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柯亚平:我看《钢的城》

 黄石新东西 2023-04-30 发布于湖北

我看《钢的城》 

柯亚平  

《钢的城》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花费了十几年时间精心打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他炼造的一段好钢。钢是什么?钢是一种金属。比铁更加坚硬,更加有韧性。好钢经都是经过反复锤炼得来的,因而也更加珍贵。我们常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钢的城》的确是再现了临钢这座百年老厂的峥嵘岁月。  
《钢的城》讲述的是一群钢厂的人的故事。从管理者到普通的炼钢工人。这群人好像天生就与钢有某种缘份。就连他们的名字也带着“钢”,比如说“俞钢”、“傅佳钢”……  
《钢的城》很好读。能让人看得下去。它的语言很平实,很干练,不拖泥带水。技术很专业。书中很少有心理描写,也没有大段的细节描写。这是与大多数小说作品不同的地方。当然这也与作者有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作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责是什么?是改革创新,是锐意进取。他的身份不允许他去写那些东西。如果换另外一位作者来写,说不定作品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钢的城》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叫二“一团火”,下部叫“满天星”。这让我想到了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我们知道,中国上世纪90年代以前都是公有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后面就进行了改革。1978年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户”。我们的湾子有一个小孩就是那一年出生的,取名叫“有粮”。农村的改革进行得应该是比较顺利的,农民很少有抵触情绪,有人甚至是欢呼雀跃。因为每家都分到了田地,农具,牲畜,所有公家的物资都是平均分配。实在没法平均的就“抓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土地,农民的温饱问题就有了保障。80年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农村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到了1998年,工人迎来了下岗潮。工人的改革比较于农民,晚了20年左右。中国人数最多的两个群体——不说阶级——是最勤劳最朴实的群体。下岗对工人的触动是巨大的,因为工人离开了工厂等于就一无所有,没有了归宿,要自谋生路。每个人都希望有一种稳定的生活,衣食无忧。但是改革的潮流势不可挡。不光是临钢,全国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一样,都摆脱不了这种命运,改制重组,有的倒闭,有的被收购。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有一部分要重新找工作,因为要生活。社会所有的变革都躲不掉,必须接受。必须承受。这就是钢铁工人的韧性。  
《钢的城》写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各安天命。大部分人都已经退休,而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柯亚平,大冶金牛镇人。生于1979年。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偶有文字散见于报刊及网络平台。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