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长篇小说《山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新用户7301qQre 2022-07-07 发布于山东

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呼吁中国文坛“王统照的《山雨》现代文学史上评价过低。”“文学史上把王先生压得太低了,不公允。《子夜》与《山雨》双峰并峙”。看到这一说法,笔者用心看了数遍长篇小说《山雨》,以及有关的评论文章。笔者认为:《山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坚实的农村长篇小说,其贡献和地位是应该得到客观公正肯定的。

王统照是山东诸城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山雨》创作在1931年,发表于1933年6月。发表后,社会对《山雨》的评论始终没有停止过。据笔者所知,起码有3次评《山雨》的高潮:第一次是1933年6月《山雨》发表出版以后,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为主流的评述,这次评论肯定了《山雨》的创作成就“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见过第二部这样坚实的农村小说。”意思就是说,《山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村生活的第一部最坚实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是在1957年,王统照病逝之后,以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田仲济教授为主的评述,指出:《山雨》是“五四”以来描写旧中国农村崩溃的难得的作品。同时提出:“过去,我们在中国文学史中的评价是与他的内容不相称的。”应该“把《山雨》跟《子夜》并论。”这是1933年全国文坛称这一年为《子夜》《山雨》之后,首次提出“并论”观点;第三次是在1977年文革以后,在中国文坛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评论《山雨》高潮,也是成就最大的一次,其结论就是文章开篇臧克家诗人所说的话语。

总括“三次高潮”:《山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之广之大之深之远是不可忽视的;其地位已经引起了文坛精英的高度关注。因此笔者从《山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谈些自己的看法,有冒昧的地方请诸位海涵。 

一、《山雨》是对“为人生”派的重大发展。

“为人生”是1921年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主张,后来被称谓“为人生”派。王统照先生是文学研究会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同时又是“为人生”派创作的最重要的实践作家之一。他的《山雨》是继“为人生”派发展到30年代初期的创作作品,当时,无论从中国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实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作者王统照先生的思想变化,正像评论家说的那样:他目睹血与火的时代,从诗一般的创作境界走上了写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经过长期的观察,思索,终于写出了与前不同的著名长篇小说《山雨》。

《山雨》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为人生”派的创作主张,是对“为人生”派的重大发展。

1、主题开掘深

同二十年代中后期“乡土文学”相比较,《山雨》的主题开掘的更深。“乡土文学”重点描写了下层人们的生活,描写农民的破产、痛苦、思想麻木,还写到小地主、农村小有产者的破落。遗憾的是,“乡土文学” 这类小说没有写出中等阶层破败的根本原因。

《山雨》不仅写了农民的破产、痛苦和小有产者的破落,而且还写出了农村破产的根本原因以及农民和小有产者逐渐觉悟而走向反抗道路的过程。

通过以上简单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山雨》在主题开掘上,对“为人生”派创作有很重要的突破。比如《山雨》中刻画的主要人物奚大有、徐利、宋大傻等,他所写的这几个人物“意在写出北方农村破产的几种原因和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这才是《山雨》的主题思想,“乡土文学”是没有这么深刻的主题的。

2、结构独特

《山雨》在结构上不以编织连续性很强的故事情节见长,而是以逼真的描绘场景取胜。各章各节都可独成一则故事。比较“为人生”派以前作品故事性强的特点,认识《山雨》在艺术结构上独特之处,不难看出《山雨》的艺术结构是再明显不过了。

王统照先生

3、艺术表现手法新颖

读过《山雨》给人的感觉其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比较新颖的,具体表现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从一系列场景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作者典型的环境,让人物在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第一章在地窑里编织箩筐一节。《山雨》在叙述事件、描述场景多采用朴实描写手法,语言简洁,通俗,没有雕琢之感。这些也是“为人生”派小说作品中所见不到的。

二、《山雨》继承和发展了“乡土文学”。

从创作时间上,《山雨》要晚于“乡土文学”;从思想内容上,《山雨》深受“乡土文学”的影响。当时,“乡土文学”所反映的农村现实搅动了《山雨》作者,引起了作者的高度而严重的关注,因此作者结合自己在农村生活的所见所闻和体会,在“乡土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农村问题基础上,深入思索,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中国农村为什么会破产?败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经过《山雨》作者多年的观察思考和认识,作者给予了强有力的回答:“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和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这个立意“乡土文学”是没有的,因为“乡土文学”只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农民悲惨生活,没有像《山雨》那样向更深层意义去开掘,这说明《山雨》发展了“乡土文学”在探讨农民怎么样为人生问题有了新的立意。

1、《山雨》是对“乡土文学”文学创作的再发展

《山雨》揭示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奚大有为代表的农民破产的根本原因:外国侵略一年年向内陆冲决的榨取;贪横官吏与乡豪、绅董的无理压制;再加上地主的不情;军阀的掠夺。因此,奚大有他们“图生不易,便逐渐显出'聊以永日’或'铤而走险’的动态。” 这些在“乡土文学”小说中是根本觅不到的思想内容和立意。例如:“乡土文学”写农村题材的有鲁彦的《黄金》、彭家煌的《怂恿》、徐钦文的《父亲的花园》、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等,这些小说写出了凉炎世态,可是没有写出中等阶层破败的根本原因。

2、开创了“乡土文学”的表现形式

“乡土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全部采用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那个样子写的。而《山雨》将它扩展为长篇小说,这是对“乡土文学”的开创。这样可以更广泛地描写刻画反映现实农村的生活,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丰富了“乡土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是结构不同;二是塑造人物手段不同;三是述事写景的方法不同。“乡土文学”多采用心理描写、寄托和象征手法;《山雨》则善于采用白描手法,更简朴、真实,体现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更利于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

三、《山雨》是过渡到三十年代北方农村题材革命文学作品的一块基石。

1、作者思想飞跃的标志

一是我们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回顾来认识。作者从广博的爱,诗般的思想境界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书生救国恨无力,把笔忧为说部篇”。这是作者思想变化的以后吟出的心声!他用《山雨》的创作成就,来控诉这“血肉横糊的时代”,作者既看到了今天,又展望了明天:“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必然趋势。作者真情地描写农村悲惨的现实和刮起革命风暴的必然到来,把这一事物揭示的淋漓尽致。这是一部最能体现作者思想飞跃的代表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已经真正走向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是作者创作旅途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自己在时代怎样搭成了度过自己的桥梁”,追随时代的步伐始终如一。

2、作者产生阶级观点,是其创作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作者曾经在《山雨》发表之前的1933年2月说过“在这暴风雨的前夕,一个人的生活,无论如何,终要淹没在伟大的洪流之中……何况无论谁的生活都是在环境与其所属的阶级中挤迸出来的,不奇异,也不是特殊”。这段话表明作者这个时候已经在思想上产生了阶级意识,他创作《山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与支配下产生的,这种思想的飞跃更接近革命的思想,因而,他的《山雨》更接近于革命文学,但是,还不属于革命文学。因为作者有他的思想局限性啊!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没有亲身参加和经历革命斗争的实践。《山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作者仅局限在描写农村破产;反映其破产的原因;农民在压迫无奈而产生的反抗情绪等等,但是,却不能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例如描写农民的革命斗争,之所以不那么有深度,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没有这方面生活实践,写不出来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山雨》仍然是三十年代以来最优秀的佳作之一。

3、作者写的《山雨》有极为重要的认识价值。

《山雨》描写了30年代左右北方农村的大变动,当时的中国正出于大动乱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导致人民起来革命是必然的,这就是后来革命文学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虽然,当时北方农村某些地区已经出现“抢米抗租抗税的斗争”和红枪会,大刀会,农民的反抗统治剥削的斗争活动此起彼伏,但是,当时的北方农村大部地区农村(尤其是作者家乡诸城地区一代),特别是中农,即便发生农民斗争的地区,农民也未必认识到自己破产与痛苦的根本原因,以及革命的目的性明确,清楚。可以说,当时的农民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而反,因而,这种斗争本身就带有盲目性,所以,必须用马列思想去武装他们,否则,是不能获得持久胜利的。例如,鲁迅小说中的阿Q,假如他获得政权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作者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那时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山雨》看到了这是中国的希望,看到了《山雨》中农民的力量,“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的疾风暴雨即将来临,随着农民的觉醒、反抗和斗争,这种黑暗社会一定会走向灭亡。作者的这种认识,始终贯穿在《山雨》之中。对这段历史,作者苦心地,真实地进行了描述,把它呈现给广大读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小说中的事实并没有什么夸张---我觉得一点儿没有,像这样的农村与其中的人物在中国太平常了,并不稀奇。我在文学中没曾用上过分夸大的刺激力。”这是一部真实的血淋淋的农村农民生活的史记小说!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就会生动而形象地看到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真实情景,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今天,为了明天更加努力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山雨》的认识价值,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是一部浑厚而扎实的作品。”这部小说本身论证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山雨》的启蒙作用。

作者在1931年(正是《山雨》执笔时)谈到:“一个人跳不出苦闷的生之'法网’,他一定时时有冲出这魔术般'法网’的希望……闪动我们的力,思想与表现思想的方法”,《山雨》正是作者冲出这“法网”的实践力作,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与他以前的小说作品不同。作者创作《山雨》:“著力于农村的剖解,从微小事体上透出时代暗影来临。这种启示不止从表面上在意,确实希望细心读者对此重大问题,因文艺感发能予以缜密思考”。这段话透出作者创作《山雨》真实思想动机。而这种进步的现实主义小说给读者以新的启迪:一是帮助读者提高了认识,特别是对农村现实的认识,进而提高了读者的思想觉悟,为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到了动员作用;二是客观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乡土文学”的揭露批判,下启革命文学的反抗斗争。《山雨》这种启蒙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很独特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山雨》是我国农村题材第一部长篇社会分析小说

1933年,现代文学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子夜》发表。《子夜》反映的是城市题材,描述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破产全过程及原因,塑造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的典型形象,是现代文学史上城市题材社会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半年以后,又一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出版,《山雨》反映的是农村题材,描述的是农村中农阶级的破产及根源,塑造的是农村中农阶级奚大有的典型形象,是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社会分析小说的代表作。因此,文学史上有人提出:1933年为“子夜山雨年”要“并论”,就是要相提并论的意思。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有一定根据的。

《子夜》通过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种理想在半殖民地现实面前迅速的被砸的粉碎,转眼间便破产了,终于把自己的产业出卖给帝国主义了。他的悲剧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悲剧,说明在那时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山雨》同《子夜》有相同之处:《山雨》通过主人公奚大有梦想“安土乐居”的过日子,可能吗?这种想法在那动荡不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奚大有不是被迫破产去“另打算”了吗?他的悲剧,同样说明是农村中农阶级的共同悲剧,那时候农村要想“安土乐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两部小说题材不同,但是同属于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分析小说。由于题材的原因,两部小说表现的角度还是不一样的,因而,其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都有所不同,各自的社会效果和分量及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子夜》与《山雨》仍然是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分析小说。

《山雨》开创了现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山雨》出版前后没有一部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只有茅盾的一部中篇《春蚕》,《山雨》发表两年以后,老舍的《骆驼祥子》才面世。因此,我们说《山雨》开创了现代农村题材最早的一部长篇社会分析小说。

比较《骆驼祥子》,《山雨》有催人奋进之处。特别是结尾,《山雨》明朗、开阔、有力,给人以力量,奚大有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又回农村,他不甘堕落,没有泄气,反而使他感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陈庄长送葬)的激情,使人有种要奋起抗争,加入斗争中去的欲望;而《骆驼祥子》有一半的篇章写祥子进城后的堕落(后半部),有的情节甚至歪曲了革命的含义,有损祥子忠厚朴实的农民形象,思想境界不是很高,可以说结尾给人以沉闷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严格地说,《骆驼祥子》不是社会分析小说,只不过是现实主义小说罢了,描述了农民悲惨的命运。

《山雨》分析了当时“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作者这种创作态度与实践而诞生了《山雨》。《山雨》分析了中国大动乱年代,北方农村某地陈家庄被掠夺的全过程:预征钱粮;强派学捐;旱灾;土匪;讨赤捐;出兵差;抓车强筑车路;饿兵占据村子征发-----就是这些事促使农村彻底破产。事实不就是如此吗?就连思想最顽固的“安土乐居”的奚大有也不得不抛弃土地“另打算”了。进而揭示农村破产的原因:一是帝国主义侵略;二是封建势力统治;三是农民本身思想麻木。这些分析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继续写下去,分析奚大有等人物思想变化,农村的现实,这就是农村各阶层(除了地主阶级的极右分子)的人们,已经似一捆干柴,一点即燃。作者预感到中国的未来,在结尾处写到:“仍然听得轰轰的土炮余音,由平旷的地面上传来,一星火光也看不见。时而夹杂着一两响的快枪子弹尖锐的响声,似乎远处在夜战。两位老人一前一后急遽地向庄子中走去。他们现在不多谈了,却也不觉得十分惊异与恐怖…..”。这是为什么?这两位老人如果看到“土炮”手们打进村里,他们一定会加入“土炮”手的行列。作者这种寓意刻画确实令人沉思,回味。

经过以上比较认识,笔者认为:《山雨》是“为人生”文学重大发展;继承发展了“乡土文学”;是过渡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北方革命文学的一块基石;开创了中国现代农村题材第一部长篇社会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乡土文学”,下启革命文学。这就是《山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作者简介:

    李敦景,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始进行戏剧等文艺创作。发表戏剧等文艺作品若干,获奖作品有:《6.1这一天》、《革新迷》、《夺铁记》、《保卫刘家庄》、《小俩口过年》、《竞赛新歌》、《教子》、《考试》、《潍水舜歌》《一盏明灯》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