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门的独家兵器:这是练棒槌的?

 武谈 2022-07-07 发布于北京

形意拳属于短打拳术,在历代传承中一般以传拳为主,宗旨是“强身健体,防身御敌”。它的套路编排短小精悍,动作简单古朴,不尚花招,力求实用。一套拳少则三五个动作,多则一二十个招式。在传统形意拳二十几个套路中,仅有杂式捶的动作相对多一些,也只有五十几个动作而已。

我们知道的,历史上形意门前辈也大多是以拳术称雄武林的。如形意拳的创始者李洛能,武林号称“神拳李老能”,形意拳的第二代名师郭云深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誉,其后的张占奎更有“闪电手”之称,再后的韩慕侠、尚云祥、孙禄堂、薛颠、张鸿庆、唐维禄、傅昌荣等近代形意门大侠,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拳术大家。仔细想来,形意门人以拳技名播天下,是时代变革的结果。自明末以来,西洋火器大量进入中国,逐渐取代了军队中的冷兵器,而作为过去军队中主要作战武器的刀、枪、剑、棍等自然失去了它往日的威力。这些冷兵器被淘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武术家顺应时代的变化,把武艺的重点放在拳技研究发展上,是顺应时代变化之需要。可以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至少在今后若干年也不会消失。

形意拳是顺应历史不断发展变化而演变成长起来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她发展到今天,不知凝聚了古今多少代英雄豪杰的心血和智慧。有人说,形意拳是南宋的岳飞为了提高抗金部队的战斗力而创编的,这也可以理解。形意拳的拳械套路都是以五行拳为母式,其动作简单、实用,易于一般人学练。明代的戚继光、民国的尚云祥都曾有过变拳械招式使之适于军队击敌的实践。他们传授士兵的武艺,在战场上确实显示了杀敌报国的威力。

其实,目前有历史依据可考的“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前身)创始人,当属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隆丰。心意六合拳脱胎于少林拳,当年姬隆丰曾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学艺多年,后以大枪术悟出心意六合拳法之理,创编出心意六合拳。此拳传至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又有所发展,李洛能得此技时已三十七岁,后经十年苦修,技艺大成。当时先生在原心意六合拳基础上,加之自己所悟,又创出了形意拳,至此,李洛能始开心意六合拳北派。应当说在形意拳的传承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器械传承。在形意门的传承中,也曾有过各种刀、枪、剑、棍以及六合大枪、凤翅铛等长短器械的传授。而且到郭云深、李存义这两代,还创编了形意鞭、朴刀、月牙铲等多种器械套路。其后的一些形意门派系中,还曾出现过诸如白虎鞭、判官笔、峨眉刺、麟角刀等一些稀有器械套路传承。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形意门拳械技艺内涵。应当说,这些稀有兵器套路的创编,大多是吸收、借鉴了别家门派拳艺精华,为形意门之所用。

我曾经练过形意门的判官笔,但我也知道,在中国传统武术的拳种中,有很多门派都有这种器械传承,所练招式都是大同小异,互有借鉴。而形意门所传承的判官笔,显然是吸收了外门所改编的东西,所以不能算是独具特色。

形意双棒的制作

当我学习了形意双棒以后,我才觉得这才是形意门的独家兵器。它的招式使用,完全符合形意拳动作简单古朴、易学实用的特点。

形意双棒,顾名思义,既为棒,则比棍要短,既为双棒,肯定又比单棒更短。首先双棒的制作,没有固定规则,它完全是根据个人自身特点所制。比如,制作时先要考虑个人的身高、力量等。一般人,可以使用长500毫米左右的棒。棒的粗细以自己手能握住为宜。若用白钢管制作,可以考虑用直径32毫米的管子为佳。制作时先切割好一根500毫米的管子,两头用气焊火烤红,然后用小锤子捣成鼓圆,待冷却后,用细砂轮打磨棒头,然后用细砂纸打磨整个管棒,使其增加光亮度,即可使用了。为了增加双棒的观赏度,还可以在棒的一头套扣(或焊接),装上一个小箍头,挂上几个铁环,再系上两块彩绸就更有观赏性了。如果没有铁管,也可以用相同长度的硬木棒制作。

唐维禄与形意双棒

汉沽形意门所传承的双棒,源于天津宁河县丰台镇的形意名师唐维禄先生。严格地讲,汉沽地区的形意拳,最早也主要是由唐维禄先生在民国年间传入的。一般人都知道唐先生是形意大师李存义的传人,其实唐先生初学少林拳,后学形意拳,而先生的形意拳启蒙师父则是河北深州的申万林老先生,申万林是郭云深的传人。申先生也是宁河县傅昌荣、张景富(人称“果子张”)等名师的形意拳启蒙老师。因此,至今天津芦汉两地的形意门人,都对申万林老先生敬仰有加。

唐维禄先生是民国年间北方有名的形意拳大师。他一生授徒很多,但多以传拳为主,所传兵器不多。在唐先生所传的器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一是“三十六棍对打”,二是“形意双棒”。前几年唐先生的一位弟子李仲轩老师曾写文章披露说:“唐师独到的兵器是判官笔,在形意门中判官笔就是双枪,有一条胳膊长,枪头是圆的,练娴熟后再缩成一条小臂的长度。我特意打造了一对铜的,也不用点穴了,这种分量不管捅在哪儿,人都得趴下。”

这段话虽仅寥寥数语,但却道明了此物的出处、性质及用法。李老的话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唐门所传的双棒,应该是吸收了别门的判官笔技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意拳的特点,创编出的一套形意独门兵器。不过此技在后来唐先生的传人中又有了不同侧重的传承发展。比如李仲轩老师的练法是将此技向双枪技法上发展。但在我们汉沽的唐门传人中所演练的这套东西,技法可就丰富多了。因为此物(指双棒)可长可短,所以其内涵就不仅只有双枪之技了,它也可演练出诸如刀、剑、棍、棒等多种兵器的技法。

另外像李老所讲,将双棒缩成一条小臂的长度,那又变成另一种练法了。小时候见到过一位唐先生的再传弟子善练双棒,每当节庆时候,这位老师就出场演练一番,人们见他的双棒长短和形状很像旧时妇女们捶衣服用的棒槌,后来就称这位老师是“练棒槌的”。

棒出有名

我的形意双棒,初学于我的一位同事的父亲。记得他当时教我时,教学双方都不得要领,一开始,他今天教我这样练,明天又教我那样练,老是变样儿,搞得我很糊涂。开始我以为他不愿教我,故意搞乱,没有程序,使我难记。后来在我再三追问下,他才说,形意双棒本来就是没有固定招式的。双棒的演练是以形意五行拳的劈崩钻炮横为母式,其中夹带着一些十二形拳的招式,演练时可以随意组合。但仅记这些还不能练好形意双棒,因为仅懂这些,形意双棒的演练始终脱离不了固定套路的程式。而我在这个阶段,则老想着能记下几个固定招式练习才好。现在想来,这是不得要领的初级练法。

后来我学习了形意盘身掌法,这下子练习双棒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原来要想练好形意双棒,同样也要掌握好形意拳特有的各种步法。形意双棒是在各种身法、步法的变化中演练的,它和形意盘身掌一样,没有固定招式。但棒出有名,绝不乱来。棒式源于形意五行、十二形拳之母形,随意组合,任其发挥,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形意拳之拳式特点。

我自幼练过少林拳械,对刀枪剑棍各种器械略有研究。但我觉得这形意双棒的确是一件难得的武术运动器械,它既能健身娱乐,又能防身自卫,而且老少咸宜,使用广泛。它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不张扬,但又很实用。现在的人都很喜欢练剑,但剑术之应用多已失传。今之剑术多为健身表演之用。当然这也是一种艺术,无可厚非。

最早引起我对形意双棒的兴趣的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记得那是1978年秋天的事。那时我刚从东北农村返城,在一家化肥厂当临时工。在每天上班的小路旁,我无意中发现一位老人,在距小路不远处的盐田埂埝上,演练一种兵器。我仔细观察,原来老人家练的兵器是两根半米多长的短木棒,棒的一头系着两块彩绸。只见他老人家就在那么一块狭小的田埂上,双手握棒,随着身形、步法的不断变化,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劈、砸、截、打、拨、拦、挑、挂、捅、点、抡、扫,势势相连,棒打连环,气势磅礴,非常神勇。

我每天上班路过那里,都要远远地看上一会儿。当时我非常羡慕这位老拳师,他偌大年纪,身手如此敏捷,精气如此饱满,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我经过打听才知道,那位练形意双棒的老人名叫董丙华,是唐维禄的再传弟子。就在那个时候我暗下决心,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也要学会这套棒法。

过了两年,机会终于来了。我的一个同事的父亲会形意拳,通过接触,我发现他也会练形意双棒。交往久了,他愿意把形意双棒的练法传给我。因为我会形意拳,又加上我曾经多次观摩过董老师的练法,所以这位同事的父亲教我双棒时倒也没费什么事。只是这套棒法没有固定招式,一开始也让我费了些心思。后来我逐渐掌握了练习这套棒法的窍要,再往下练习就容易多了。

后来我有幸结识了吴桂忠老师,向吴老师系统地学习了张鸿庆传的形意拳。吴老师又将自己练习形意双棒的心法传授于我,并指点我练好双棒要有悟性,要不拘一格,尽量发挥自身特长。他说练习时一定要结合盘身掌的练法,要多走身盘,还可以把形意身盘双刀的招式揉入棒法之中,这样棒法就更活了,也大大增加了这套棒法的观赏性(图1~图3)。

图1 炮打

图2 移形换影

图3 上步劈砸

过去常听前辈老师讲,兵器是手臂的延伸,拳练好了,器械自然就会练了。老师们的话,当时听了很让我恍惚。我常想,拳术练得再好,没有器械的编排套路,你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各种兵器随手拈来就能演练吧?学了这形意双棒,我方顿悟,武术之道始于成规,终于脱规离法。无规无法即是真法。真是感叹前人的智慧,一对短短的小棒,让我们后人深刻感悟到这一通百通的玄妙。就像那刘三姐的家乡小调,不变的是那甜美的乡音,万变的是那歌中的词意。让人回味无穷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