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华录》结局了,但北宋历史上真实的三次大党争才拉开序幕

 菊斋 2022-07-07 发布于江苏

《梦华录》结局了,但北宋历史上真实的三次大党争才拉开序幕。有意思的是,这几次党争在刚刚播完的《梦华录》、前年的《清平乐》以及更早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都有影子甚至有重笔描摹,如果把它们按顺序排列起来,甚至可以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戏说大宋”序列:《梦华录》(真宗晚期)——《清平乐》(仁宗时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仁宗晚期)(如果《大宋宫词》拍得好看点,就可以作为真宗早期排在《梦华录》前面,可惜《大宋宫词》太不争气)。另外,目前最波澜壮阔的神宗时代尚是空缺的,也不知哪位大神能把这空档填上。

除了《清平乐》之外,《梦华录》和《知否》都很小心地把年代背景隐去了,不过显而易见,《梦华录》的时代背景正是在北宋天禧年间,剧中的官家是宋真宗,皇后是刘娥(剧中作刘婉),后党、清流俱有原型——王钦若和丁谓(剧中合二人为萧钦言)、寇凖(剧中作柯政)、雷允恭(剧中作雷敬)。惟有齐牧的原型并不明显,我猜可能是山东人王旦。

大家所知道的、把苏东坡卷在里面、一直到北宋亡国都理不清的党争,是北宋第三次党争,第一次大爆发就在宋真宗时代,第二次爆发是在宋仁宗时代,第三次爆发是在宋神宗时代。

别被这些拗口的什么宗和什么年间吓到,我们今天把这些真实的党争和虚构的剧情混炖在一起,简单又有趣地捋一捋。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这年辽军入侵,宋真宗不知如何是好,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王钦若给宋真宗出主意说迁都吧,宰相寇凖则鼓励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真宗御驾亲征平安归来,而宋与辽签下的澶渊之盟,也换回了之后大约一百来年的太平日子。

这次和战争议,成为北宋党争第一次大爆发的导火索。

图源《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里,赵盼儿父亲——宁边军都巡检使赵谦抗命就在这一年,因为赵谦抗命,萧钦言向朝廷弹劾赵谦“破坏和议”,以致当年9岁的赵盼儿作为罪臣之女没入贱籍。实际上王钦若景德元年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前往宋辽作战前线,与猛将孙全照共守大名城。)公元1006年(宋真宗景德三年)澶渊之盟后,寇凖成为朝廷中说一不二的重臣,王钦若则因曾劝真宗迁都逃避而屡被清流鄙视看轻,在这种情绪中,“南北之争”那根敏感的弦被重重拨动了。

简单说下“南北之争”——在王钦若当上副宰相之前,朝中大臣是压倒性地以北方人为尊,南方籍官员没有什么话事的份,那时候没什么南北之争,因为双方力量太悬殊了啊。后来深得真宗喜爱的江西人王钦若在朝廷中崛起,与江苏人丁谓结盟,对抗寇凖、李迪等北人,而当时身为皇后、实际掌权的刘娥为了对抗寇凖和李迪,也拉拢王钦若和丁谓,在这样的局势下,以王钦若和寇凖为首的南北之争遂浮出水面。

图源《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里,萧钦言说自己26岁中进士,而丁谓正是在26岁中的进士。历史上的王钦若,被形容为形状短小面目尖锐,萧钦言还真是有点象)

就在寇凖的功高震主让真宗深感不安的时候,同样被寇凖按倒在尘埃里的王钦若觉得机会到了,他对真宗说:“寇凖让陛下御驾亲征,这是在拿陛下的性命,赌他自己的荣华富贵啊!”

就这样,寇凖被怒恨攻心的真宗免去宰相之职,外放出京,在河南、陕西等地做了多年的地方官。王钦若将寇凖排挤出京后,并没能当上宰相,接着当宰相的是寇凖的同年、同样是清流的山东人王旦。

(《梦华录》里齐牧的原型最为难猜,有王迪、李亿多种说法,我猜也许是王旦,齐对应王旦的籍贯山东,牧以谐音对应旦暮的暮,剧中柯政被排挤出京后,正是齐牧成为朝中清流领袖)不过暂时没当上宰辅的王钦若后来再接再励,曾两度为相,是北宋第一个以南方人身份冲破“南人不能为相”禁令、登上宰相之位的大臣。宋史并未将他列入奸臣传,据说王钦若和丁谓虽有佞迹却确是能臣。

图源《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里,萧钦言是在苏州以参知政事身份兼平江军节度使,历史上的王钦若也曾是参知政事,亦出判过杭州)

王钦若年幼时即祟信道教,当官后更好神仙事,所以与真宗一拍即合。他的诗里,也多有道家之思:

天台琼台标奇状,赤城瀑布悬千丈。

中有高人混姓名,不向迷途随得丧。

闲寻棋侣过清溪,静拨云根种紫芝。

八卦炉中调姹女,三田宫里守婴儿。

太平天子秉乾籙,内宁外肃均百福。

直符受事紫微宫,三捧灵文降黄屋。

冲漠玄台集九真,清净洪基化兆民。

祥风拂袂来幽谷,志士乘蹻朝玉宸。

相见开怀忘岁月,因论微言鉴毫发。

万壑流泉岸不枯,四时春煦花常发。

却避红尘思旧麓,空羡冥鸿归势速。

囊中御制宠行歌,好与黄庭同诵读。

——王钦若【送张无梦归天台山】再说回这场南北之争。后来寇凖回到朝廷再任宰相,而他的主要对手成了丁谓。1018年(宋真宗天禧二年)五月,西京洛阳发生帽妖案——传说有帽子样的妖物飞到屋中,变成狼伤人。六月,东京汴梁也发现了帽妖。同时钦天监跑来报告:“天上出现了扫把星!”

帽妖、扫把星、不详之兆……在这样惶惶不安的心情中,宋真宗终于不顾皇后刘娥的反对,准了寇凖、李迪等人的请求,下令立9岁的赵受益为太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

但这些促使真宗立太子的妖异事件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确有其事还是清流老臣们为了促使真宗立嗣,只有天晓得了……

图源《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里,帽妖案是由清流党人一手策划的)1019年(宋真宗天禧三年)在女婿王曙和同年向敏中的援引下,寇凖与大太监周怀政合谋,借“天书事件”重返朝堂,重登相位。

(历史上的帽妖案是否清流策划没有定论,但是天书事件确是寇凖投真宗所好,清流与后党俱投其所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这点来说,两方也真是势均力敌)

同时这一年,钦天监报告“太白昼现”——太白昼现,乃女主昌之象。被上天异象打击得晕头转向的宋真宗,同意了寇凖“请让太子监国”的请求。

图源《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一开头就出现了太白昼现、女主昌的谶言)

此时,真宗的身体已很差,大部分政事都由皇后刘娥处理,而皇后凡事皆问丁谓。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三月,向敏中去世,寇凖失去有力的盟友,六月,寇凖因“太子监国”计划外泄,被皇后和丁谓合力罢相,于是周怀政准备发动宫廷政变,废掉皇后,谋杀丁谓,直接拥立太子登基,然后以寇凖为宰相,可惜他联络的军官杨崇勋临时背叛告密,长期被寇准鄙视的丁谓与曹利用联手平息了叛乱,周怀政伏诛,寇凖被逐出京城,先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紧接着李迪、丁谓先后拜相。

图源《梦华录》剧照

(《梦华录》里,柯政被贬离京,萧钦言拜相,齐牧炮制帽妖案,都与后党清流的党争相关)公元1022年(宋真宗乾兴元年)二月,55岁的宋真宗驾崩于开封延庆殿,年仅13岁的赵祯(即赵受益)继位,丁谓、曹利用认为独揽大权的时机来了,然而就在这时候,翰林学士晏殊提出太后垂帘,与幼主同堂议政,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寇准同年王旦的女婿、山东青州人王曾与吕夷简、晏殊等联手,设计除掉丁谓,随后,王曾拜相。公元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九月,寇凖病死于雷州竹榻之上。此前,他以《病中诗》为题,赋诗一首:

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书惟看药录,客只待医僧。

壮志销如雪,幽怀冷似冰。

郡斋风雨后,无睡对青灯。

——寇凖【病中诗】年轻的时候,寇凖曾写诗“到海只十里,过山应万重”,一语真成谶,最后他卒于东南门至海岸只有十里远的雷州,远离家乡千里万里。这年,王钦若又被刘娥召回,再任宰相,但朝中势力已归到新崛起的吕夷简手中,王钦若也无能为力。而精明的刘太后,也许是看透了党争,在清除了权臣丁谓和曹利用后,她做了一张图,将大臣亲属的姓名都写好贴到墙上,每当要升擢官员时,她都会细细对照此图,名字列在上面的她都尽量不用,以避免日后有裙带朋党之虞。真宗时代的南北党争,就这样随着刘娥执政悄然结束。十三年后,景祐党争发生。公元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景祐党争的领头大哥,一方是范仲淹,一方是吕夷简。

此时吕夷简已为相多年,范仲淹也跻身馆阁有七八年了。锋利刚正的耿直BOY范仲淹和吕夷简时常开怼,这一年的朝堂上,范仲淹献《百官图》,怼吕夷简任人惟亲,简直可比西汉奸臣,吕夷简则怼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

被“荐引朋党”捅到了心窝子的宋仁宗,下诏把范仲淹贬出京城下放到饶州。范仲淹被贬以后,秘书丞余靖上书为范仲淹求情,被贬为筠州酒税。太子中允尹洙继续上书为范仲淹求请,也被贬为郢州酒税。

同时朝廷挂出大字报,下诏除了言官之外,群臣“不得越职言事”——无论你是站队吕夷简,还是站队范仲淹。

伶牙俐齿、才华爆棚的欧阳修遂以个人身份写了一封信痛骂站队吕夷简的言官高若讷,骂他不进谏、不尽责、“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就是有名的《与高若讷书》。这封信转手就到了皇帝手里。欧阳修遂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五月,欧阳修带着母夫人郑氏,自京师溯江而行去夷陵,经过浔阳江边时,感慨写下:白居易当年贬为江州司马,已经说是天涯飘零,可夷陵离这里,还远着三千里哪!

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涕泫然。

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

——欧阳修【琵琶亭】如果说第一次的南北党争,表面上是帝党和后党之争,深层原因,大概是维护北宋皇室正统、坚持“南人不得为相”的北方士族,与新近崛起的、坚持不管是男是女是南是北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以国家发展为优先的南方新贵之间,无法沟通的裂痕。

而第二次的景祐党争,表面上是大臣中的范吕二人及其同党的争端,实际上随着宋仁宗不断地推行文人参政,已有了治理国家到底是“君权惟上”还是“君臣共治”的意味。

几年以后,吕夷简去世,宋仁宗又将这些被贬的大臣召回,并推动了“庆历新政”——也不妨说,“庆历新政”是景祐党争所催发。

(《清平乐》里对景祐党争有很详细的再现)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是年,由范仲淹领头,富弼、韩琦、杜衍推行参与,欧阳修、蔡襄、石介、苏舜钦等支持辅助的变法行动,就是北宋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庆历新政”,它比后来的“熙宁变法”,早了整整二十六年。但由于宋仁宗始终在“君权惟上”还是“君臣共治”之间摇摆不定,改革最后没有成功。初初步入官场的王安石有幸目睹了这一切。这年,他22岁,刚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并写下《读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

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

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

众喜夔龙盛,予虞终灌憸。

太平谈可致,天意慎猜嫌。

——王安石《读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他预见到了庆历新政的完结。北宋朝昙花一现的文人政治随着庆历士人的贬谪,悄然隐退,别生根芽,在二十多年以后演变成东风压倒西风、西风压倒东风的文人党争,将无数名人卷进党争大潮,比如苏家兄弟,比如黄庭坚。这场影响巨大的文人党争,被称为“新旧党争”,绵延几近四十年。两方阵营里,一方大哥是司马光,一方大哥是王安石。

“新旧党争”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的过程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继续说说王安石这个人。公元1046年(宋仁宗庆历六年)庆政新政三年后,26岁的王安石自临川赴京,逐渐走上仕途。这年秋天河北旱灾,王安石东出汴河巡视旱情,为民间的贫苦所震憾,立下“宁可万世骂名,也要矫俗变法”的决心。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王安石【河北民】此后十数年,王安石数次给仁宗皇帝和英宗皇帝递折子,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以强国强民,但仁宗和英宗都只是口头上嘉奖没有任何反应,直到英宗的儿子、久慕王安石之名的神宗继位,王安石的改革才提上日程,因为那一年的年号是熙宁,故称为“熙宁变法”。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拜他为相,以表示神宗将全力支持变法理念。波澜壮阔的熙宁变法就此拉开序幕。但法令颁行不足一年,拥护变法与反对变法的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和斗争,当年拥护庆历新政的老臣韩琦、富弼、文彦博和司马光、吕公著(吕夷简之子)、苏轼兄弟等人都以“扰民和谋利”为由成为反对派,王安石为了加速变法,把反对派基本都外贬出京,全部新换上赞同新法的官吏,巧合的是,王安石重用的章惇、吕惠卿、蔡确、曾布,和他的女婿蔡卞及其哥哥蔡京都是南方人,反对变法的一派基本都是北方人,这似乎又是一场“南北之争”。

随着变法的深入,朝廷大臣裂分为支持变法的新党与反对变法的旧党,让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是,新旧党争后来成为意气之争,绵延竟达数十年。在以后新旧党争引发的事件里,最为世人所知的是苏轼的“乌台诗案”——御史台官吏在苏东坡的诗集里摘抄出有影射变法嫌疑的句子十数例,差点送了苏轼的命。吊诡的是,后来上书求情、把苏轼从生死边缘救回来的,有不少是新党,比如王安石和章惇,而旧党中人除了苏轼的数位好友,其余人并未积极营救他。

乌台诗案后,苏轼贬谪黄州,也就在黄州时期,苏轼华丽转身,凭着前后《苏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少年天才转变为千古留名的东坡先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可惜熙宁变法和新旧党争未能华丽转身,在今后几十年的日子里,政令反反覆覆,缠斗绵延不绝,皇帝和太后的轮流加入使得党争完全失控。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神宗崩,支持旧党的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同时,旧党纷纷被召回朝中担当重任,而新党则被贬到荒僻的各处——旧党对新党的严酷打击在后来会显示出报复性后果。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高太后薨后,宋哲宗亲政,改年号为绍圣元年。许是心中存有对父亲神宗敢变祖宗法的祟敬,又或是高太后听政时期哲宗被旧党们过分冷落,哲宗一亲政就把那些旧党大臣驱逐到天边,极力重用新党,并逐一恢复新法。章惇、曾布、蔡京、蔡卞兄弟都回到了朝堂,并对旧党进行报复性打击,吕大防、苏辙等人都被发配到岭南,苏轼被贬到海南,秦观贬居郴州、横州,黄庭坚贬居黔州、戎州,俱是从前新党被贬的荒凉之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哲宗七年后去世。陆续被召回的新党里,就有周邦彦。28岁时,周邦彦曾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而大获赏识,从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之后元祐年间新党失势,他被贬到庐州、荆州等处,如今新党得势,他重回汴京,访邻寻里,却发现那些年志同道合、热血改革的青春一去不回,剩下的只有勾心斗角的党争。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周邦彦【瑞龙吟  大石春景】汴京城再不是熙宁年间“总把新桃换旧符”、让人热血沸腾的改革圣地了。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哲宗崩,其弟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听政。又一次的,新党失势,旧党得势,韩琦的儿子韩忠彦被召回朝中做宰相。秦观、苏轼也被召回,但秦观死于召回路上,苏轼死于一年后。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哲宗崩后一年,向太后亦薨逝,宋徽宗全面亲政,为了调和历史积累下来的元祐派(旧党)和绍圣派(新党)的矛盾,平息两派之间的“朋党”之争,徽宗决定折中兼容“元祐”与“绍圣”的施政方针,同时,决意起用变法心志坚决的蔡京来恢复熙宁新法。公元1102年(宋徽宗祟宁元年)蔡京为相后,新党再掌权,旧党再失势。算来,这已是第五轮的反覆了!这次蔡京做了个彻底,两次把旧党刻上石碑——《元祐党人碑》,公示天下,最后把反对他的人也刻入石碑。《元祐党人碑》立起来了——开始是119人,列出的是“所有在元祐朝名列贬谪之籍而在元符末年恢复官职不当的人”,后来牵连到309人。在这块碑上,司马光、苏轼、秦观分别领衔宰臣第一名、待制以上官员第一名、余官第一名。九月,徽宗御书立碑,十月,晁补之罢官归里,他索性自号归来子,在山东巨野的东皋老家修葺归来园,种杨柳、耕地、喝酒,过起陶渊明式的隐士生活。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晁补之【摸鱼儿  东皋寓居】公元1104年(宋徽宗祟宁三年)是年宋徽宗再下禁令:元祐党人子弟不得在京居住,——即使节日也不许党人子弟擅自回京。身为元佑党人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虽然已和赵明诚结婚三年,且公公赵挺之也是高官,却还是被迫遣离京城,回到原籍明水居住。这年重阳,孤身在外的李清照给赵明诚寄了一首词,述说伶仃之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再后来,宋徽宗发布了一系列赦令。

之后数年,朝中不再有大的反覆,直到二十余年后,金兵攻破汴京,靖康之乱爆发。

也许是宋徽宗对旧党的一系列赦令缓和了两党之争,也许是北宋随着徽宗朝的结束而结束(虽有钦宗朝,不足为一朝),总之,《元祐党人碑》算是彻底终结了北宋的第三次党争。

这第三次的新旧党争,由于和熙宁变法卷在一起,后人剖析时,尤其复杂和扑朔,毕竟一千多年过去了熙宁变法也没个定论呢。

说点其它的。多年前,我看过一本叫《南人和北人》的散文集,散点似地收集了民国和当代作家写的一些关于南人性格和北人性格的书,此书已全无印象,但南人和北人之争,想来一直存在。北宋第一场党争,历史上就称为南北之争。北宋王朝崛起于北方,它的势力是在河北一带,之后逐渐扫荡江南,统一全国,《道山清话》说宋太祖曾说过“不用南人为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北宋开国初期,一应权柄、以至进士状元,大多归于北人,以至于神童晏殊被真宗赐“同进士出身”时,寇凖挺不高兴,说“晏殊是南人!”——进士都不肯给,状元、宰相就更不肯给了。萧贯(南方人)与蔡齐(北方人)争夺状元名额时,亦是寇凖认定“岂能让南人得了状元”结果蔡齐争得状元,到王钦若崛起朝堂,真宗想要提拔他做宰相时,寇凖的同年王旦亦极力阻拦说“祖宗朝没有让南人做宰相的”。南北之争在后来的景祐党争和新旧党争里,也还是看得到影子的。南人尚不可当政,女人自然更加不可。

推而论之,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被所有条条框框束缚住了,格局就越来越小。

所以《梦华录》里,把格局不够大的党争双方都处理了一下,后党固然精致利己,清流也不够光明正大——这是现代人的格局,比古人稍微提升了那么一点。这是我们现在带着现代人的视角看剧、剖析历史上的党争,自觉超脱冷静,但南北之争真的结束了吗?恐怕从来没有结束过——说是南人和北人之争,毋宁说是此思维和彼思维之争,在我们的一生里,这样的撕裂,无处不在。如果二刷《梦华录》,这篇小文,也许可以对照一看。

作者:任淡如(文中部分内容来自拙作《风雅三千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