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真好玩: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

 陶鹿在读书 2022-07-07 发布于上海

建安时代的曹植天生“若成诵在心,借书与手”,十岁就能诵读诗论辞赋;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六岁作文,九岁改《汉书》,十四岁写《滕王阁序并诗》;名字排在初唐四杰末的骆宾王,七岁能文,一首《咏鹅》诗,就是儿时随口吟诵而出;十二岁的顾城这样写道: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一方面这些文人早慧与家学渊源,但另一方面能够总结出孩子在启蒙之后,他们的话语是最直接接受世界反馈而出的诗句,他们是离诗最近的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何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这个世界,用语言创造一首首特有的充满童真的诗歌,树才老师用他三十年的写诗经历和与孩子的互动基础上,写就《写诗真好玩——树才老师给孩子的诗歌课》一书,引导孩子走进诗歌的美妙国度。

树才老师在书序中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教”,而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写。童心即诗,为什么现在网络上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小朋友写的诗被大家关注,比如: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七岁的姜二嫚
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铁头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与小说不同,诗歌有无尽延伸的想象空间,简短迷人又瑰丽多彩。小孩子的世界单纯而丰富,虽然词汇有限,但洞察力别具一格,直白表述,不受方法论约束,孩子是最能排除杂念,倾听自己和大自然的声音,这一点,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写不出诗来的大人应该向孩子们学习。

书中精选了40首中外经典现代诗,一诗一讲,从“为什么要要学诗”、“诗是什么”开始带领大家走进诗的世界。每一首孩子写的诗,都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与启发之语。树才老师还列举了很多著名诗人的作品,比如诗人木心的《从前慢》、北岛的《一切》、海子的《活在珍贵的人间》、兰波的《感觉》、小林一茶的俳句等,也引用了诗坛诗人们的作品,更加贴近当今生活。在观察世界与生活之余,抓住孩子们的另一大特点——模仿,通过诵读学习大家作品,让孩子自行寻找能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最佳方式。

书中9岁的何优优的《从前慢》就抓住了诗歌的内核,虽是仿作,却是真情流露。

从前一年养一头猪
过年杀猪揽臊子
那味道总也忘不了
从前的白馒头香
西红柿心很软
黄瓜很真

孩子动用了自己的记忆、父母的故事,身体的触感来表达快乐或者悲伤,那些抽象的心情也就变得形象,并有了色彩、味道和声音,这些温婉的诗句背后包裹的是一颗颗敏感的心这份童趣天真真实会感染每一个人。

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说没有绝对的脱离文本的天真,也没有抽象的深刻。树才老师的36讲诗歌课,都是启发引导孩子开启自己的诗心与诗情,去感悟语言的魅力,发现身边所有的美好。童言稚语,弥足珍贵。一颗写诗的种子被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这是教育的莫大功绩。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每个孩子都有写诗的能力,如果不能和他们的频道相对应,反而会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孩子们看世界的那份纯真,树才老师的这本书,其实是对目前家庭教育与体制教育的一种映照,甚至是反省和呼吁。

不要忽视了孩子们在童年时期的这份被上帝赐予的能力,他们的创造力和文字张力,没有所谓的刻意与做作,而已经长大的我们,更多要去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去引导,去欣赏这份人间的纯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