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思考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

 春华秋实4570 2022-07-08 发布于甘肃

全文长 3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文章图片2

公告通知

朱建民 中学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1.有“为民族之崛起而育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有小情小趣,更要有大情大志,不仅关心眼前和自我发展,也要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有不忘初心的教育理想也有始终如一的教育激情,能看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勇于改革与创新,做教改的引领者、探路者,而不是关起门来办学校;有“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思考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视野;同时,我所理解的格局也代表着人格与胸怀。这些是一个能领导好一所学校的校长的必备品质。

2.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定会观察社会、思考社会,从而找到自己办学的方向。

3.从大的角度来说,全社会创造了非常庞大的教育资源,而“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把这些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启动起来,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从小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是不能包打天下的,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方能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做校长的,绝不能只是关心学校教育、教学这个分内的“小账本”,还应该自觉地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统一棋局上去“算大账”,要打破小教育的框框,用“大教育观”来办“大教育、大服务”。这种“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思考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思维方式,渐渐地成为我在办学过程当中常用常新的秘密武器。

4.在学校的管理方面,我提出要着力创设人文校园,即校园管理从“人”出发,校长心系教师,具体到每一位教师,校长要做到工作上尊重,生活中关心,主动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我则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引领老师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力求用科研与教改结合的方式,推行分层教学,以此提高一五六中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并使之成为一五六中今后提高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5.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而当教育面对种种质疑“非抓不可”的时候,我们的决策,也绝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简单。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何让我们的教育管理策略更有前瞻性,多一些理想化色彩?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深厚的根系中寻求突破。

6.我深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教与学乃至家庭、社会、学校等诸要素。如何让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这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在“舍”与“得”之间我找到了一条破解这个难题的现实路径。而当循着这条路径为学校发展打开局面的时候,下一步,就是要以此为切人口乘势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引向纵深。此时,作为校长我所关注的焦点就是要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规划。没有对学校的整体分析和系统思考,并进行长期的运作和建设,成功地领导和发展学校便没有可能。同时,也要牢记,每所学校的发展,都只能而且必须“基于学校”。

7.中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帮助学生认识、探索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现真正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明晰前进方向,提升奋斗动力。在这个复杂多元的时代,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不只有小情小趣,更要有大情大志;不仅关心眼前和自我发展,也要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发展。

8.校长一定要善于寻找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契合点,找到这个契合点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突破学校看得见的“围墙”的束缚。此外,也要清楚: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用心思考,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可能性。

9.学校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相当程度上是在构建适合学校的“教育学”。我们在思考“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时,实际上是在追问“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思考“需要打造什么样的教室”时,实际上是在追问“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校空间的背后,是对学生的认识、对教育的认识,甚至是对课程的认识。因此,在我看来,新校园的建设绝不是单纯的盖房子的事儿,我们的教育思考,我们的教育追求,都应融入到校园的建设中,同时,我们也很想实现让学校建筑作为一种“课程存在”,即:最大限度地让校园建筑和各种场地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让所有物理空间都具有教育价值。

10.曾经读到过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一个观点,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而它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则由个体经历的事件、所处的环境等决定。我以为,学校空间的设计和布局构成的“环境”是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效率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形愈隐,愈治本。”“空间”对学生不仅仅具有熏陶意义,它本身就应当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11.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它是民族文化在特定时空的积淀,是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历史基础。同样,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它是学校文化在特定时空的积淀,是学校品牌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不忘志成初心,我们的责任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动力、明晰方向、主动发展。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合,成为志存高远、向上向善的人,成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的栋梁之材。

12.“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学校好比一个文化的“染缸”,要让进入学校的每位师生都染上学校文化的特质。

13.传统文化教育学什么?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会长钱逊说:“应以学习传统中华文化关于做人的道理,重建中华文化人生理想信念、道德信仰为中心。”我们坚信,优秀传统文化将成为青少年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老师要做的,就是成为这种基因的唤醒人,以此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有中国灵魂的人。

14.中学阶段正是一个孩子个性化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做人尤为重要。要真正成为一所本土化和国际化特征同样鲜明的现代化学校,首先要继承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一是民族精神,二是历史智慧,三是办学传统。其次要认识到,无论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还是学校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办学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15.现代社会的竞争早已经不局限于一地、一城、一国,而是全球性的竞争。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树立需要大批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个体要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教育是中国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低估了这部分教育的作用和力量。

16.一个民族要想在全球角逐中持续保持优势,其教育必须对人才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育是保有民族竞争力的源泉与根基,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明确“为谁培养人”,学校教育必须立足其民族性,这不容置疑,更不能动摇。

17.我们强调:教育国际化绝非西方化,更非美国化,它包含本土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两个维度,其前路在“中西合璧”——以中西合璧的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国际性人才。同时,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国际教育不是目的而是途径。教育国际化不在于开办了一个国际部,也不在于让每个学生掌握英语,而是要让所有的教师、学生形成开阔的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18.“仰望星空,万物皆明。”把目光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把眼界放在更长远的未来,我们的前路才会更加清晰。这同时也意味着,当一名好校长,需要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更宽的胸襟考虑教育问题,以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思维建设学校,以发展的眼光谋划学校的未来。以学校发展为核心,敢于突破和超越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及体制机制等,以新的思维、新的构想、新的手段以及新的体制,带领学校跳出发展僵局,促进学校在创新中发展—校长唯有善于创新求变,才能为学校变革不断注入动力与活力。

19.作为校长也要明晰,学校变革将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以愿景为领导,始于系统设计,成于持续改进的整体行动。当校长既有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和价值追求,又有动态治理的行动智慧和运行机制,积跬步、至千里,集小胜、成大胜,既不试图一蹴而就,又绝不能无所作为时,学校内涵发展深水区的种种难题就可以逐一攻克了!

20.我始终坚信,课程是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决定了这所学校有什么样的人才观;一所学校所能提供的课程结构决定了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一所学校的课程质量决定了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