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两匹狼不可笑! ——《狼》的主题是什么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狼》这篇课文已经教了近十遍,它的主题到底什么?在上一次教授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教参。

2007版的人教社教参是这样解读的: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纳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夫,屠夫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夫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夫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夫的机智英勇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的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叙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2016版的人教社教参是这样解读的: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夫,屠夫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夫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

新版是旧版的精缩,最后的结果有所变化:这就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旧版的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甚是奇怪,新版的指向唯一似乎还是有些不妥。各位看官怎么看?

蒲松龄的《狼》一共有三则故事,本文是其中的第二则。如果把文章的主角定为狼,这两匹狼与另两则的狼大大不同:第一则中的狼因为贪吃,被钓死了,皮都被剥了来买,让屠夫发一笔小财;第三则的狼更是冲动愚蠢,贸然将爪子伸起门缝,被屠夫死死扣住,割了一道小口子,吹气,活活给胀死了。这两匹狼不贪占吃独食,而且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它们没有因为争夺屠夫扔的骨头打起来,“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夫再次扔骨头,“后狼得骨止前狼又至,如此反复,直至屠夫扔完了所有的骨头;屠夫背倚积薪,它们不贸然进攻,这足以说明它们冷静、理性;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何其机智、聪明?然而,它们还是失败了,命丧屠夫之手。这只能说是天意,谁能左右?反观,屠夫虽有扔骨延滞强敌进攻,虽有背倚积薪持刀对峙,但如果不是他果断出击,他能斩前狼?如果他不转视积薪后,也定然是凶多吉少啊!所以,他的取胜是不是多少有些侥幸与误打误撞之感?

这正是我上一次教此文,得出的结论:屠夫的脱险是侥幸与险胜。

因此,狼算尽机关仍是失败、屠夫的脱险是时运使然,狼的失败令整个狼族扼腕,也让我们这些公平的人类唏嘘感慨啊!假设敦刻尔克撤退时,希特勒不下令停止追击,如果诺曼底登陆时,希特勒没有睡觉……这不是对恶人的褒扬,更不是为坏人唱挽歌,而是对时运不济的感慨。从狼的角度总结,其主题当是:虽说事在人为,但人着实胜不了天,是功成名就还是功败垂成,只能由天来定。

这一次上此课,我更加关注屠夫。如果,屠夫是主角呢?不能不说这屠夫亦是一精明人物:不贪恋财物(舍骨),能冷静观察(奔倚积薪下),能果断出击(暴起,以刀劈狼首),还有那最重要的小心谨慎(转视积薪后)。所以,他的取胜并不是侥幸,任何环节稍有差池,他就将被二狼分食。但他都做到了,所以他成功脱险。我得出的结论:屠夫胜在理智、果决与小心谨慎。从屠夫的角度总结,其主题当是:面对危险人必须冷静、能取舍、敢于出击同时还必须小心谨慎,否则就很难渡过难关。

我不敢保证所有人都接受我的观点:但我敢肯定地说:这两匹狼不可笑。《狼》中的四匹狼都死了,人类的代表屠夫都取胜了。狼输得彻底,人赢得趾高气昂。“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对于第一只狼,蒲翁确是讥笑;第三则最后的感慨很耐人寻味:“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尤其是“残”一词;而本文这句喟叹“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未必是对狼的否定,就像他对那些狐妖一样,或是怜惜之意?所以,狼不一定代表恶,以屠夫为代表的人本身也未必就是善。它只一个寓言故事而已,我觉得在此无关善恶,只有殊死那一搏。正如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人与狼,这样的理解更有嚼劲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