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郢都故事·荆州文物之最19】中国年代最为久远 保存最为完好的巾帻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郢都故事·荆州文物之最19】

中国年代最为久远

保存最为完好的巾帻

文\张卫平

图\金  陵

古人头上戴的冠——至今在考古发掘中并没有见到实物,但在其他的出土文物上常常会有表现,比如出土的壁画、漆画和汉代的画像砖就是能看到。

如果说,楚人发明皮手套是从实用角度出发,那么冠的出现则表示一个仓禀实而知礼节的楚国贵族阶层开始使用帽子的升级版——冠,来表现身份和情趣,引领社会时尚了。

冠有啥用?《淮南子·人间训》里说,冠“寒不能暖,风不能鄣,暴不能隐蔽”。而出土文物上的楚人物戴冠的图像证实,古人戴冠的作用除了束发外,主要在于表现礼仪。

就楚国而言,冠是贵族的头衣,在不同场合应有不同的服饰,不同的冠就代表着不同的等级。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楚文王就非常喜欢戴獬冠,屈原非常喜欢戴高冠。

1973年,长沙子弹库出土了一幅御龙帛画,画中有一男子头戴一顶“8”字形的高冠,不少学者认为这顶“8”字形的高冠,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楚高冠。

据说,当年郭沫若看到这幅帛画后,还赋诗一首:

仿佛三闾在世,企翅孤鹤相从。

陆离长剑握拳中,切云之冠高耸。

郭沫若看到帛画中的人物,不由得就想起了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可谓意境深邃。

当然,那时各诸侯国都时兴戴冠,只是楚国的高冠更有特色罢了。这也在《左传·成公九年》中得到了证实。

文献中说,晋侯在军府看到被郑国人俘虏的楚人钟仪所戴的冠,是与诸夏所不同的“南冠”。这充分说明了,楚国的冠式是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

其实,高冠不仅仅只是见于长沙御龙帛画,在荆门的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奁画和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的漆鸳鸯盒上,都可以见到这种高冠。

当时,屈原非常前卫地赶着时髦,头戴高冠,并在《楚辞·九章·涉江》中说自己是“冠切云之崔鬼”。屈原用“崔鬼”来描写自己头戴高冠的样子,也从一个侧面给予了印证。

虽然,至今我们仍没有看到过楚冠的实物,但从1982年在荆州马山1号楚墓中看到了楚人的束发之物——巾帻。

这件巾帻刚出土时,曾被一些考古专家认为是“帽”。

这件中国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为完好的巾帻,展开时呈现不规则的圆台形,折叠时呈前高后低,顶部外凸,上有圆孔

帻后正中有一条长4.4厘米、宽0.6厘米的缝,中间缝着一小块红棕色的绢,将缝分成两个小孔。

帻后里侧装有组带两束,应是帻系。

面料红棕色绢,里料深黄色绢;大菱形纹锦镶边。

缘用A型大菱形纹锦。帻高18.5厘米,前边长25厘米,后边长40厘米。

虽然,巾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使用比较普遍,上至楚王下至庶民都一样使用,但是巾帻在其他地方则是分等级的。

对此,《释名·释首饰》中就非常明确地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可见,冠比巾的等级高。

直到历史进入汉文帝时期后,巾帻的使用才不再分高低贵贱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楚人又走在了前头,引领了时代的潮流。

“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上。”正如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生铁先生所言,楚文物的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充分说明了楚文化的先进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灵魂,要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梦想,楚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显得弥足珍贵! 

【郢都故事|荆州文物之最】

撰  稿:张卫平

选  题:祁  慧

摄  影:金  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