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4岁的何香凝临终前,紧拉着周恩来的手恳求不火葬,总理含泪答应

 新用户2830kzGu 2022-07-07 发布于湖南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带头签署了火葬倡议书,之后,很多领导人积极响应,在去世后选择采用火葬的方式。

文章图片1

1972年,一位94岁的老人生命垂危,躺在病床上,但她还在坚持等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周恩来总理,直至周总理赶到病床前,她才提出自己的遗愿:“我不要烧,不要火化遗体”。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周总理含泪答应了她,表示中央一定尊重她的遗愿,按她吩咐采用棺葬。听到总理亲口允诺,这位病床上的老人才慢慢闭上了眼睛。逝世后,她的灵柩被送往南京,与自己的丈夫葬在了一起。

这位94岁的老人名叫何香凝,她和周总理有何渊源,能让周总理亲自关照她的身后事,她又为何非得选择棺葬呢?

今天,我们将走进何香凝波澜壮阔的人生,认识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奇女子。

文章图片2

1878年,何香凝出生在香港的一个茶叶商家庭,尽管经济条件优越,但父母的思想仍然是封建的,7岁时,何香凝被母亲逼着裹小脚,遭到了她的强烈反抗,每天晚上,她便拿出偷偷藏起的剪刀剪掉裹脚布,几十次后,父母也无奈放弃了让女儿缠脚的想法,就这样,何香凝拥有了在那个年代被嫌弃的“大脚”。

此外,何香凝哭喊着要进学堂和家里的男孩子一起学习,但遭到父亲的拒绝,不过,她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想法,开始攒钱买书自学,遇到不懂的就去问哥哥或者请教先生。

就这样,何香凝慢慢到了婚配的年龄,然而,一双“大脚”让她的婚事陷入了窘境,对于当时的香港,“裹小脚”仍然十分流行。巧的是,上天冥冥之中已经为她牵好了红线。

还在书院学习的归侨学子廖仲恺正谨遵父亲的交代,找一位没有裹过脚的女子做媳妇,听到这个消息的何父,立马找媒人说合,1897年,何香凝和廖仲恺结为夫妻,婚后,二人生活虽然贫苦,但好在志趣相投,在廖仲恺的帮助下,何香凝学习读书、写字、画画。

文章图片3

廖仲恺完成学业后,又萌生留学日本的愿望,得知丈夫的心愿后,何香凝十分支持,并将自己的嫁妆、首饰等卖掉,筹措学费同丈夫一同前往日本。而到达日本的何香凝,也先后在日本多所知名学校学习,还跟随日本画家田中赖璋学习画画。

在东京学习生活期间,何香凝又认识了孙中山,并和丈夫廖仲恺一起开始接触革命新思想,此后,夫妻二人的生活就开始和革命息息相关。

1903年,何香凝在革命杂志上发表《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成为国内宣传妇女解放的早期领军人物,也奠定了她在中国妇女解放历史上的地位。

1905年,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加入同盟会,继续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工作,同时,两人在东京的居所也成为同盟会成员的联络中心,何香凝担负起了通讯、后勤的工作,同时,还在开会时看门把风。

“身为富家小姐的何香凝,本来连饭都不会做,但她却从头学起,满怀热情地完成各项工作,成了一位富有才干的管家。她的忠诚和悉心,赢得了孙中山及留日革命青年们的信赖,被亲切地称为'奥巴桑’(日语,意为'女管家’)。”

文章图片4

何香凝在同盟会参加革命工作的同时,她还在东京的一所美术院校学习绘画,她之所以学习绘画,大多数人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何香凝本身身体不太好,而美术学院课程相对轻松,另一方面,孙中山计划在国内发动武装起义,需要制作各种图标旗帜,这些都需要有人把它设计出来,这一点在何香凝的自述中也能看到。

“自此以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反清起义部队所用的旗帜符号,有一些就是我在孙先生指导下描绘和刺绣缝制的。”

在之后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何香凝就这样拿起画笔,当做自己的革命武器,源源不断地向外界输送革命思想,体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与此同时,她的艺术造诣也逐渐提高,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一位知名画家。

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讨伐袁世凯运动、组建新政府等方面,人人不知何香凝,但又处处都有她的痕迹。

1922年,掌管财政的廖仲恺被留守广州叛变的陈炯明拘押,得知丈夫被囚禁的消息,何香凝四处奔走,想办法营救丈夫,8月18日的一场军事会上,何香凝满身泥垢闯进会场,放下豪言壮志“衣湿有什么要紧?我今天来,还做好来血湿的准备”,随后,一番慷慨激昂的讨伐后,陈炯明怕事情闹大,最终释放了廖仲恺。

文章图片5

1924年,在孙中山的牵头下,国民党改组,决定联俄、联共,何香凝坚决支持,同时,她开始在妇女运动领域“大展拳脚”,带领妇女游行示威,争取妇女解放和要求获得合法权益。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逝世,他把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何香凝照顾,何香凝当即表示请孙中山放心。

“我亲近先生二十余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病不能愈,我和全体同仁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

同时,孙中山所创立的国民党内部也分裂成两股力量,一股是继续秉持孙中山遗愿,与共产党合作坚持共同对外,另一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破坏两党合作。同年8月20日,何香凝和丈夫廖仲恺乘车前往惠州会馆开会,下车后,早已埋伏在会馆旁边的四名歹徒互相配合,由两人掩护,另外两人开枪不断射击,事发突然,廖仲恺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身中数枪倒在血泊中,四名歹徒最终只打倒一名,另外三名全部逃窜不知所踪,枪声停止后,现场一片混乱。

文章图片6

廖仲恺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不幸逝世,不过,幸运的是,何香凝没有受伤。她强忍悲痛,开始料理后事。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去看望何香凝,并叮嘱她多保重,不同于蒋介石的“嘘寒问暖”,共产党人则是真诚地表达关心,周恩来第一时间直奔医院,探望关心。

原本,周恩来和蒋介石商定要立刻抓捕杀害廖仲恺的凶手,并确定发布公告的时间是事发当晚11点,但是,蒋介石却突然修改了命令,提前两个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并修改出行口令,这一切,周恩来全然不知。

迫于舆论压力,在调查出一部分结果后,蒋介石仅仅将凶手赶出广州,便匆匆了结此案。丈夫的死亡对何香凝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国家的革命事业中。

1926年,在邓颖超、蔡畅等人的协助下,何香凝在国民党内部创办妇女运动讲习所,培养人才骨干,交流妇女运动的经验,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她的影响下,自己的一对儿女廖承志和廖梦醒双双赴欧洲留学,并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加入了革命的滚滚洪流中。

文章图片7

就在廖仲恺逝世的两年后,也就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中国共产党人大下杀手,引起国内外愤慨。何香凝拒绝参加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礼,之后,汪精卫也开始发动政变,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在这一时期,何香凝挺身而出,直言自己要保护共产党人,还派人安排帮助革命同志离开上海、汉口等地。

“我是妇女部长,若认为妇女都是'共党’和'准共’,我是她们的头头,有事找我,不准为难她们!”

看到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和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何香凝彻底失望了,她下定狠心,要离开国民党队伍,公开发声辞去国民党内一切职务。之后,她先后游历英国、德国等地,过着清苦的流亡生活,但她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形势发展。

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又下达不抵抗命令,致使东北开始了长达14年被殖民奴役的历史,3000多万同胞生活在日本侵略者的剥削和掠夺下。何香凝获知消息后,立马赶回上海,为支援抗日战士们积极筹集资金。

1932年上海事变爆发,在何香凝的组织下,募捐活动展开,向前线部队送去了军饷和物资。此外,她还和宋庆龄等人一起创办伤兵医院,为受伤的士兵们提供医疗救助。何香凝的巾帼英雄形象和爱国情怀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佩,当她要求蒋介石支持十九路军的抗战行动被拒后,曾愤然写下一番话,让蒋介石羞愧难当: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文章图片8

此后,何香凝继续为救国运动四处奔波,她创办妇女救护训练班,大大缓解了前线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

全面抗战爆发后,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何香凝更是对救亡运动充满着热情,1937年,以何香凝为主要负责人,在上海创办了全国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以此为起点,她又请宋庆龄出面,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奋斗到底。一时间,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后方筹集的抗日物资不断送往前线部队的手中:

“现在是我们民族争生存的最后关头,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姊妹们,请都快起来,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能上战场的上战场,能救护慰劳的就来做救护慰劳的工作。”

上海淞沪会战期间,何香凝还专门组织了战地服务团,跟随国民党军四处转战,慰问演出53次,在前线战斗了3年,极大振奋了士兵的抗敌士气。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便定居香港,但她时刻关注着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为支持抗战,她号召海内外华人华侨捐款捐物,并亲自作画作为答谢,1939年,何香凝为抗日前线和敌后根据地送去了大批医疗物资。

文章图片9

解放战争期间,何香凝公开明确反对蒋介石进行内战的政策,并积极组织国民党内的民主力量,反对蒋介石,1948年,何香凝发表声明,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表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何香凝一家人应邀回到北京,并在车站,受到了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其他重要领导人的热烈欢迎,10月1日,71岁的何香凝登上天安门城楼,在现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何香凝终于回到了自己为之热爱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祖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主要致力于国家侨务工作方面,极大团结了海外华人华侨,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立下汗马功劳。除了努力工作、参与国家建设外,何香凝还是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但她的诗画仍然离不开国家,战争时期,诗画内容主要以救亡图存、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和平年代,诗画内容又多以讴歌劳动人民、鼓舞社会主义建设为主。不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日常工作,何香凝的一生总是与中国二字息息相关,牢不可分。

1970年,已经92岁的何香凝不慎摔了一跤,同时,她又被诊断出肺炎,最终,被送进了医院,周总理得知后亲自赶往医院看望,十分关心她的身体,要求医院尽全力治疗。

文章图片10

1972年初,何香凝病情加重,家中亲人到医院陪护,这时她已经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了,只要清醒时,何香凝总要阅读报纸,关心国内外大事。

8月26日,周总理再次到医院探望何香凝,这时的何香凝已经被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她本人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周总理来到病床前,何香凝一直握着他的手不放,同时,口中又一直喃喃自语,但由于声音太小,周总理听了半天也没听明白。意识到老人可能是要交代些什么,周总理忙俯下身子,贴在何香凝耳边,大声问道:“大姐,有什么事你就说,我听着呢。”

何香凝稍作犹豫后,断断续续向周总理说出了一个不情之请:“我与丈夫廖仲恺生前有'生同衾,死同穴’的约定,如今大限将至,希望中央能批准我棺葬。”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了丧葬改革的方针,由土葬改为火葬,除了节约用地的目的外,还要改变当时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周总理更是大力支持,并积极以身作则,多次嘱咐自己死后要实行火化,甚至还要将骨灰抛洒在祖国大地上。

“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割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文章图片11

听到何香凝要求棺葬的话后,周总理郑重地反握住她的手,说道:“大姐,你放心,我代表中央和毛主席同意你的要求,一定会让你和廖仲恺先生葬在一起。”

听到周总理的保证,何香凝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的脸上也露出了许久未见的微笑。

当周总理将此事告知毛主席后,毛主席也表示理解,说道:“你做得对,何大姐是我们党最忠诚的朋友,她的这个遗愿应该满足。”

后来,周总理在和廖承志谈起当时答应其母亲要求棺葬的原因时,感慨道:“何大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贡献很大,她的这个要求应该被满足。”

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周总理下达特别指示,根据何香凝生前遗愿,由江苏特意成立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何香凝和廖仲恺的合葬事宜。9月5日,何香凝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朱老总主持,宋庆龄致悼词,周总理、叶剑英等国家重要领导人也出席了追悼会,毛主席送上了花圈。

文章图片12

宋庆龄悼词中的一句话,精准概括了这位94岁老人的一生:

“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刘斐、朱蕴山和廖承志、廖梦醒等人一起护送灵柩前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她值得被后人铭记,值得我们尊敬。

“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文章图片13

不得不承认,何香凝便是这样一位女子,在民国激荡的岁月里,即便荆棘缠身,她决不选择屈服,在抗战危险的岁月中,即便炮火纷飞,她始终为前线战事四处奔波,在新中国和平的岁月里,她依然为国家发挥余热。她是被历史大写的女子,是上个世纪永不落幕的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