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年说虎3】人神沟通有玉虎

 郢都故事 2022-07-08 发布于湖北

【虎年说虎3

人神沟通有玉虎

文\康茜 荆州博物馆

国人崇虎由来已久。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墓葬(45号墓)中,在墓主人骨架的左右两侧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说明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人就已崇拜虎了。而长江流域虎崇拜则较为隐晦,体现在虎面造型的大量出土。如石家河文化流行的玉虎头,有些玉虎头还戴有人字形冠(有学者称为“皇冠”),可见虎已成为石家河人膜拜的神袛。

图一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出土蚌壳摆塑龙虎图

荆州博物馆藏有数件玉虎头像,下图这一件1988年出土于天门肖家屋脊6号瓮棺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晚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虎头像琢于较薄的玉片上。额顶呈人字形突起,旋涡形耳,两耳涡中心各钻一小孔。圆目,鼻宽大,向下弧突,鼻梁线与眉脊相连。

石家河先民佩戴这类玉器的目的,可能是希望沟通神、人之间的关系,并得到神灵的庇佑。这件玉虎头像的主人,随葬有59件器物,其中玉器就有56件,其中不少是人面像和动物雕像,可见生前除富有和有权势外,还可能负有通神的职责。

    文物图片:荆州博物馆

 图二 玉虎头像  荆州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杨建芳:《螭虎的起源与演变》,《杨建芳古玉论文选集》,众美杂志出版社,2010年。

人乘龙玉佩  战国   荆州博物馆藏

【班门弄斧

灵魂不朽上九天

文\张卫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会轮回转世的。但创造了与古希腊同样文明的楚人则认为,人的灵魂既可以四处游荡,也可以归天为神。可是,如何才能让人在死后“魂归天为神”呢?

说到这里,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屈原吟唱起楚辞《招魂》时的情景——屈原一边舞动着手中的魂幡,一边吟唱着“魂兮归来!魂兮归来!”他无比深情地召唤着逝者的魂魄回归故里,回到亲人的怀抱。楚人给死者招魂,与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与遗体同在的观念不同,楚地流行魂魄二元观念,认为人死后魂气归天为神,形魄入地为鬼;与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不同,楚人“敬鬼神而娱之”,巫师通过祭祀或歌舞沟通人与鬼神,魂幡就成为巫师导引灵魂升天的法器。这种楚地葬俗,在江南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古人认为,玉可以防止灵魂出壳,可以保证尸体不腐。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温润光洁的玉石,象征着内敛、含蓄、温和、纯洁的传统美德。古代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和君子于玉比德的说法。

以玉来随葬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此后历代有所增益,并各有特点。到西周时期,葬玉有了很大发展,并且有了比较完善的葬玉制度。葬玉发展到汉代达到了顶峰,种类有玉衣、玉晗、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曹魏时期,魏文帝(曹巫)明令禁止用“珠孺玉匣”之后,葬玉的使用才有所收敛。新石器时代就存在玉睑葬,但目前玉螟目尚未发现。到了西周时期,首次出现了完整人面形象的睑玉,即玉膜目。

我们的祖先赋予玉石许多美德,认为玉石具有各种奇特的性能,其中最神异的一项是能使尸体保持鲜活状态,久存不腐。贵族社会中流行的玉敛葬,便是这一观念的产物。玉敛葬与在墓中随葬玉器(包括礼器、佩饰器和兵器等)是有区别的,其目的是通过玉器同尸体的接触而起保护尸体的作用,使之不朽。

在以后的文明时代,玉敛葬的护尸目的已经很明确,其置玉方式也从口含、手握和无规律的放置,发展为“九窍玉”“饭含”“瞑目”“瑞玉组合”乃至“玉匣”“玉衣”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周礼·典瑞》曰:“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郑康成注曰:“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疏 璧、琮者通于天地。”刘氏注曰:“王者之孝,莫大于严父配天,故其敛也,以礼天地四方之玉器为之。”汉以前丧制,诸侯死后要遍身珠玉,《墨子·节葬下》载:“存乎诸侯死者,虚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其身。”

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玉可以入药,能祛邪避魔,保佑佩戴者平安吉祥、富贵长寿。正是因为这样,古人才将玉用于丧葬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