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楚文化探秘27】楚国人的冰箱长什么样?在两千多年前,楚人是怎样制造出“冰冻甜酒”的?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冰水、冰箱、冰淇淋……

一到夏天,人们总是离不开冰。

读者诸位千万别以为,冰这玩意是舶来品,虽说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能引领世界工业革命的潮流,但却更善于利用大自然来享受绿色低碳生活。这不,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在“朋友圈”中晒了自己的上流生活。

屈原在《楚辞·招魂》里说,“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可以想象一下,在楚国首都纪南城的炎炎夏日里,诗人兼官员的屈原,品尝着楚国制造的“冰冻甜酒”,顿觉冰镇可口、心情凉爽,不禁诗性大发。

你可千万别以为屈原是在吹牛。烈日之下之,只所以能品尝“冰冻甜酒”,是因为楚国人早就发明了“楚式冰箱”。1978 年,考古人员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两套形制、纹饰相同的大型冰酒器具——铜鉴缶,又称之“冰鉴”。

这个“冰鉴”,像个箱子,由方鉴和方尊缶(即装酒的壶)两部分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正中,四周可放置冰块,把食物放置其中,自然就有了冰水、冰酒、冰冻食品。

楚国人爱冰、玩冰、用冰,那可是炉火纯青,首屈一指。《左传》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楚康王要任命一个叫薳子冯的人当令尹掌管兵权,可薳子冯偏偏不想当官,于是称病推脱不去。楚康王不信,派了医生要来体检,只见三伏天里,他躺在床上裹着皮大衣,盖着几床丝棉被,浑身还不停地发抖,体检结果证明薳子冯的确有病。这装疯卖傻也许只需演技好,可三伏天不流汗还冷的发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薳子冯在床上放置了大量冰块。躺在冰床上,岂能不冷!

可是,三伏天里冰从哪来?

难道楚人那时就发明了制冰机?

其实,用冰并非始于楚人。《诗经》里就记载了古人在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时将冰块藏入冰窖。原来,二三千年前,每年寒冬,古人就将河中湖里的冰凿成一块块大冰块,放入冰窖,然后封存起来,避免空气进去。 

说到冰窖,楚国人同样创意无限。1975年,考古人员在荆州纪南城里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用陶质井圈套筑的水井,套底放有一个能盛144.5公斤水的大型陶瓮。

经研究,这水井和陶瓮乃是利用地下水冷藏食物的“冷藏器”,据检索,用水井做成冷藏井,这在全国先秦时期的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

如果说冰窖相当于现代冰箱下方的冷冻室,那么冷藏井则是现代冰箱上方的冷藏室。

这挖冰、储冰、用冰说起来容易,可一条龙做起来还是颇为费事的。

《周礼》有云:“凌人掌冷。”凌人,是专门掌理藏冰和供冰事务的官员。为了能让皇帝在炎炎夏日吃到冰镇饮料,凌人一直稳稳地捧着铁饭碗,其国家公务员的编制一直延续到晚清,可见老祖宗对冰这玩意的喜欢与需求。

古人如此爱冰,自然“冰涨船高”。据《云仙杂记》记载,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夏天用的冰,贵重的甚至与黄金等价。所以,夏日发冰成了朝廷给官员的福利;夏天赠冰成了请客送礼的奢侈品;夏日吃冰则成了古时请客吃饭的鲍鱼海参。 

据说,唐朝的玄宗皇帝非常怕热,于是把偌大的宫殿都铺了冰砖,连大臣们前来汇报工作都冻得浑身发麻。他的大舅子杨国忠也不含糊,“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然后把这凤兽之形的冰雕放在饭桌上,其制冷效果堪比今日之空调。有了这个背景,皇帝让手下把广东荔枝运到首都给杨贵妃吃也不过是小意思了。

长途运送必须要冷藏车,可这冰易化水,种种难题,唐朝人居然都解决了,果然是盛世,执行力强。不过到明朝时,“冷藏船”又进了一步,由于大运河的不断完善,可以用密封装好冰块的船往京城运送物品,船运密封性好,运量大,所以明朝有“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的诗句。

虽说老祖宗喝上了“冰冻甜酒”,吃上了“雪寒鲥鱼”,但古人唯独漏掉了一项“发明”——冰棍。

宋朝的徽宗皇帝想吃冰棍,直接抓过冰块品尝,可“冰棍”一吃完就拉了肚子。后来的宋孝宗皇帝也不信邪,又抓起冰块啃,其结果如《宋史》所记载,“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

直到当代,冰还是大有用武之地。

记得二十年前,儿子在武汉上大学时,曾经历过史上最热的夏天。据他说,当时学校为了避免学生中暑,将教室搬到冬暖夏凉的防空洞里,且每天在每个教室里都放置几个大冰块。只不过,这冰块不是自然冰,而是机制冰。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低碳生活,我们的企业不妨也从古人的故事里得到启发,修建几个大型的冰窖,冬天从江河湖泊里采集一批天然冰,贮藏到冰窖里,来年夏天再放到楚式“冰鉴”里出售给市民。食品商家也可以用“冰鉴”制作“冰冻甜酒”,打着纯天然、绿色、低碳的噱头,说不定还真有商机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