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桥兵变

 守静齋主 2022-07-07 发布于重庆
       陈桥兵变无疑是中国古代史中最富意味、后世争论最多、传闻最广的话题之一。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这个事件时有这样的文字:“太祖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瓌按剑厉声谓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前,并不知道军校将士想要拥护他做皇帝,见到诸将簇拥宰相范质到自己公署,竟然呜咽流泪——这如果是实录,则说明赵匡胤见惯(或听惯)这类事件,等于是兵变拥立新君,然而以周世宗对他的“皇恩”,他尚有良知,知道不能背叛已故的世宗,谋取他的皇位江山;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对于江山社稷并没有尺寸功,不足以服众,又没有足够的“人脉”建立自己的权势集团。所以在面对将校逼迫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他惶恐、惭愧——进一步说,今日有人拥立自己叛国,他日定有人拥立新主叛自己,当皇帝太突然,他还没有准备好。

       然而军士们当然不会替赵匡胤设身处地打算,他们只想有个“主子”,或者叫统帅。五代五十余年乱世里,在政治军事上真正称得上有作为的君主,除了后唐明宗,就数周世宗了。周世宗中年辞世,留下一个小娃娃继位——在习惯了强者统帅的时代,军人们当然不会接受一个世袭的小孩子来做自己的君主、首领,所以他们选择了当时身为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这个人虽然没有显赫的功劳,没有密布于朝野的关系网,但他比起幼主来,总好得太多了。

       在一种乱极思治的思维驱使下,军校们决定选择一个头领,而赵匡胤正好身逢其会,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惯性体现,也是赵氏的运气——连宰相范质都“未及对,相顾”,可见这次兵变是仓促的,未经与政府高层协商,而匆忙实现的自下而上的叛乱,幸而赵匡胤担起了这个担子,稳定了华北时局。从这个意义上讲,乱世出了宋太祖这个天子,宋太祖也逐渐终结了这个乱世,奠定了以后三百年的中国政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