藩与左宗棠

曾国藩在长沙出走之后,无疑是狼狈至极,他心中的怨恨、愤怒与失落可想而知。可是,当他在经过反思以后却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失败,更多的应该是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比如,他为何不先和巡抚搞好关系?为何不按部就班来进行整治,反而越权去管绿营的事?他为何不多招揽一些人才,却一味地要当这个孤胆英雄……

如此疑问,不胜枚举!

经过这样一番痛定思痛的反思后,曾国藩醒悟了。他知道,自己得到这样的结果,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自己身上。那么,既然如此,他又何必去写奏折自取其辱呢?倒不如,将“打脱了的牙和着血吞了“,忍辱负重而前行,才是他真正应该走的路!

文章图片7

曾国藩雕像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这一次反思,的确是极为成功的。到了衡阳以后的他,一反常态,放下了自己知识分子的尊严,以一种更为务实、更为勤奋的态度去组建湘军。也正是靠着他一手组建的湘军,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不世伟业。

儒家向来讲究入世之学,也向来讲究“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曾国藩这位儒学大师也切实是按照这样的思想指南去做的。他明白,生活中、事业上的磨难,都是提升自我的机会,只有”动心忍性“,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才能看到”打脱牙和血吞“这样悲情行为背后的别样动力,才能进而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书籍:《清史稿 曾国藩列传》;《曾国藩家训精华》;《曾国藩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