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亲了!涨潮了! ——为什么是这样的语序?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沿海城市的海滩是旅游热点,潮起潮落是自然现象,涨潮时会有工作人员在岸边吹哨,此时游客们应该尽快返回岸上,不要过多逗留,以保证人身财产安全。

53日,海水涨潮了,上海渔人码头一人工沙滩仍有一对情侣在水中亲热没有上岸。他们亲得旁若无人,周边真的没有人了;他们亲得昏天黑地,大潮正排山倒海而来。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迫近。值勤的保安急得不行,喊得撕心裂肺:“别亲了!涨潮了!”

拍摄者说,这对情侣离得较远,所以可能没有听到。好在游客和保安多次叫喊后,他们最终还是安全上岸。

网友调侃:真是“爱如潮水”。

我是一个语文老师,关注的点与旁人不同:“爱如潮水”这个歌名引用得妙。关键的是:请问保安喊话的这个语序对不对?

语序的调整是一种修辞方法,特殊的语序有强调的功能,哪一部分异动了,它就是被强调的对象。这种手段用很很普遍,屡试不爽,效果奇妙。

比泰戈尔的《金色花》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两句话的语序都做了调整。前一句说明妈妈话语的重心不在批评,而是关心“我”。甚至到哪里去了,她现在也不关心了,只要我安全就好。后一句是表现“我”的顽皮,就是要与妈妈逗玩。

类似还有:

“你放着吧,祥林嫂!”(鲁迅的《祝福》)

正是四婶这话看似普通的话逼死祥林嫂。先说“你放着吧”,后叫她的名字。说明主人不想她帮忙,甚至紧张她的主动,原因是她的寡妇身份有碍于祭祀。她成了一个让别人紧张,甚至嫌弃的人。活着还有劲儿?

又如: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鲁迅《孔乙己》)

为什么直接说“他打折了腿了”?一是他没想到大家还知道;二是他是在故意卖关子,尤其加了省略号之后,故意的停顿是为了吊大家伙的胃口呢。最后说出结果,仍有引人探究缘由与过程的意图在其中。

再如:

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曹文轩《孤独之旅》)

完全是语无伦次,完全是前言不搭后语,但恰是它准确地表现了杜小康当时的惊喜:鸭下蛋了,自己就可以回家,可以上学了!能不欣喜若狂?!

回到最初那个话题来,按理说:应该先说“涨潮了”:这很危险,也是最应该、也应最快传达的内容。完整的意思当是:涨潮了,呆在那儿不撤退会有危险的,所以别亲了。如果不是涨潮,你爱呆在那儿就呆那儿,爱呆多久就呆多久,爱怎么亲就怎么亲,只要周边没有不宜的儿童即可。关键是现在涨潮了,你们不能安全上岸值勤的保安是有责任的。总不能因为你们两个亲嘴被淹死让我丢了工作吧。

但为什么要先喊“别亲了”呢?只能说明这个保安已经喊了多次,对方仍然置之不理(很可能压根就没听见)。潜台词:在哪儿亲不好?哪个时候亲不好?非得在这个涨潮的时候在海滩上亲?这不是作死吗?你们死了不要紧,我丢饭碗咋办?保安心中恼恨,所以先喊的这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法不是死的,应该灵活多变,没有最正确的,最能表现人物、场景、情感、观点的才是最妙的。

其他科学的语言训练方法,可参看《兰勇讲作文——素材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