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白头翁汤——痢疾

 铁毛l 2022-07-0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10痢疾——龙华医院医案

赵某,女;54岁,家务。196095日初诊。1955年起,每年夏秋季节,痢疾反复发作,经中西药治疗,仅症状得到改善,但未能根治。近三天来痢下赤白,有粘冻,腹痛,里急后重,日行七、八次。形体消瘦,纳谷减少,烦躁,手心灼热,口苦溲赤,舌质红绛,苔光剥,脉细数。久痢耗伤阴血,湿热挟滞,交阻大肠,乃休息痢之重症,治拟清化湿热,兼养阴血。

白头翁9克北秦皮9克川黄柏6克川黄连4.5克阿胶珠9克全当归9克广木香4.5克炮姜炭3克焦查炭12克制川军9克二剂。

97日二诊:连服清化湿热,养血和阴之剂,腹痛后重略减,大便仍夹脓血,烦躁,手心灼热,口苦略减,小溲短赤。前方尚称合度,仍守原意,前方去制川军。三剂。

910日三诊:腹痛后重已除,大便已无脓血,但尚有粘冻,烦躁渐宁,日晡手心微热,口仍苦,赤略淡,仍守原法。前方去炮姜炭。五剂。

915日四诊:大便已无粘冻,每日1~2次,质软成形,烦躁、口苦等证大减,胃纳略增。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再从前方加减,以清余邪。

白头翁9克北秦皮6克川黄柏6克川黄连3克阿胶9克全当归9克大生地9克炒山楂9克炒谷、麦芽(各)9克广陈皮4.5克五剂。1964年随访,痢疾未复发。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医案选编,第1版,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烦燥是有内热,手心灼热者,是手少阳三焦相火下陷之证,陷于大肠,所以便有赤色。里急后重,是肝木之郁陷,此也就是肝木之气与手少阳三焦相火,陷于魄门之义。舌质红绛,此是火逆上热。脉细数者,细应是便赤亡血,而数为内热。口苦为火升,溲赤为湿热。

本案就是剂量太小了,所以二诊依旧。标准剂量,则一剂知,两剂已。

11痢疾——聂惠民医案

王某某,男性。主诉:下痢二天,初起腹泻数次、肠鸣腹痛,进而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中有脓血,日行十数次,身热口渴能饮。小便短赤,脉滑数有力,舌苔厚腻、根部淡黄,体温38℃,心肺正常,腹软。便常规:肉眼脓血便。因对抗生素过敏,故服用中药。中医辨证:时值夏令,暑湿热毒侵袭肠胃,湿热蕴郁,下注大肠,损及气血,传导失常,故成痢疾。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利。宗白头翁汤合葛根芩连汤化裁。处方:白头翁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秦皮12克,葛根18克,黄芩10克,槟榔片6克,木香3克,赤白芍各10克,金银花15克,生草3克。水煎温服,共进六剂,热退利止,便常规正常。《聂氏伤寒学》

论:起腹泻数次,肠鸣腹痛,这就是典型的伤中木陷而腹泻。木陷不升,所以里急后重,而肛门灼热者,是三焦之火陷于魄门。便中有脓血者,是下陷之相火,积热伤营阴,日行数十次者,是木越陷而越疏泄之义。身热口渴能饮者,此是足少阳相火之逆升,小便短赤者,是三焦相火之下陷之故,火性善泄而水性善藏,火陷下热而性善泄,则小便短赤。脉滑数有力者,滑为阳气内盛,数而有力,此为积热内盛。积热伤阴,所以便脓血。

12痢疾——姜春华医案

陈某,男,38岁。里急后重,滞下赤痢,半夜至就诊已十余次,略腹痛。

白头翁18克黄柏6克黄连3克鲜马齿苋60克秦皮9克广木香3克方3

按:赤痢为邪毒扰于血分,乃偏重于热。本例热痢下重,白头翁汤主之。里急后重,加木香理气,本“气调后重自止”的原则。药后病者可能痊愈,因病者未再复诊。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里急后重加滞下,是木陷而疏泄。下赤痢者,此是手少阳三焦相火下陷,积热伤阴也。白头翁汤,泻其内热也。

图片

13痢疾——倪少恒医案

张某,女,25岁,196079日初诊。初起畏寒,继则蕴蕴发热,腹中急痛,便下赤白,里急后重,便后灼肛,神志昏糊,胸闷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余拟祛湿清热,投以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北秦皮12克,川黄连9克,黄柏3克。1剂病略见轻,2剂热清神爽,痛痢皆减,再服1剂获愈。《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初畏寒而后发热,此是外感伤寒,而发厥逆。腹中急痛者,此就是厥深者热复也深。热来伤肝肾之阴,厥来又伤心肺之阳,厥热之胜复不已,则正气之损伤为重:所以热盛伤阴,所以腹中急痛,下利赤白,厥阳之盛,也是厥逆,厥逆则阴阳不交,所以仍是木气郁陷,故里急后重。便后灼肛,此三焦相火下陷之义。神志昏糊,胸闷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数者,都是阳盛上厥之象。上阳不泻,则阳厥不降。白头翁汤,泻阳厥之盛,以和阴厥,阴阳和则病愈。脉濡数的濡,应是下利脓血之后的血虚之象,也叫肝脾之阳虚,也叫阳盛之伤阴(阳盛内热,伤肝肾之阴(尺中自涩的轻证))。

里急后重:里急者,是肝气不升而人急烦燥之义,如虚劳黄芪建中汤之里急,是肝气不升。而后重者,是木气下陷,沉陷重坠之义。木气益陷,重陷于九地之下。里急与后重,都是木气不升的意思,后重者,简单理解是益陷之义(越陷更陷)。

总结:从这个医案中,我看到有两把火。

第一把就是手少阳三焦之火,陷于魄门,而此火陷之象的辨证依据,就是手心发热,肛门灼热,下利赤白等证。这个手少阳之火,黄师在厥阴篇未详细说,而以白头翁药解中有说。另外就是厥阴四十: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师解为阳盛必俯侵阴位,郁蒸营分,而圊脓血。这个阳盛下侵之义,其实就是足少阳之胆火逆升,而手少阳三焦之火从陷,手三焦相火之热,伤其营阴也。

这个第二把火,就是足少胆经之火,厥阴极阳生,从少阳之阳复。足少阳之相火逆升,厥逆不降,而此火升之象的辨证依据,就是口干,口苦,口渴,欲饮水,舌质红,或上焦不通之苔腻,胃气不降之色黄,还有心情之烦燥,还有脉数等证。此都是胆火上盛,内热之象。阳盛而俯侵阴位者,即是三焦之火,伤其营阴。

所有的下赤利医案之中,必见上下之热,或偏见上热,或偏下热之象,则都可以为内热的辨证依据,知为热痢,用白头翁汤。

备注一下:此两把火实为一火,不分先后与一二。足少阳胆经,从手少阳相火化气。足少阳胆经,自头走足,经气下行。而手少阳胆经,自手走头,经气上行。手经陷则足经从,所以见上下皆热。足经逆而手经陷,也会见上下比热,有时也会偏见上热或下热。

图片

14痢疾——刑锡波医案

吕某,男,51岁,农民。夏令因饮食不节,发生痢疾。初起身倦不适,腹部绞痛,里急后重,下利日10余次,排泄之物纯属黏稠紫褐色之血便。小便赤涩,食欲锐减,脉象左关弦长,右脉虚缓。辨证:湿热蕴结,运化失司。治法:清热燥湿,解毒止利。

处方:白头翁12克,黄柏10克,白芍24克,当归15克,秦皮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黄连5克。

此方服2剂后,赤痢已大见轻减,精神觉好,食欲好转,粪便中杂以少量暗淡之血色,腹痛减轻,次数亦少。5剂后,诸症均退,霍然而愈。此患者为湿热陷于肠中,为饮食所诱起,故以加味白头翁汤予之。

赤痢初起,如夹有外感症状,宜于白头翁汤内加辛凉解表之品或芳香宜表之剂,方可使表邪易于外解而收效迅速。如此时不先解其表,而以白头翁汤治其里,几次冷热之后,食欲必至锐减。治疗时必须先宣表解热,然后才能进一步治疗赤痢,不然必至迁延病程,贻误病机。刑锡波医案集

论:像这种医案,不从厥逆理解,就从伤食腹泻理解,伤中木陷,而行疏泄,所以下利,木陷贼脾,则腹绞痛,木气益陷,则里急后重,而下血者,则知三焦相火也陷,火陷热积而伤营阴,则为便血。白头翁汤,清泻积热,热泻则病愈。伤食之积滞,已腹泻而去,只清气陷之积热,此热伤阴,泻热则已。小便赤涩者,也是三焦之火下陷,陷于膀胱,而生积热也。

白头翁汤,能治厥阳之热过,也能治木陷之火热。此厥阳热过,与三焦火陷之积热,应也是一理。

15赤痢——刑锡波医案

于某,男,51岁,工人。素因肝阳偏盛,于仲冬季节,略受感冒,触动伏热,便陡发赤痢。初起发热恶寒,腹中绞痛,里急后重,大便初下殷红夹滞,渐至纯下鲜血。口渴少津,小便赤涩,脉象左部弦长,右脉浮大,舌红兼紫。此系心营素虚,伏热内袭,而又为外邪所感,治宜先宣表邪,以退冷热,再辅以清热、宣滞、化痢之品。医者不知治疗顺序,骤用化痢导滞品,服后不但痢不见效,而冷热反加,因之不思饮食。

连延数医,皆认为是噤口重证,诿为不治。余至时发热38℃以上,身仍恶寒。

辨证:表邪未解,湿热蕴结。治法:宣表清热,导滞化痢。

处方:佩兰叶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6克,白头翁10克,黄柏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榆10克,秦皮10克,黄连6克,槟榔6克,甘草3克。

连服2剂,身见微汗,身热退,不恶寒,脉象浮大弦长之势略和缓。去佩兰、金银花,增白芍为30克,当归改用24克。连服5剂,诸症大减,食欲恢复。后以此方加减,连服10余剂,诸症痊愈。

据患者脉症,知为表邪未解之发热,非下利身热者死之证。身热不退,则影响食欲,食欲不复,则抗病能力无由增强。为今之治,必须先宜表退热,兼导滞化病之剂,表里兼顾,方能不致贻误。遂以辛凉宣表和加味白头翁汤予之。刑锡波医案集

论:本案也是伤寒发厥的典型医案。初起发热恶寒,此是外感,经阳外伤,则里阴盛而发厥逆。厥深者热复也深,热复太过,积热伤阴,则腹中绞痛,里急后重,大便下血。口渴少津,是热复太过,足少阳胆火逆升,小便赤涩,大便下血,是手少阳三焦下陷,膀胱湿热,则小便赤涩,热伤营阴,则便下血。脉左弦长,此为肝木郁陷,右脉浮大,此为阳盛内热。白头翁汤,清其积热,泻厥阳之盛,和于厥阴。不知厥阴,厥热往复之理,也不知热盛伤阴之理,所以诸药不效,只能诿为不治。

图片

16痢疾——张灿医案

徐某某,中年。患痢疾病已多年,时发时止,每发时大便带有脓血状物,腹部不适,肛门有窘迫感,曾经多医调治,终未愈,每年必发作,对工作与身体亦无大碍。本次又犯,求治于吾。其身体与脉象均无大变,惟舌苔黄腻,此必肠道中常有湿热蕴积,滞而不解,故时发时止,此休息痢也。经大便镜检,发现有阿米巴原虫。是可证本病为现代医学之阿米巴痢也。处方如下:

白头翁三钱秦皮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三钱。水煎,温服。

1剂后,即见好转,继服3剂,病已痊愈,恐其再犯,因工作关系,服汤药不便,改服丸剂。处方:广木香一两黄连一两

共为细末,蜜丸,早晚各服二钱,温水送服服毕不曾再发,继服上方2剂,遂愈,两年间,不曾再发。

原按:体息痢病,平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中已有记载。该书“休息痢候”云:“胃脘有停饮,因病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病亦休也………,谓之休息痢也。”后世医书,虽均言及治休息痢,而其辨证用药,亦大都与一般治之法同,然亦有单列治休息病方者。总之,中医治病,仍需要强调并证道务以整体调控为本。本案选用仲景先生《伤寒论》厥阴论,白头翁方,该方本云:“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证之于临床,统治多种类型的痢疾。(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9)《国医大师经方传承实录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