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训洋:稗子的联想

 施训洋 2022-07-08 发布于安徽

我,不是故乡田地里疯狂的稗子,是荒地那株薄公英,风吹,则美丽。

​我,是故乡的那条小河,每一次拐弯,都有了新的生命,踏上新的旅程!

​ 摘自王贤友《从心记(自省记)》

稗子和薄公英,对于农村长大的我都是熟识的。稗子是害,薄公英是爱。

印象中,父亲从撒下稻种的那天起便下田除稗子。秧田里,稗子好找,远远看去比秧苗要高许多的便是,近看,根部白嫩。

说来真是怪,秧苗中夹杂的稗子拔除了,栽秧后不久,大田里又有稗子,且长得又快又高。之所以如此,全因为它抢掠了秧苗的肥料养分,是稻田里的异类和水稻的天敌,所以,当稗子一露头,农人就要薅秧。

《新华字典》中对稗子有专门解释。稗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子实像黍米。是稻田害草。但子实可以酿酒或做饲料,有时也当做一种作物来栽培。

如此,稗子也非一无是处。但,终究是不那么讨人喜欢。

薄公英,就大不一样,被誉为“药草皇后”。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奶奶草、野莴苣菜,系多年生的一种草本植物,花期长、夏秋采收,全草入药,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利尿除湿、抗菌消炎的功效。

​蒲公英是一种田间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野菜,嫩苗及嫩叶可用来生食、炒食、做汤、凉拌,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与多重的药用功效,深受人们欢迎。

事物的发展总是奇怪,在今天,稗子似乎又成了时尚的保健食品。三高人群越来越多,稗子熬出的杂粮粥竟成了新宠。不但如此,稗子的种子还可以酿酒。

这,让我想起中学读书时学过的哪篇写周处除三害的文言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周处无疑是“稗子”,而后洗心革面成了有益于社会的人。

周处能有如此大的变化,得益于陆机、陆云的指点与教诲。

一个人,要认识自身不足,要勇于自我革命,更要拜名家为师,听益言、行正道。

​做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身,更在于有高人相助。

周处,无疑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陆机和陆云。

我在少时,也是调皮捣蛋、惹事生非,曾一度令父母感到无望。母亲曾私底下问神拜佛,探访缘由。后得一真经,说是惯要惯在心中,不能惯于嘴上。

于是,犯错必惩,赏罚分明。自此,判若两人。

如此来看,教育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