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常识 | 从独立贡献者到管理者转身的四个挑战(上篇)

 万里潮涌 2022-07-0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01  从独立贡献者到管理者转身挑战重重

谈到管理者的培养,不能不提拉姆查兰,拉姆查兰总结了和GE合作管理者培养的20年经验,在著作《领导梯队》中定义了从个人贡献者到集团总裁的六次转身,管理者在每次转身都要调整工作模式、时间分配和成功要素,不断学习、 转变和适应新的角色。对于管理者来说,整个职业生涯是一个终生学习和持续自我迭代的过程。

六次转身中,拉姆查兰认为最为挑战的便是第一次转身。根据笔者自身经历,以及培训管理者时的观察,很多管理者在从独立贡献者转身到团队管理者时都会遇到问题,小则需要半年时间适应,大则可能失去往管理发展的机会。

这是很多培训老师也都会提到的经典案例,原惠普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先生在职业初期成为惠普的TOP SALES,在他自己被提拔为管理者的第一年,却被他的主管评价为绩效需改进,他的主管评价他“作为管理者还有需要需要提高的地方,特别是在辅导团队方面”。即使是“打工皇帝”之一的孙振耀先生,也会遇到管理转身的问题。

这个转身阶段普遍遇到挑战,因此,新经理转身培训企业需求量大,也是各个培训机构聚焦的重点产品,线上、线下都有非常丰富的产品,比如DDI的英跃线上课程、DDI的系列线下课程。

02  亲历新经理转身的四个挑战

一方面笔者自身也经历过转身挑战;另一方面,笔者在前两家企业累计已经实施过5个班次,帮助150余名基层管理者完成转身,开启高绩效经理之路。

综合笔者自己的亲历,以及陪伴学员转身的过程,笔者总结了新经理普遍遇到的四个挑战,并讨论如何应对,加速转身。

新经理四个挑战:

1、太执着自己的“最佳”方法

2、影响人太费劲不如自己干

3、眼里都是别人的缺点

4、聚焦拿结果而不是拿资源

挑战1:太执着自己的“最佳”方法

优秀的骨干被提拔为管理者,多半是因为出色的绩效和专业能力,习惯了独立贡献的新经理,转变起来挺困难的。有本《能力陷阱》的书很畅销,书里的一个观点:“过去最大的优势,是未来成功最大的障碍”,我认为这也是新经理转身最大的问题。

往往新经理的思维是做事的思维,接到任务后,他马上分析这件事情,背景、目标、策略和打法,脑子里把任务完成的步骤分解的清清楚楚。“最要命的”地方,是他自己过往持续取得高绩效,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完美的,特别认死理。

这导致的问题是什么?

新经理的做事思维,特别是过往的最佳实践,会让他特别执着于自己的做事方法。在日常场景中,新经理往往喜欢在布置任务的时候,介绍他最佳实践的方法,并要求下属按他的方法执行;甚至下属有不同想法的时候,还要花很大的精力来纠正。当然,我们必须要认可新经理过往最佳实践的方法大多是有效的,但这剥夺了下属自己思考,发挥自己才干把事情做成的机会。长此以往,新经理觉得自己很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想,猴子都在自己身上;下属知道提想法也没用,只要执行就行,干的没有激情,也没有成长,也不愿意在团队中长期发展。

笔者记得过去刚带队伍的时候,特别喜欢讲述自己做培训项目的方法,和下属明确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当时没什么感觉;后来,关系比较好的伙伴和我反馈了这个问题,我才知道其实下属已经听得不耐烦了。

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新经理往往更专注在做事的逻辑上,而管理者更多是一个人和事的综合思维。除了做事之外,还要思考人的普遍需求,人在工作中大多期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把事做成,这样才有自我控制感、价值感和成就感

碰到任务先想委派谁干


所以,新经理的第一关就是要克制自己做事的思维,转变成通过他人取得结果的思维。碰到任务之后,不去想怎么干,先想这个任务应该委派给谁,谁有能力干,谁有意愿干,谁来干对他的成长帮助最大


做到布置任务,但不规定方法


同时,建议做到布置任务,但不规定方法。


(1)布置任务要具体,让下属想方法

布置任务时,按5W1H把目标讲清楚,确保下属理解你要的是什么,很具体,没歧义,大家理解一致。然后,可以请下属自己来思考设计一个方案,虽然管理者自己做过无数遍了,但也不要剥夺让自己思考的机会。


(2)积极倾听,提问风险,分享经验

找个时间和下属碰一下,一定要做好倾听,憋住自己的性子,听下属讲完自己设计的做法。尽可能控制自己的表情,体现你听得投入,因为下属能看到你的表情,感知你的状态。


虽然不直接讲自己的经验,管理者还是要帮助下属把问题想全面的。但方法从讲授,转变为提问。记得杰克韦尔奇在《赢》里面说过,“我把我自己当成会议里的傻子,提出最傻的问题,直到把问题搞明白”。管理者听完后,就提问哪些缺失的风险就好了,引发下属的思考,让下属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图片


同时,如果秉持积极人性观的管理者,也会发现,其实在实践过程中,想要做成事的下属,自己一定也有很多问题,也会主动问你。所以,那些引以为傲的的经验依然有机会讲出来,但注意只是作为一个分享,让下属自己做决定(有风险的任务除外)。记得笔者以前听哪位国学大师解读孔子,说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除了有教无类外,还有一个理念,如果学生不问,就不要提前教他。我认为这是一个道理,等到下属遇到问题了,我们再拿出经验和他分享。


针对这个挑战,笔者认为陈春花老师的书《激活个体》是非常匹配的,我记得陈老师的观点,大概是说管理就是要激发个体,一个是通过授予目标,另一个就是要发挥人的价值。这个价值我的理解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才智和潜力来解决问题。这个是需要管理者彻底转变的思维,总结来说,就是能意识到不光是发挥他自己才智,而是相信和发挥整个团队所有人的才智

03  性格特质非决定因素,大部分人都能成为优秀管理者


新经理转身是职业发展中挑战最大的时期,短则半年适应,长则一年时间,甚至错失往管理发展的机会。


笔者实践过很多年管理培训,也陪伴比较多的新经理完成转身。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里,我们经常说一个概念,叫做管理潜质,很多企业在人才选拔的时候,会评价管理潜质,认为有些人适合做管理者,有些人不适合做管理者。


管理潜质的理论来自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有不同的性格特质,性格特质是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受到基因、原生家庭、早年经历的影响,基本在18岁成年前塑造成型,成年后稳定,难以改变。


心理特质会持续影响我们的行为倾向,有些人更有说服意愿,更倾向于人际交流,更具有开放性。确实这样的行为倾向更容易成为优秀管理者,因为他们自然会倾向展现优秀管理者匹配的行为。


又有一部分人的特质又不一样,他们专注在事情上,喜欢钻研,对人际场合有一些排斥,也不是很倾向说服,更享受独自创造成就的价值感。笔者就是属于这类特质的代表,而且笔者在早期实践管理者培养项目的时候,也比较深信管理潜质的理论,偏向认为性格特质的发展是比较困难的,有些人可能不适合培养为管理者。


但随着我自己的成长,以及陪伴我的学员们从独立贡献者走向管理,甚至培养了很多高绩效管理者。经过实践,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性格特质只是一个参考,人的认知、意识的改变影响行为的程度远远大于性格特质。


笔者也更加认同拉姆查兰《领导梯队》中管理者培养的逻辑,首先调整角色认知,理解新角色,调整新的工作思维。思维和认知改变了,行为才会变化。然后,帮助管理者掌握新的管理技能,这些技能或者上篇文章所说的能力,核心也就是行为的集合。


通过学习新知识,特别是理解人性的知识,塑造新的认知,新的认知能够调整行为倾向,通过实践训练固化新的行为。只要塑造的行为能够符合普遍的人性的需求,比如倾听、同理、发挥主动、认可赞扬等,是这些行为影响下属的能力和意愿,激发个体,创造卓越的管理效能。


所以,好的管理者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他们成为优秀管理者更加轻松。但特质不匹配的管理者,通过学习和训练依然能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当然付出的努力、自省和改变是要更多的。

挑战2:影响人太费劲不如自己干


关于新经理遇到的第二个挑战,就是新经理普遍的错误认知:影响人太费劲不如自己干。


新经理专业技能基本没问题的,都是高绩效、高能力选拔上来的,一般短板都在人际技能上。独立工作者走上经理岗位后,一开始往往精力还是聚焦在事情上,给自己和团队设置一个还挺高的目标,然后,照着脑海里管理者的画像开始“发号施令”了,这往往是新经理常犯的错误。


过高估计职权影响,太关注事,而忽略人


新经理往往会过高估计职权影响力的“威力”,一般都采用命令式和领跑式的管理风格。一方面,自己会投身在重点项目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又会普遍忽视团队成熟度、人际关系和信任度的问题,低估人意愿问题上处理的难度,让自己陷入高目标,又驱动不了团队的两难泥沼之中,有的新经理可能就会累死累活自己蛮干,发现天天加班到12点也干不完的活,更有甚者会难以控制情绪,在团队中出现很多冲突,影响上级对其管理能力的信心。笔者在最初正式带团队时,就踩了这个问题的坑,对自己的发展速度影响还是蛮大的。

这个过程往往几个月,甚至半年,在持续发现自己干不过来的时候,新经理就会开始反思了。我记得当时在制造企业做的第一期新经理项目,在我们把角色认知课程上完,并为学员布置实践任务,请学员反思自我时间管理并在2周尝试改善,有一位学员在交作业的时候,和我们说:“这两周我真的太爽了,我把我手上的任务全部分下去了,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在做管理!”,当时学员的反馈让我和我的伙伴感到非常欣喜!


转变思维,管理者先人,后事


对于新经理来说,上手之后,一定要转变思维,从全部关注业务,到既关注事,更关注人。如果是新组建的团队,或者是空降的团队,更要先关注人,再关注事,信任没建立起来,啥事都先不要干,不然很可能骑虎难下。


那么,事是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就是愿景、目标、策略、项目、执行等。笔者上手团队后,按照书里教的管理,树立愿景,定目标,找策略,落项目,一切逻辑严密,天衣无缝。结果,人上出问题没处理好,自己很累,也得了教训。


人又是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包括团队里每个人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工作兴趣点、学习和职业发展诉求、还有其他工作诉求等;同时,也要搞清楚部门里的人员关系,特别是老员工的关系,甚至是各种派别、各种小团体等,这个里面坑非常多。很多时候,残酷的真相可能就是事情办不成,其实和业务、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人的问题。


先了解人、了解团队、了解部门


对于新经理来说,上手第一个月别给团队压力太大了,按照过去的惯性继续前进,该干嘛干嘛,别着急放火,该做的一定是先了解人、了解团队、了解部门。


(1)创造非正式交流场合

下午给团队点一些下午茶,也可以搞点聚餐,多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不要太多聊工作,多聊生活,毕业学校、有没有小孩、业余的爱好等等;


(2)做1ON1的深度交流

问HR拿到所有团队成员的简历,都细致看一遍;尝试和每个团队成员1对1深入交流一下,了解清楚背景,过去做了什么项目,有什么职业发展期望。如果是学过DISC或者其他类型论测评的经理人,应该可以通过沟通和行为,快速分辨每个人的行为风格,采用相对匹配的管理和沟通风格。


顺势用人,稳妥处理“老油条


在这里千万要提醒,不要照着书里写的做管理,书里可能会说要公平公正,以身作则,一视同仁,这样做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在有过了解和沟通之后,管理者对团队已经有4-5分把握了。俗话说没有分类就没有管理,这里可以借鉴情境领导力的理论,按能力和意愿区分团队成员,但笔者这里应用比较实在。


1、理解能力和意愿


能力好理解,就是指的工作能力,在本部门专业领域的资深程度。

(1)高能力就是高手,能独立担当复杂项目的;

(2)低能力就是新手,往往能独立担当事务任务,且需要带教来担当任务担当。


意愿就是俗话说的听话,体现委派任务和管控的难度;

(1)高意愿,往往有明显的学习期望,有职业期待,是沟通难度和成本低的下属,相对来说比较听话;

(2)低意愿,就是相对比较复杂,沟通难度大,而且有风险的下属。


好多学员和我说:“带团队以前都觉得管理有什么难,安排任务罢了,专业上难度最大;带了团队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专业上都不是事,人的问题是最复杂的。” 所以,我建议新经理千万不要学书上的,去碰壁,硬刚最不好啃的下属,结果吃力不讨好。


2、高能力、高意愿往往很少碰到


如果运气好,团队里有很安全的高能力、高意愿的下属,就先重用高能力、高意愿的,这个毋庸置疑,但往往没这个运气;


3、先用好低能力、高意愿


剩下低能力、高意愿,高能力、低意愿的下属,笔者建议先重用低能力、高意愿的下属,几个原因:

(1)新经理都是专业不差的,下属能力问题都好解决,多带教带教,都能很快带得出来;

(2)现龙在田前一定要避免冲突,团队要稳定、和谐,重用高意愿的下属风险较低;

(3)重用高意愿的下属,很快出了成绩,也实现鲶鱼效应,给摆架子的老资格一点压力;


但一定要注意对于低能力、高意愿员工在创造高绩效,以及快速成长后的激励和任用。


4、不要着急处理“老油条”,等待时机


最后,除非老大非常挺你的情况下,千万不要着急处理低能力、低意愿的下属,自己没有站稳,结果问题员工没处理掉,自己也给弄得一身骚,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建议做好工作性管理,在发挥其现有能力和绩效水平的基础上,安排明确要求和DDL的工作任务,有稳定的输出就好了。把精力的重心放到与高能力高意愿建立信任,帮助其发展,激发低能力、高意愿下属的潜力,逐步用好高能力、低意愿下属。


等到年终、劳动合同到期或其他关键时间,等待何时的时机,再妥善处理问题员工,可能是相对稳妥的办法。当然,对于用人高手来说,这都不是问题,笔者还是以新经理的定位出发来看问题。


成事靠人,成人靠事,先人后事


总结来说,就是阿里说提倡的雌雄同体,阴阳合一,成事一定是靠人,成人也要靠事,两者缺一不可。新经理往往一开始太关注事,新经理需要逼迫自己知人,然后,善任,才能在管理初期顺利成事,避免掉坑!


明天将为大家分享从独立贡献者到管理者转身的四个挑战(下篇),新经理人遇到的挑战3和挑战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