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诗能教吗? | 侯晓彤 · 少年读邻

 早茶夜读 2021-03-13


此为“早茶夜读”微信公众号专栏“少年读邻”文章,栏目由 凤梨 主持。


文  |  侯晓彤(语文教师)

树才老师的这本书叫做《写诗真好玩》,诗歌的确是一件灵感飞扬的事儿。但作为语文老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真实感受却是:写诗真好玩,但是不好教。甚至很多人会直接从根本上上质疑:写诗能教吗?诗是一件多么私人化的事情,是一件多么需要天赋的事情,诗人是被“教”出来的吗?树才老师的这本书用娓娓道来的诗歌漫谈和小朋友可爱灵动的诗直接回应了这些问题。读完之后我更加确定,写诗不但能教,而且很有必要。那么诗歌应该从哪儿开始教起呢?

树才著《写诗真好玩:树才老师给孩子们的诗歌课》

出版方: 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

01

用诗歌讲授诗歌,用魔法打败魔法

所有文体的文学史都是从定义开始的。在本书开头的几节里,树才老师也给孩子建构起了诗歌的初感知,让孩子初步理解“诗歌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诗”“去哪里寻找诗意”等问题。但和文学史不同,树才老师这本书的读者是孩子,所以即便要回答这类复杂的问题,也要注意方式。树才老师想到了很好的办法,就是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都借用有趣的小诗来帮助孩子理解。

在这本书的开头,树才老师用一首诗来告诉我们,“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事物叫什么,那只是一个命名,一个概念。而诗歌要呈现的,是事物动起来的样子,也是我们直接感觉和捕捉到的样子。那么去哪里找诗呢?树才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自己找到诗的经历:有一次他在逛公园的时候看到有个孩子跑跑停停,饶有兴致地观察自己的影子,树才老师觉得很有趣,就把这件事写成了诗。你看,诗歌就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件事里。

这样以来,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那些复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小朋友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树才老师已经狡猾地带着大家读了好几首诗了。这让我想到了我给学生讲现代诗时的情境,已经上了初中的孩子普遍对现代诗比较抵触,他们觉得诗歌就是“回车加空格”,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一时间课堂难以继续。于是我就给学生看了好几首古怪幽默的小诗,它们有的像文字游戏,有的像脑筋急转弯,有的像谜语,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接着,我让学生快速翻阅了讲义上的几十首诗,并选出“你最喜欢的”和“你最无感的”两首诗。在阅读、投票以及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学生好像自己建立起了一些评价诗歌的标准。而从大家选出的篇目来看,孩子们出自本能的审美都很在线。正如树才老师所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与其费尽口舌灌输给学生诗歌多么神圣神秘,不如像树才老师这样,直接用诗本身来做钥匙。

02

一首立体的诗

阅读一定是所有人写作的开始。也许没人给海子上过诗歌课,但他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自我教学的一部分。树才老师说自己诗歌课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动笔写。于是他每一讲里,都会分享一到五首诗,带着孩子们去品味诗歌的味道,实现从读到写的跨越。

大家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到底从哪里开始读?怎么读?选择每一首诗的目的是什么?这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在本书中,树才老师对每一首诗的讲解中都涉及到了诗人及其流派主张、诗歌技法、诗歌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诗歌还会有个性化的延展,解读的立体化使得每一首诗都被“充分利用”,值得老师们参考借鉴。

读诗是否一定要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文学主张呢?这是一个在文学理论中可以争论几十页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只需要讨论学生是否需要了解诗人,了解到什么程度。首先,了解诗人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创作背景,更好的理解诗歌,其必要性不言而喻。其次,通过树才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诗人写出的诗是不一样的,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个课下注释中的名字,而是一个个历史中鲜活的人物,在脑海里形成自己的“诗歌宇宙”。此外,我也注意到树才老师会见缝插针地给学生介绍不同的诗歌样式,比如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日本的俳句等等,可以让学生看到诗歌的多样性,不断增加新鲜感。树才老师说,希望小朋友通过写诗读诗,也找到自己的“偏爱”,并向自己偏爱的诗人学习,这样会更有收获。这点我非常同意,学生在建立喜好的过程中会不断追问诗歌的标准,和诗歌作品建立情感联结,从而更加贴近诗歌。

写诗有哪些常见的技巧?这些技巧学生能够掌握吗?诗歌的语言有其特殊性,我们常把它称之为“陌生化”。之前我看到有老师为了强调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给出几个词让学生随意组合成句子,以期学生感觉到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不适合放在诗歌课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已经够“细碎”了,主题和方法上再没有任何限制,孩子就会再次被“不明所以”的话语淹没。树才老师把诗歌技法融入在不同诗歌的主题中,使得诗歌变得“及物”了很多。从主题选择来看,树才老师选的诗歌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与亲人相处的瞬间、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生活的哲理思考、对战争的反思等等。我在阅读中惊喜地发现,树才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很多生活的哲理。的确,诗歌的意义,不就是帮助我们更敏锐地观察和思考人生吗?在每一首诗的主题之下,树才老师也会从技巧层面上提醒学生关注语言的节奏与温度,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所感、敢于使用假设和转折……这些细致的讲解既给学生拆解了诗歌的“套路”,也让学生获得了表达情感的新方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树才老师在每一讲的结尾都会抛出一个话题,让小朋友们自己试着写一首诗,到这里,才算是完成了从读到写的完整跨越。

03

属于我自己的诗

在本书每一节的最后,树才老师都会选一两首小朋友的诗。这些诗虽然稚嫩,透着模仿的痕迹,但却时常让人眼前一亮,感到惊喜,恰好说明了诗歌是“可以教”的。模仿是写作的开始,去年我讲完余光中的《乡愁》,就有学生写了一首仿作:

寂寞 
八年级 徐士恩

孩童时,
寂寞像一本书
我不懂它,它不懂我。
 
少年时
寂寞像一只小狗
它会追我,我也会跑开。
 
而现在,
寂寞是小猫咪的脚
轻轻地踩在我的心头。

这首诗虽然有较重的模仿痕迹,但是在具体表达中融入了孩子真实又敏感的感受,所以很打动我。孩子们把模仿当做拐杖迈出第一步,慢慢就会在此基础上更自由地独立创作。

树才老师从始至终一直在强调要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诗,留给小朋友的诗作题目也紧密围绕生活展开。我在诗歌教学中,也会鼓励学生用诗歌去记录身边“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我的学生王馨艺同学就用一首诗来记录自己忙碌又充满趣味的初中学习生活:

在草稿纸漫天纷飞的日子里
八年级 王馨艺

在草稿纸漫天纷飞的日子里,
一天,
又是一天。
八分钟前太阳的电磁波穿过窗帘间的缝隙照在未干透的黑板上,
板槽里堆积的碳酸钙粉末旁观着时间的耗尽。
桌上乱画的草稿一行接着一行
从恒星光谱的红移蓝移,
到辽中南工业区
几行过去分词里,
夹着一价氢氯钾钠银
教室后的钩子上各色外套扑在一起
上面堆砌起象棋和球拍
窗外黝黑的枯树上堆满细碎的水晶
枝头鹅黄的芽尖像瞬间定格的雨滴
无声的流淌着
那时我们的世界可以用知识丈量,
钢笔的低语声入耳也刚刚好。
在草稿纸漫天纷飞的日子里,
一年,
又是一年。

李天霖同学有感于家庭暴力的社会新闻,写下了一首《春天的原谅》:

春天的原谅
八年级 李天霖

轻灵的春风从我身边拂过
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我穿过嫩绿围墙的孤岛,来到了树林里。
好玩地搬起石头,
把春天砸个头破血流,
疼得她直流眼泪。
没关系,
待到来年花红浸过山河
她就会把这些事情忘掉
真正的原谅了我。

这些诗作让我们认识到,当你把诗歌介绍给孩子之后,他们就会在生活中带着诗的眼睛思考,他们会更加敏锐、更加犀利、更能共情。寒假期间我和学生一起读了树才老师的这本书,我发现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更关注树才老师的讲解,但我的学生则非常喜欢“孩子的诗”这一栏目。这让我想到了刚开始讲诗的时候,每次在课堂上读学生写的诗,其他同学都特别活跃,鼓掌、起哄、叫好,那场面就像在听相声。而每次听到精彩之处,孩子们会一起感叹:“妙啊!”在这本书中,“孩子的诗”一栏就起到了这样的“互动”作用,小读者在读到这些同龄人的诗时,灵感被进一步唤醒,可以感觉到一种特别的亲近。这个部分的存在就像是一场小型读诗会,给了孩子动笔的勇气。

04

做个对生活敏感的人

读罢全书,你会发现,除了关于诗歌的解读和指导,树才老师一直在提醒孩子关注生活的细节、瞬间、琐碎,正如他在最后一节告诉我们的,“诗人是最敏感的一类人”“诗其实不在天边,也不在传说中的'远方’……诗就在你身边、你眼前;诗就在你身上、手上、鼻尖、额头上;诗就在你的心里,它是你时刻变化着的心境。”

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比“诗歌教学”更重要的东西,是“诗歌教育”。通过学习诗歌,孩子获得的不只是一种写作技能,而是一种敏锐感知生活的能力。我的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她的一首诗很适合用来做这篇文章的结尾:

孩子的眼睛
八年级  师润

每个孩子
都会害怕床底
衣橱
和所有裂开缝隙的、未紧闭的门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度过一个夜晚
你会疯掉的
 
科学家们
只知道孩子们
更加具有洞察力
不知道
孩子们制定了多少“规则”
 
不要发出声音
不要轻易走动
要学会隐藏自己
要躲避在光里
35岁的失眠症患者
在电脑前打字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希望屏幕上的光
能让暗夜远离
 
现在
用一个孩子的眼睛
看向你身后
尽量不要尖叫

某种程度上,诗歌就像师润同学所说的“孩子的眼睛”,对世界保持警惕和敏感,代表着一种“另类”的观察方式。等人们长大,可能会忘记这双眼睛,但也会在某个瞬间,重新唤醒和它有关的记忆。所有诗歌的赏析和创作其实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敏感地观看生活,体会驾驭语言的快感,能在某一个情感丰沛的时刻更自由地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是不是诗,反而不那么重要。

“现在,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向你身后,尽量不要尖叫。”



杨早新书



作者: 杨早
出版: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12
页数: 320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他用漫画编缀起散落在时间中的情感 | 樊俊麟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