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怎样才能读懂川端康成小说中那谜一样的景物描写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这是今年新高考背景下的八省高考模拟题的文学类阅读题,考倒了不少人。困难的原因就在川端康成谜一样的环境描写,即文中我用颜色标识的那些部分。

我的眼睛深处,映出火团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

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之巅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

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着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让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面上却看见了火从天而降。

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就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堤岸,狭窄的天空看起来好像是一条河在流淌。

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儿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

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短暂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下面,画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

我觉得火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

如何解?

我以为要先读懂故事。因为所写环境的确很谜,但故事是相当清楚的。

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邂逅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女孩子。一个裹着有山茶花图案的和服在等死,另一个放弃治疗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了一个模特,并且她明天将在新和服表演会上向人们展示婚装和服。对前者,我是惋惜、同情,对后者是佩服、赞叹。

显然,和服在两个人身上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术后身缠绷带,身着和服也显得“宽松而臃肿”,不和谐,不协调,也不美,它代表的衰弱与死亡;后者再次出现在“我”面前,已然亭亭玉立,和服是当婚纱穿的,象征的是幸福与美满,代表的是新生与希望。显然,作者是更认可第二个女孩,惊讶她的选择不治疗,惊讶她生命力的顽强,更惊异于她对生活的热爱。

明白了故事的主旨再回头来审视前面的环境描写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其实就是两种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意境而已。

一共两处:

一处是“我”在前往京都特别快车上看到的窗外之景:高山、峡谷、红叶、蔚蓝的天空与蓝色的溪流。山高峡深,压迫感很强,以致天空都变得狭窄了,无法看清楚红叶,也无法看清楚溪流中红叶的倒影,但能看到火球,从高空滑落入水,一闪就消失了。但这是“幻影”,作者反复提及的。一切都是因为山太高、峡太深,车速太快,以致人对山上的红叶之景产生了幻觉。搞不清楚是红叶还是火球?是溪流还是天空?是列车在动还是火团(红叶)在动?是白天还是垂暮?

如何解呢?有两个词很关键:一是“幻影”,二是暮色。请注意 “我”的内心对它们都是拒绝的:既不想要幻影,也不想过早地感受暮色。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红代表的是生命,暮色代表的衰退,“我”不想生命疾速的滑落,不愿迟暮,愿生命之火常存。

二处是“我”在特别快车感知窗外的秋雨。红叶之景是遥远的、静谧无声的,总之是虚幻之景、迟暮之景,让人颓丧;秋雨之景是迫近的、激烈有声的、能感知其流变轨迹、节奏律动,总体像音乐,是不是也像人流变的生命?时而流动,时而停留,或长或短,都是和谐优美的。

将两处联系起来思考:作者不喜欢红叶的静谧无声,喜欢秋雨的律动激烈,即他喜欢生命的活跃与奔腾,不喜欢生命的静止与消亡。

“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这是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一定要问一个为什么?想明白了文章的主旨以及写景的意图就了然于胸了。因为,即使是律动激烈的秋雨也可能成为幻影,何况静谧无声的红叶呢?唯有别府律子的执拗、倔强与不和悦才是真实可感的人之生命。她的“不和悦”即是对命运的永不屈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