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文化探谜:13】楚人在熊家冢墓地埋了多少活人?这些为君王殉葬的都是什么人?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荆州博物馆

副馆长刘德银说:

人殉制度普遍存在于

夏、商、周时期,

商代

是我国人殉

最为盛行的时期。

《楚国八百年》在央视的热播,让我们将目光焦聚到两千多年世界第一大国——楚国,焦聚到楚国那些有作为的君王身上。

据史籍记载,楚昭王熊轸是楚国的中兴之主,治国有方,深得朝臣和国人的爱戴。昭王临死时,“国人皆将为之死”。他身边的很多爱臣、宠姬以及仆人,都表示愿意为楚昭王殉葬。

故事还是从头说起吧。

话说有一天,楚昭王在古云梦泽游玩时,见那湖光山色,云遮雾绕,宛如梦境一般,不禁大发感慨道:“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他回头来,对宠姬蔡姬问道:“如此美好的生活,你愿意生生死死和我在一起吗?”蔡姬脱口而出:“我愿意!”昭王便对史官说:“记下,蔡姬愿和我一起死!”随后,他又问越姬道:“你愿意生生死死和我在一起吗?”越姬是越王勾践的女儿,她看到,浪漫的爱情誓言居然要让史官记下来,便迟疑了好半天,不敢贸然回答。于是,史官就在记下了越姬不愿随死。

后来,楚昭王领军征伐陈国,病倒军中,弥留之际,梦见太阳像一只血红色大鸟一样向他扑过来,占卜师告诉他:“大王被狐狸精缠住了,想要化解,就得找一个大臣代替您死。”楚昭王不愿杀大臣,他忽然想起蔡姬十几年前曾说过愿与自己共生死,便让人去找蔡姬。谁知蔡姬却说:“我那是说着玩的!”于是,又去找越姬。越姬说:“大王生病,全国的大臣和百姓都愿意替您去死,何况我呢?请让我先到地下,为您驱赶那些作祟的狐狸吧!”于是,先自杀而殉死。

传说故事与文献、史籍的记载,在荆州得到了印证。2005年,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在“中国第一王陵”——熊家冢墓地高大的主冢北侧,发现了一座陪葬墓。通过对考古发掘的文物分析来看,熊家冢墓地应是战国早期或中晚期的,在已知的上、下限年代内,楚国共经历了11位楚王。长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徐文武先生采用“排除法”,把墓主锁定在楚昭王和楚惠王身上,并认为楚昭王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楚惠王。徐文武教授认为,文献记载楚昭王墓离沮水不远,在当阳东南、江陵城西北,这与熊家冢墓地的方位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同时,楚昭王在楚国历史上有着巨大贡献,在政治上、军事上所取得了巨大成,在他病故后,应该有一场隆重的葬礼。文献记载楚昭王将死,“国人皆将为之死”,这与熊家冢墓地人殉墓众多的情况极其吻合。另外,熊家冢已发掘的53座殉葬墓,不仅都是一椁一棺墓或单棺墓,一般都有玉器、铜器等随葬品。这表明,殉葬墓中的人殉并非杀殉,而是自愿“殉死”。因此,徐文武教授断定,熊家冢的墓主是楚昭王的可能比较大。然而,楚昭王的夫人早在昭王去世之前就已离世,所以,陪葬墓里埋葬的就不可能是昭王的夫人,很有可能就是昭王病重将死前自杀殉死的宠姬——越王勾践之女越姬了。考古发掘的一些细节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熊家冢主冢边缘的土,明显地压在陪冢边上,这说明陪冢先于主冢下葬。这与文献记载的越姬先自杀殉死十分吻合。

楚王陵熊家冢墓地的主冢与陪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殉的方式有两种,一种称为“杀殉”,被杀殉的对象,多是奴隶、仆人等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另一种,称为“殉死”,就是殉葬者愿意为死者殉葬,或者在威逼利诱下不得不同意殉葬。专家说,古代君王为了死后有更多的人为自己殉葬,会暗示爱臣和宠姬承诺为自己殉死。越姬的自杀殉死,就是楚昭王生前的要求。

当然,楚昭王的这一做法并非特例。据史书记载,秦穆公也做过类似的事儿。有一次,他在与群臣饮酒时,趁大家喝得晕头晕脑时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哀呀。”当时,大臣奄息、仲行、针虎三人在酒精的刺激下,拍着胸脯表忠心,异口同声地说“愿随大王共生死”。俗话说,君王面前无戏言。公元前621年,穆公死后,这三个大臣无论怎么不愿意,也只能跟着穆公进陵墓。同时被埋进坟墓殉葬的,总共有177人。

话又说回来,在荆州熊家冢墓地里,又会有多少人给楚王殉了葬呢?

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数量非常惊人,主冢的殉葬墓有92座,大体上四个一排,共24排,其中第16排和第24排分别为3座与1座;陪冢的殉葬墓,目前已发现的有40座。两边加起来至少有130多座,都是人殉墓。联想到曾侯乙墓里都有21人殉葬,而熊家冢超过曾侯乙墓数倍体量的巨大的主冢和陪冢没有打开,到底有多少人殉葬现在还不得而知。我想,至少也在200人左右吧。

楚王陵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殉葬制度自古有之。荆州博物馆副馆长刘德银说:“人殉制度普遍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商代是我国人殉最为盛行的时期。”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人殉墓,是郑州二里岗文化晚期的白家庄三号商墓,在墓中发现了一个殉人。不过,发现殉人最多的则是殷墟了。从1935年殷墟的第一次发掘以来,殷墟发现了大量的陪葬的人殉墓和人殉坑。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殉葬最盛行的是商周奴隶制时期,人殉数量的多少与墓葬的大小成正比。小型墓一般3人左右,中型墓一般10人左右,大型墓多达四五十甚至近百人。比如,在殷墟武官中字型大墓中,发现有殉人45个;在侯家庄西北岗1001号亚字型大墓中,发现有殉人91个;在属中型墓的小屯妇好墓中,发现有殉人16个。而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发掘的一座奴隶主大墓里,也有48名奴隶殉葬。

据《墨子·节葬》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在那时,用人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根据爵位高低决定殉者多少。

古人认为,人死后还会同生前一样生活,因而在人死后,将其生前用过的物品随葬。原始社会时只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但用自己的妻妾、亲信等陪葬,更多的是将大量奴隶杀死或活埋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供主人役使。

熊家冢已发掘的53座殉葬墓里面多随葬有精美的玉器,如玉璧、玉佩、玉环、玉珠等,少量伴出铜盘、铜削刀和铜铃铛等。特别是四号殉葬墓出土玉器最多,达435件(包含100多件玉珠)。

专家们发现,靠近王陵者玉器多且精美,并发现了佩戴成组玉器——“组佩”,极有可能是楚王宠爱的侍妾;自第16排以南的墓中随葬有兵器铜剑等,应是士一级的男性,可能是楚王的侍卫;第16排3座墓的主人,可能是职守宫门的卫士,以北象征宫内,以南象征宫外;72号殉葬墓里居然埋葬一条狗,可能是墓主的猎狗。

楚王一面延续杀殉陋习,一面用葬具妥善安葬殉人,并随葬有精美玉器或兵器,有的葬有少量铜器,这与商代的残暴杀殉已有明显区分,体现了社会的某种进步。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濒于崩溃,特别是大规模的、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得人口成为最重要、最珍惜的战略资源,人殉开始与木制或泥制人形偶像同时殉葬。不过,仍有些残暴的君王继续使用大量的人殉。比如吴国国君阖闾吧,其人殉手段残酷的令人发指。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死后,阖闾非常悲痛,便在阊门外为女儿大造坟墓,“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到了为女儿送葬那天,阖闾令人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将人引到墓地后,阖闾“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残暴的阖闾,居然将跟随观着看舞鹤的百姓,全部赶进地宫,埋进坟墓,成为殉葬者。

本来,在公元前384年的战国时期,秦国就正式下令废止了人殉,但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却又发生大规模的、骇人听闻的生殉事件。

那是秦始皇嬴政死后,秦二世胡亥率百官与后宫妃嫔、夫人,护送死皇帝灵车,浩浩荡荡前往骊山,将棺椁送入地宫,胡亥突然下令:“先帝后宫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全部殉葬!”无数绝色美女,就这样为皇帝殉了葬。对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歧说:“在奴隶制社会的观念下,国家的一切用物,包括人都是奴隶主的。当时有一种观念说,他的主人死了,那么他们活着就没有用了,所以就要一同去死。残酷的殉葬制度,自殷商开始,至秦以后都有存在。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人牲,而人牲主要出现的时代,是在先秦。”

秦公一号大墓

在秦公一号大墓,田亚歧与考古队员一起发掘出土了186具人骨遗骸。其中,有20具是杀生的战俘或者刑徒,其它160人都是自愿殉葬的。

封建帝王这种残酷的做法,就连主张厚葬的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况也极力反对。他在《荀子·礼论篇》中说:“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意是,削减死人的随葬品而增加活人的花费叫做“墨子之道”,减少活人的花费而增加死人的随葬品叫做糊涂,而杀死活人为死人陪葬叫做凶残!人殉在那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史记》载“缪公(即秦穆公)薨,殉以人,君子讥之”。

楚王陵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现场

遗憾的是,思想家不是帝王,他们的批判不可能完全改变当时人殉的残酷习俗,秦帝国仍然将活人殉葬的“皇家礼制”推向顶峰。虽然,两汉以后皇帝们大多不再杀生殉死,但到了明朝后,人殉又死灰复燃,甚至成为一种制度并延续到清朝。过去我们常说,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残酷血腥的人殉制度正是那真实的写照,而楚王陵熊家冢墓地,就是封建王朝活人殉葬的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