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是电影的原名,是因为余华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给贾樟柯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大海是黄色的,而课本说海水是蓝色的,余华在海边走着走着,兴致上来,就会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以致,他有一次遭遇海流,游了四十里。

导演被这个故事深深感染,于是放弃了原片名《一个村庄的文学》。

有两个问题:一是游到后来海水变蓝了吗?二是还有兴趣往下游吗?

它让我想起了余华今年在诺贝尔奖评选中又陪跑了,还有村上春树、残雪、北岛、阎连科等。

贾樟柯将此定为电影的名字,目的何在?

四代作家(马烽、贾平凹、余华、梁鸿)五代人(加上梁鸿的儿子,贾浅浅应该是与梁鸿是一个时代的),这是故事的主线。影片开始那些等待开饭的老人、那些在街上呆坐的人、那些各自玩着手机的人,他们算什么?背景?机械化的劳作代替了手工,梁鸿的采访为什么要安排一个生意萧条的成衣铺里?为什么要让梁鸿的儿子学说普通话?马烽的女儿讲马烽的故事、贾平凹讲自己父亲的故事、余华讲自己父母、讲自己儿时以及自己追求写作的故事,梁鸿讲自己的父亲、姐姐的故事,这又是为什么?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电影也就看懂了。

每个人都在游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马烽、梁鸿、贾樟柯游到北京又游回了老家,有什么在牵扯着他们?贾平凹先生离得开商洛吗?贾浅浅自然是可以离开“尸”字头来写诗的。首先过好生活,做好人,再来写诗。平凹是对贾浅浅说的,也是对大伙儿说的。余华从杭州到厦门再到北京,写的似乎还是家乡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又不全是。家乡对他意味着什么?家乡是我们的根,牵着我们的魂,永远无法割舍。但现实却已然割裂,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忍。这是樟柯导演一直在纠结的主题。

看商业片我们什么都不用带,哪怕是让你哭得稀里哗啦或热血奔腾的电影都是如此,爽完了就罢了。看贾樟柯的电影不行,非要认真准备一番不可。不仅是时间要充分,还需要心情的准备,最好能背上沉重的历史再去看,这样才带感。别的你都可以不看,只看电影中那些人的脸就够了。他的电影看上去比散文还散,比诗歌还跳跃,比戏剧还有戏,是那么的不激烈,像老太婆唠嗑,东一句一西句,说一句还是沉默半天,可以说比评书还拖沓,比戏文还沉闷,但这就是现实。一部电影整了近二十个小标题,若是考场上一定会被阅卷老师判不入格的。但又是那么耐读、耐看。有点意思!

电影的名字还让我想起了张雨生的歌《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从来不想回头

不问天长地久

因为我的爱覆水难收

多少喜乐在心中 慢慢游

多少忧愁不肯走 流向心头

就像鱼儿水里游

永远不会问结果

他们知道爱情没尽头

一天到晚游泳的鱼啊

鱼不停游

……

为什么一直游?为游而游,为什么活着?为活着而活着。好好游,好好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